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刘一霖 《武当》2009,(11):34-35
反背拳,也叫反背捶、弹拳,通常在格斗中以前手实施,以拳锋或拳背为受力点,是通过手臂的抽击,与手腕瞬间抖动相配合发力的拳法,以头面部、颈部为主要攻击目标。反背拳具有隐蔽性好、突发性强、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少林禅功柔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林功夫在中华武术之中,是系统、庞大、完善的一种体系,它集禅武为一体,独具一格。它不仅有刚劲的外功拳,而且有柔和的内功拳。外功拳主刚,内功拳主柔,正如少林拳谱讲:“柔中之刚为真刚,刚中之柔为真柔。”禅功柔拳则刚柔相济,内外兼修,它以修身养性为宗旨,以养气修心的禅功为始终,以练气修身的柔道为造诣,以拳贯禅机,禅拳归一为极至,回归自然、随心所欲。小则有防身自卫之安,大则有强筋壮体、健神清心、延年益寿之效。  相似文献   

3.
王志远 《武当》2004,(12):15-17
内家拳《拳桩因果诀》说:“拳以桩为根桩以拳显神,桩无拳不灵,拳无桩不稳。”内家拳以桩筑基,凡经过散手竞技的人,无不深刻的体会到腰腿基础功夫的强弱对胜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迷踪拳以源流久远、内容丰富、技击性强而著称于世,名人辈出。古有卢俊义、燕青、孙通,近有霍远甲、陈善、姚向海等,真是拳以人名,人以拳显。现今我国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广为流传的迷踪拳(也叫燕青拳),多为近代迷踪拳开山鼻祖、清  相似文献   

5.
潘双喜  潘双喜 《精武》2005,(11):48-49
柔拳为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与心意把,二十四路弹腿同为少林镇寺之绝技,很少外传,相传柔拳为禅宗二祖慧可所创,其拳理尊少林武医结合之法,以医养武,以武扬医。经常练习柔拳,有通经活络,  相似文献   

6.
张衡 《武当》2009,(7):34-35
福建省南拳中的百花一秀——鹤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由咏春方氏所创。鹤拳共用宗鹤、鸣鹤、飞鹤、食鹤四种。鸣鹤拳是鹤拳的一种。鹤拳讲究三战为基本,要求气沉丹田,以气补劲,声力并进,以声夺势。技击时要内外合一,明暗二劲共存。手法讲究五行变化,相生相克,步法稳固,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郭瑞祥 《中华武术》2006,(11):37-38
撑拳的四面八方即化为诸势,诸势发力最终着力,必垂直于目标,又落在撑点,还是以撑终。所以老前辈们说:“二十四势就是一个势——‘撑’。”  相似文献   

8.
王书文 《精武》2002,(3):37-37
心意六合拳起源很古,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观飞禽走兽相斗之技能,取其精灵、奇巧、勇猛之意,创编此拳,用以训练将士,力求易学、实用,以杀敌致胜为效。心意六合拳讲究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所以后人又称此拳为“岳武穆王拳”。岳飞被害后,此拳被列为忌拳,尔后一直流传于民间。直到明末清初,由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王书文 《精武》2003,(2):37-37
心意六合拳起源很古,相传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观飞禽走兽相斗之技能,取其精灵、奇巧、勇猛之意,创编此拳,用以训练将士,力求易学、实用,以杀敌致胜为效。心意六合拳讲究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所以后人又称此拳为“岳武穆王拳”。岳飞被害后,此拳被列为忌拳,尔后一直流传于民间。直到明末清初,由山西浦州均村姬龙峰发掘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武术》2008,(3):24-25
何为五祖拳?关于五祖拳,一般认为它是五种拳法的总称。这五种拳法为:一达尊(达摩)、二太祖、三罗汉(有的流派为“玄女”)、四行者(猴拳)、五白鹤。也有人认为,五祖拳是综合了五种古老拳种的精华而创编的拳种。五种拳法中,以太祖拳为代表,太祖拳的雏形为宋太祖赵匡胤始创的“三十二势长拳”。  相似文献   

14.
吴式北派太极快拳,又称吴式太极快架子,也称用架,该拳可文武兼练,也就是慢练为功,快打为拳。慢架行拳讲究缓慢虚静,轻灵圆活,松静自然,精神内敛,以蓄养丹田内气,以松柔著称:而快架则体用结合,快慢相兼,讲究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培养丹田爆炸之功。  相似文献   

15.
周广卿 《精武》2005,(9):6-7
本溪,城不大,站在望溪公园的最高点可以把市区边缘看得清清楚楚。可是本溪却武术门派众多。有二十几个,虽然大多传入的时间不长,却桃李满天下,尤以太极、形意拳传人为众。本溪武校不多。学拳者多以公园、庭院为课堂。教拳者洒脱,少了许多为师的架子,学拳者放松,没了拘束,学拳与教拳便成了乐事,武术自然成了轻松的话题和记忆。武友相聚谈武论道,别有一番情拇.展示了武林的本任.之美.  相似文献   

16.
汪兆辉 《武当》2008,(10):9-11
武当纯阳拳以三十二字拳歌,为行拳外练内养之旨。有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慢劲快打,环套八法。”它全面阐述了纯阳拳的风格特点及其运用所在。  相似文献   

17.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8.
哈达 《中华武术》2005,(8):37-37
我的恩师自幼从学于意拳名家王斌魁先生,几十年来练功不辍。在练功的过程中还有幸得到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的指教,我的老师经常讲多亏这些老先生的栽培和谆谆教导,自己才得以步入意拳殿堂。意拳实是集养生、技击于一体的上乘实战拳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想掌握意拳的要义,就要多多深入研究王芗斋宗师所留下的拳论,还要了解以姚先生为首的这些意拳二代名家留下来的练习方法和心得。只有以此为依据,才能够逐步走向成功,这样练出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意拳。  相似文献   

19.
夏宝峰 《武当》2009,(10):11-11
1、学拳要以德行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 2、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  相似文献   

20.
《苌氏武技书》的拳学成就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苌氏武技书》首重“中气”之研炼,具体论述了拳技与“中气”内外兼修、形气合炼之学理与方法,具有很高的拳学成就。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培养中气”为主导的拳学理论以及以“二十四字”单字含义为特点的独创拳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