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阳“狮面人”杨会民丁术初告成功后,给《大河报》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杨会民在信中说,连日来,他一点在为将要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激动不已,这一切是《大河报》牵线搭桥带来的,《大河报》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和家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相似文献   

2.
《大河报》新闻标题制作的美,这是很多读者都公认的。除了上次笔者在《擦亮新闻的“眼睛”》(载《新闻三昧》2001年第9期)一文提及的外,下面,笔者仅就《大河报》在新闻标题制作方面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在标题制作方面先声夺人是《大河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标题是一门艺术。读者在浏览报纸时花在标题上的时间是极为短促的,因此,标  相似文献   

3.
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版发行的《大河报》,虽然创刊只有几年时间,但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在标题制作方面独具特色,是《大河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读者都说:手捧大河报,光浏览标题就是一种享受。诸君不妨先看这样一组标题:2000年3月9日,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江西省  相似文献   

4.
秋禾 《图书馆杂志》2006,25(1):89-92
巴金(1904--2005年)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封建大家庭里,童年时接受的是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知识系统的启蒙教育。同时,他也阅读了《古文观止》、《说岳全传》、《施公案》和《红楼梦》等中国古典作品。“五四”后,他狂热地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鼓吹新观念、新思想的杂志,他常常说自己是“五四”的产儿,因为“五四运动象一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期间,他还读到了上海出版的《夜未央》和《告少年》,在思想上深受影响。他说:“在五四运动以后的几年间,这两本小书不知感动了多少的中国青年。我和几个朋友当时甚至把它们一字一字地抄录下来”。  相似文献   

5.
《大河报》自2002年率先开办情感实录类版“都市倾诉”至今已经6年有余。《大河报》不仅又一次走在了全省媒体的前列,引导了同城都市媒体开办情感版面的风潮,“都市倾诉”更成为《大河报》的知名、拳头版面,赢得了众多铁杆读者。笔者于2005年任该版专职记者(笔名端子),其间采写了5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6.
董黎丽 《青年记者》2006,(10):65-66
近年来,一直是党报重头戏的“两会”报道引起了众多都市报的重视。不管都市报注重“两会”报道是为了实现自身“做主流大报”的目标,还是别的缘由,“两会”报道已成了都市报报道的新亮点。平民化的办报路线在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笔者以郑州两大都市报《大河报》和《东方今  相似文献   

7.
庄向阳 《报刊之友》2008,(10):54-55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8.
我是随着中国报业市场化的潮流加入传媒的。199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那一年堪称中国的“都市报元年”,当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8月1日《大河文化报》(现名《大河报》,下简称“大河报”)在郑州创刊,这两张报纸在中国的都市报阵营里都很有代表性,而后者则还是我工作过的第一家媒体。可以说,正是都市报的兴起使我有机会加入新闻业,并随着都市报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9.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在他的随笔集《小民说话》中,说到一家大报.上关于经济学的一些“外行话”。在一篇关于《郑州试办农副产品期货市场》的报道中,记者对他所谓的期货交易描述为:“产前先签订所交易的商品合同,将收获后才进行的现货交易变为产前、产中销售”。梁先生说:“现在谁都知道这只是批发市场的一种形式——远期交易,并不是期货交易”。还是这家大  相似文献   

10.
核心提示:2005年,中国媒体发生变局,报业市场陷入困境,传统报纸的强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在这一年中,《大河报》坚持采编、广告、发行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以应对变局为主要工作目标,提出了强化“三个长字”战略思想,即善于让长处更长,尽量把短处补长,着力抓新的增长。由于坚持在创新中求突破,《大河报》在这场变局中,逆势而上,稳步发展,成功地走出了媒体变局的拐点。  相似文献   

11.
3月23日的《新闻出版报》刊登报刊评介文章:“《大河报》上‘灾难’多”,对《大河报》以比较多的版面、比较集中的方式,大量报道社会新闻,以致“颠覆”、“爆炸”、“死亡”等字眼充斥版面提出非议。其实,这种现象绝非《大河报》一家独有,许多媒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媒体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2月15日起的半个月时间,《大河报》连续推出了10个版的《郑州供水之“惑”》系列报道,披露出许多鲜为人知、令人瞠目结舌的惊天黑幕,迫使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作出回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查和反省。报道的背后,经历了一场场或明或暗的智斗,在报纸上最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只能在这里说说。被逼出来的新闻近年来,郑州“水霸”为攫取利益最大化,凭借其自然垄断地位无法无天,穷尽其能:民用水竟按商业水收费;用户不用水而水表也会自转,自来水公司竟然也收“水费”;自来水公司卖水自己不入户收费,却强迫其他单位无偿为其代收水费,如果小区居民…  相似文献   

13.
2004年末,来自剑桥大学的研究生朱筱筱同学向30多位《大河报》的小记者介绍了自己当年与《大河报》作文版的一段情缘,和同学们分享了她从一个读者到作者,再到学习上的成功者的经历……十年来。无数个像朱筱筱这样的同学见证了《大河报》青少年版面的成长历程,作为河南省第一家开辟青少年版面的非少年报,《大河报》的青少年版面就像一个“作文课堂”,引领无数同学走上了新闻和文学的圣殿。“利人也是利己”,在服务对象读者的过程中,版面自身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了青少年读者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那么这样一个小小的版面如何长久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呢?  相似文献   

14.
1995年8月1日,对亿万中原人民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从这天开始一个全新的都市报,一份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综合性都市生活类日报——《大河报》犹如一匹报业黑马凌空出世了。十载春秋,《大河报》已从当年的报业幼苗长成如今的参天大树,2005年8月1日,《大河报》将迎来自己十岁的隆重生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根植于黄河文明及中原腹地的《大河报》,从创刊之日起就牢固树立了新闻立报的宗旨,把“传播信息为主,努力办成党、政府和人民都满意的主流媒体”作为不懈的追求。《大河报》关注民情民生,紧抓时代热点,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感…  相似文献   

15.
2004年2月10日,河南省《大河报&;#183;“全兴大曲杯”百期新闻热线奖万元大奖有主》报道:普通的新闻线人王计芳凭借自己的细心和热心,为《大河报》提供一条新闻线索,结果连获奖金,直至获得万元大奖。其实,像王计芳这样的新闻线人很多,据《大河报》近期对郑州市综合都市报的新闻统计表明:各报热线版的新闻有80%来自于这些“报料人”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中国媒体发生变局,报业市场陷入困境,传统报纸的强势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在这一年中,《大河报》坚持采编,广告,发行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以应对变局为主要工作目标,提出了强化“三个长字”战略思想,即善于让长处更长,尽量把短处补长,着力抓好的增长。由于坚持在创新中求突破,《大河报》在这场变局中,逆势而上,稳步发展,成功地走出了媒体变局的拐点。[编按]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21日,《大河报》“匆匆忙忙”连载完了河南省作协主席张宇的长篇小说《蚂蚁》。细心的读者很快发现,《大河报》所刊登的《蚂蚁》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蚂蚁》相比,篇幅要小得多。知情人透露,连载“缩水”的原因是一个叫夏泊的业余作者把张宇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19.
李俊民,男,1969年出生,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汀罗镇皂二村农民,靠回收加工废品为生,一手创办的“爱心家园”以专“捡”流浪汉而出名,自1997年起,十年来他“无偿”收养了近千名流浪汉,其中300多人在其帮助下回到了家。2005年,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齐鲁电视台、《南方周末》《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争相对其事迹进行报道,而成为媒体“英雄”的李俊民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与争议,有人说他是当代无私奉献、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活雷锋”,也有人说他别有用心利用没有正常思维能力的残疾人牟利,还有人说他是傻子、愣子、神经病,自讨…  相似文献   

20.
副刊作为“报屁股”的编辑理念显然已经过时,因为随着人们对报刊阅读诉求点的变化,读者不仅是纯粹被动阅读的客体对象,而更是主体化的参与对象;报刊的风格也逐渐由意识形态化的“硬性”位移于满足读者生活诉求需要的“软性”。“副刊”为报刊“最温柔的部分”已经由配角变成了挑大梁的主角儿。《大河报》“茶坊”版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自己明晰的定位、平民化的视角、朴素温馨的风格成为《大河报》诸多栏目中一朵亮丽的奇葩、一个耀眼的星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