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2.
一、太极拳中运动和平衡的对立统一太极拳要求在保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运动和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太极拳中有这样三句话:一是“一动无有不动”。它不象有的体操动作,上肢动,下肢不动,太极拳要求上肢、下肢、腰部、头部,甚至手指同时都要动。二是“上下相随”。即肢体上部和下部的运动要结合起来。三是“内外相合”。不但肢体外部要结合着动,而且外部和内部也要结合着动。所谓内部,主要指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肢体外部动作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和呼吸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太极拳是具有高度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整体运动。太极拳对于平衡的要…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相似文献   

4.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5.
祝大彤 《精武》2003,(3):17-17
2003年是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5周年。我们要隆重纪念这一光辉的题词,拿什么纪念老人家对太极拳的关爱呢?笔者认为,深研太极拳是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太极拳教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教学要注重把太极拳文化贯彻其中;要注重太极拳运动感觉、太极桩功和太极拳单势动作的静力练习等方面的基本功练习;要注重太极拳攻防技击含义的讲解贯彻在太极拳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太极拳“慢拳快教”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记忆;适当运用形象的太极拳的口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此一来大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练太极拳,绝大多数人是为健康,要健康,就要运动,在运动当中,太极拳又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太极拳属道家,练拳的套路是练外功,其实还有内功,内功就是修心养性,是心法的修炼。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练太极拳,调整心态,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品银 《精武》2009,(6):12-17
李先生大作给我的启发是,用心练太极拳,使自己融入太极拳。把太极拳作为修养人格、改善身心、服务人类的一种手段和事业。你的拳就是你。每练一遍太极拳,都要敞开你的心扉。太极拳沁进你的心灵,通过你内心进入所有人的内心,让大爱和梦想以及快乐在心中升起、流淌。这才是太极拳无边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教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太极拳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的运动基础,身体素质条件的差异,据对学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太极拳,只是通过影视对太极拳有初步了解,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对学习太极拳有较高的兴趣,但又怕没有基础,难以掌握好太极拳,对学好太极拳缺乏勇气和信心。因此,在教学前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太极拳的特点,才能搞好教学。一、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太极拳是每个单独动作按照一定顺序连贯组合而成,每个单个动作的名称是模仿动物形象或其它动作而定名,从动作外部造型和姿势与名称很相似,所以学生初次接触,看完教…  相似文献   

11.
木子 《中华武术》2004,(3):27-27
我是马虹先生《陈氏太极拳体用图解》《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这三本书的读者与后学者。我喜欢陈式太极拳表现的劲力和刚柔相济优美的拳架风格。因此,我研究了陈派太极拳的历史。陈式太极拳强调技击时既要用意,又要用劲或力,当然,强调的是用阴阳相济的巧力(没有拙力、笨力、蛮力、直力,而是松活弹抖的整体力),“用意”或  相似文献   

12.
松绪金 《武当》2008,(12):19-20
杨式太极先师杨澄甫在《太极拳十要》中论述“上下相随”时认为,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练习谈》中强调“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脚的步型步法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  相似文献   

13.
谭克明 《武当》2004,(8):21-21
太极拳不同于一般的运动,不是单纯的肌肉锻炼,不能练成太极操,要练成身心兼顾,内外兼修,既能强化生理,又有主要心理功能的太极拳。怎样去练习和掌握太极拳这一养生之道?我认为,首先要学基本功和要领,诸如手法、步法、身法等。练好太极拳,跟起梁盖屋一样,得首先打好基础。其次还要掌握太极拳套路中动作的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方能锻炼出意气贯串不断。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2002,(11):31-34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在练习太极拳?世界上有多少个太极拳组织?没有人能作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有人说,全球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八千万。有人则估计.全世界太极拳人口已经超过一亿。八千万也好,一亿人也好,反正太极拳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我们所以要在这期20周年特刊中单说太极拳.不仅因为她在众多的武术拳种中影响最为广泛、发展最为迅猛,还因为她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中华武术》陪伴着中国武术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目睹了太极拳的兴旺发展。现在.让我们回顾五大太极拳流派的发展,记录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一代代太极人。  相似文献   

15.
冷先锋 《精武》2009,(7):40-40
要打好太极拳,除了要求练拳者手法、身法、眼法、步法正确,动作规范准确以外,还要求“心怀妙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一般太极拳爱好者很容易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雷世泰 《武当》2007,(11):10-12
三拳合一孙式太极拳是综合了孙式三拳——太极、形意、八卦的精华而成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本来是孙式拳的特点和优点,是应该好好理解和继承发扬的,但是却被人有意地淡化,似乎一提三拳合一就是破坏了太极拳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就是要把太极拳练得忽刚忽柔、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就是破坏了太极拳的恬淡虚无、纯以神行的优良风格。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不仅是对孙氏太极拳的误解,也是对形意拳和八卦掌的误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翟维传 《武当》2008,(1):21-22
武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广府人武禹襄所创,由第二代宗师李亦畲进一步继承完善,发展成为一大具有鲜明特点的太极拳流派。武禹襄、李亦畲开启太极拳理论研究之先河,他们的著作至今在太极拳界奉被为经典。武式太极拳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它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太极阴阳的变化之理,一招一式中规中矩,举手投足讲究分寸,蕴含着丰富的太极哲理。如在走架上要求做到松柔圆活,连绵不断,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足;在开合上求做到开合有致;在虚实上要做到虚实分清,有虚要虚透,实要实足之说;在技艺上要求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奇境界;在功法上要做到周身一家,劲整浑圆、内外相合、阴阳互补等。这些都是武式太极拳的艺理精华,技击原则和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翁心诚 《精武》2010,(5):77-78
如今太极拳似乎可分两类:仙人太极拳、凡人太极拳。仙人太极拳当然好,"罗曼蒂克"地在云端里打,且不动手,神妙极了。但凡人太极拳是要在地上打的,也是要动手的。笔者功浅学薄,欲思辨一下这个动手不动手的问题,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0.
从阴阳变化谈太极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极拳理论是指导太极拳实践的准绳.在习练太极拳的实践中人们必须要明了太极拳的灵魄——太极阴阳哲理。本阐述了太极拳走架锻炼和太极推手中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