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武术以技击为核心,在技击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目的和需要。当技击与社会及个人的目的、需要完美地结合起来时,当掌握真与善的本质力量,通过武术这一具体而又光辉的形象显现出来时,武术就进入了美的境界。即武术也讲究真善美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武术是儒家文化在其漫长历史进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所显现的武林精神具有强烈的儒家文化色彩,无论是从习武的过程、方法来看,或是从练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来看,中华武术都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显现载体.儒家文化与中华武术之间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我国都没有出现一部中国武术史。但国外研究武术史却迈出了一步,而且重视有加。中华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世界需要武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研究中华武术是我国学者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习云太教授撰写的《中华武术史》一书,就是在这一呼声中完成的。习教授是一位武术工作者,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始收集有关武术的史料,十分可惜的是那些宝贵的资料在“文革”中被抄缴尽毁。但习教授凭着对中华武术的一种热爱与追求,文革结束后,在成都体院有关领导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他重新鼓起勇气,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以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崇高境界,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它既可以强身健体、竞技比赛、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她蕴涵着博大的中华教育文化,武术健儿们在运动场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顽强拼搏克敌制胜的精神,以及公允、诚实、谦虚、礼貌的道德作风,是一种高尚的社会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武术的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契合点。其主要表现在:追求和谐、注重教育、崇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追求健与美的精神等。这一切更加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可贵。  相似文献   

6.
沙伟 《收藏界》2014,(10):52-60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皆以实现“福、禄、寿、喜、财”为幸福生活的最高境界,并谓之为“五福”,且又有“五福之中,以寿为先”的说法。它道出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中,人们珍爱生命、期盼长寿的理想和追求,体现了热爱生活的中华儿女滋生、发展出特有的“中国寿文化”。而华夏的古瓷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其中就派生出了一类“中国寿文化”寓意祈求健康长寿的古瓷。它们用瓷艺中的造型和绘画,表达了,人们对幸福长寿、平安吉祥的美好祝愿,成为华夏儿女尊重孝敬长辈、祝福健康长寿的绝佳载体。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2002,(9):60-60
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为何武术如此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能够克服文化和语言障碍以及许多限制因素而受到世界许多国家人们的欢迎?本文对亚洲、欧洲、美洲、澳洲地区部分参加武术活动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研究中华武术活动的世界意义,设计一种测量国外参加武术者的态度标准,以及形成一种代替性的武术价值观模型,并探讨它通向世界的切实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的价值、武术价值的本质、价值观、武术价值观的论述,说明武术的价值、武术价值观以及武术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观的联系,使中华武术的价值显现越来越广阔,以期促进人们对中华武术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武术的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武术的文化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契合点,主要表现在:追求和谐、注重教育、崇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追求健与美的精神等方面。这种不谋而合更加体现了中华武术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0.
武术之散谈     
孙豹隐 《武当》2009,(6):26-29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人们谈起它来往往有说不完的话题。莘莘学子、武林俊彦、有识之士,纷纷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介入,对武术技法乃至武术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引发了构建煌煌武学工程的一次又一次大讨论、大对话,从而丰富了武术发展的理论课题研究。对此,围绕武术发展的命题思考,笔者选择了几个不大为人所注意的“点”。希望能够以小见大,从细微处发出几丝清音,为发展繁荣中华武术尽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孙金明  静隐 《精武》2005,(2):44-45
最近,介绍苗刀这一中华武林奇葩的文章在各种武术刊物中陆续刊登。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本无可厚非。而借褒扬苗刀,为其披上神秘面纱的同时,趁机将中华武术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据为己有却实属不该。  相似文献   

12.
崇德尚武弘扬传统中国武术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清 《中华武术》2005,(4):36-37
(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从武术发展的历史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术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古典哲学思想。我国古典哲学中的“道”“气”之说以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理论等,均是武术理沦的重要依据。“气”被视为武术养生的哩论基点;“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拘和谐统一,成为武术运动追求的一大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经验心和超验心看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乔凤杰 《体育学刊》2005,12(3):73-76
中国古人的实用理性,以及把所有领域事情全部纳入做人视阈的思想观念,使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的影响,可从经验心与超验心两个层面进行思考:传统文化各家所推崇的超验心的具体表现,如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等.对于传统武术来说,乃是可以提升习武者主体经验心的最佳方法论;传统文化各家之开发与彰显超验心的方式,乃是传统武术构筑与提升其功夫境界的基本思路。阐释了传统文化对中华武术影响的现代意义,并对中华武术发展中某些敏感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武术套路演练的形态与眼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术套路的演练,作为一种表现其独特技击美和艺术美的运动形式,形神兼备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形态与眼神的高度和谐统一,体现了武术运动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卓然特色。本通过对形态与眼神在武术套路中的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形态与眼神的练习方法,为提高套路演练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世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健康长寿。长寿是一片永恒的磁场,长寿是一曲生命的赞歌,长寿是一段智慧的诗行。长寿又是一座可望企及的山峰。只要人们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养生手段与方法来进行调理,那么生命之树就会常绿。 中国武术是养生健身、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习武不仅是获得一种自卫防身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养生强体,延展生命历程。武术在其发展进程中,受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传统的导引、吐纳、行气等炼养方法与武术相互融摄,而形成了独特的武术养生学。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也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寿夭折、强弱之本。阴阳二  相似文献   

16.
散打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形散神不散” 散打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形式和武术套路,可以融合各种武术派系的精华为我所用,充分发挥武术的最大效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散打吸引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原因,也是各武系努力追求的至高境界。它可以借鉴跆拳道凌厉的腿法,也可以学习泰拳威力无穷的肘法、膝法。截拳道的创立者、一代宗师李小龙曾经说过一段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的经典话语:“如果有人认为某些或某种打法是李小龙的‘截拳道’的话,那是非常可笑的。  相似文献   

17.
为给当今中华武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了日本嘉纳治五郎的柔道实践和民国时期张之江的武术实践,得出以下结论:嘉纳治五郎专注于柔道一种武技发展,其实践基地是自身创办的讲道馆,仅仅是一个民间组织,而张之江则着眼于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其实践基地是由其发起成立的国术馆,是半官方的武术组织;嘉纳治五郎的主要贡献是由"一点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个日本武技的现代转型;张之江的主要贡献则是通过武术的"全面开花"来"拯救文化,进而拯救民族",实现"强国强种";两者实践的共同点是都立足于技击本质,以对抗形式为主,以实力说话;嘉纳治五郎的成功,主要是顺应了日本的历史发展潮流,张之江国术实践的短暂成功及最后的失败均取决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时局。以上比较对中华武术发展有如下启示:中华武术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华民族能否在文化方面恢复汉唐遗风,重塑刚健自强精神,使中华武术得到国家层面和大众层面的普遍关注;中华武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全面实现现代转型,并从"追求技击之道"高度实现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信仰就是中国人对传统武术技艺、文化的实践以及精神追求。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历史学研究方法等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信仰内容、消解过程、危机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反思。研究认为:中华武术是构成中国人身体领域中的信仰,这一信仰在近一个世纪里渐渐出现了危机,信仰的危机才是中华武术发展没落的根源。结论认为:要拯救传统武术,必先拯救传统武术的信仰,即恢复民众对传统武术的珍爱。无疑,对中华武术的文化自尊、自信是恢复信仰的思想认知前提;重新找回没落的传统武术技击之道是恢复信仰的核心任务;潜心务实、拒绝虚假繁荣,回归传统武术本然才是传统武术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武术自诞生之日,就一直受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影响着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深入到武术文化的表层与内涵。“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更是贯穿于武术活动的始终。人是武术活动的载体,武功的高低与载体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武术要求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根本。在人们继承和发展武术的实践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武术的基本标志和驾驭武术发展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20.
马琳璋 《武当》2000,(7):19-20
中华武术渊源流长,历史悠久。一部优秀的武术史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之一。心意拳是这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心意拳的历史是中华武术史的一部分,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历代又都是口传而无正确的文字记载,还有的是方言、俚语、口误、错别字,所以有很多武术史包括心意拳在内都有待于重新考证和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