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人类的绘画艺术史,显示了人类智慧的进程。这座艺术宝库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在美术史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多接触艺术,学生在熟悉和了解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培养艺术趣味和审美素质的过程中,也就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确立评价当代文化艺术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
科技、经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感受城市前所未有繁华的同时,传统人文精神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滋生土壤却在不断消退,当代艺术思想对城市硬件和人文建设的审美标准产生积极或消极方面的影响,多元化艺术样式的审美标准在促进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文价值制度产生影响,如何将当代的城市人文精神、地域文化特色、大众审美、高雅审美、外来当代文化的影响五种要素切实作为城市人文建设的操作基石,探寻城市审美标准尺度的树立与城市人文精神的共建路径,是当下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利用艺术审美构建的多种形式提升城市人文的必然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民画作为中国民间重要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民间的审美特征与现实观照精神。吉林东丰关东农民画作为东北黑土地文化孕育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存在感,以其鲜明的用色技法、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地方元素的融入,呈现出“拙”的审美特征。这种取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包含的文化符号和地域特色、健康积极的创作主题,给人们带来轻松、喜悦、放松的审美体验,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4.
荆州  余静贵 《职大学报》2014,(2):54-58,107
巫文化是中国文化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构成。文化概念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楚文化而言,楚艺术代表物质文化,巫文化是楚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楚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离不开楚巫文化的研究,其思想表现形态主要有降神和通天。楚国巫文化影响下的楚艺术同中原北方地区相比风格特征迥异,其造型夸张、构成抽象、色彩繁复,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奇幻之美。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正逐渐摆脱西方艺术理论影响,在艺术展现方面表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基于此,本文将对综合材料艺术的起源和审美方向以及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中国当代综合材料艺术中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并感受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相似文献   

6.
古徽州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其审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审美精神的表征。从徽派建筑艺术,我们可以看到徽州人在审美文化方面的精神诉求:崇尚"诗意的栖居"与"天人合一"的自然美,追求"庄严肃穆"与"长幼有序"的伦理美,重视绮丽多姿、清新淡雅的工艺美。  相似文献   

7.
"非主流"是近几年在中国青少年当中流行的一种审美文化.从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分析"非主流"文化的内涵和产生的原因,可以发现这种文化现象和18世纪在法国流行的洛可可艺术有一定的相似性."非主流"审美文化是洛可可艺术的一次"异地重生".  相似文献   

8.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者",它除了在西方音乐文化中扮演着至尊的角色之外,还在人类艺术进程上演绎着一段长长的重要历史。钢琴,是西方音乐文化上举足轻重的乐器之一,被引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促使了其的衍生与发展,使之在现代音乐发展的过程中立下了经典的里程碑。钢琴,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代表,它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钢琴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唯有深入探究我国钢琴文化的发展历史,才能有效地指引钢琴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影响来研究中国传统砖雕艺术,分析和认识潜存于传统砖雕艺术中的创造意识和影响以及支持这种创造意识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审美心理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形成传统砖雕艺术造型特点的内在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影响并支配着创造者的活动,决定着作品总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推进美育教育改革,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完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笔者立意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激活校园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活力;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杜卫 《美育学刊》2020,11(2):1-7
对照新时代、新要求,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应该在总结和反思中努力探索转型升级之路,打造中国高校普通艺术教育“升级版”。深化艺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本土,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抓住关键,推进高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加快美育教师培养培训,使我国高校的美育事业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2.
罗斯金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奠基人和精神领袖,对艺术设计与美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其论著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罗斯金肯定自然事物本身生命力的美,认为艺术表现自然有助于增强其审美价值和美育作用,重视艺术家的能动性和情感表达,强调艺术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罗斯金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出发,对机器大生产给人和艺术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为减轻人的痛苦和使艺术脱离困境,他反对艺术的机器生产和机制饰品,认为机器的模仿和批量生产是毫无生命力的,提倡由人创造的艺术,并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使人获得健康高尚的灵魂和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康德美学在20世纪走向没落,文学艺术不再被当作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很多艺术家、艺术史家和美学家都致力于割裂艺术与审美的纽带,不再关心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再讨论作品的审美标准。在这种去审美化的运动中,英美分析美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过度迎合先锋派艺术以及政治、文化和商业上的人为操纵,丧失了应有的批判性,因而逃避作品的审美批评。然而,他们并不能真正取消艺术和审美的内在关联,审美批评对于人类社会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轼既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又彰显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贬谪期间有着鲜明的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境。即:不再囿于自然山水的阻隔和贫乏的物质生活,而是以情为本,以超然的心态赏玩着生活中的普通之物,咀嚼着周遭的普通之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他笔下皆化为艺术,焕发生机,昭示着他澄明、宁静、平和淡泊、旷远而深湛的审美心态。这种无往而不适的审美人生智慧汇聚着孔子舞雩风流的人的自然化精神与庄子“适意不异逍遥游”的艺术境界,又有别于同时代以理为本,高谈道德伦理的理学,直指人的现实的情感愉悦,成为了古代士人安身立命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观赏体育竞赛是人们现代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赏体育竞赛带给人们美的感受、美感在体育竞赛中的具体表现、体育竞赛对人们的吸引力以及审美意识推动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审美意识在观赏体育竞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社会美育需求是怎样的?艺术在介入乡村建设的社会美育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通过对中国乡村在物质环境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艺术文化需要分析,呈现出艺术在赋能社会凝聚力、生活文化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的重要性。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社会美育可以从志愿者服务、文化艺术赋能乡村产业化、第三方介入等方面进行,艺术介入乡村的社会美育带给乡民的是共同参与过程中获得的自信心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美的物质和精神生产。  相似文献   

17.
论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美操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一项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章阐述了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出在健美操教学中结合美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对于学生认识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中的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青年毛泽东崇尚运动、赞赏"抵抗",强调"善恶相竞";以人生、世界、宇宙为审美对象,追求伟美、崇高、豪放、壮观的审美感受。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却能领略到一种最有价值的美--崇高,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主导的革命功利主义美学观。和平建设时期,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文艺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后期,承认"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他还肯定了形象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0月15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从《意见》的出台背景、主要特点、重要创新三个维度对《意见》进行全面解读,可重点分析《意见》所具有的新时代特征,特别是《意见》在美育及其育人价值导向、美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改善美育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