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介词"从"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了简述,对南朝齐梁时期道书《真诰》中的"从"字用法进行了完全统计,其介词用法已占主要地位。对"从+表人名词+V+(N)"格式中"从"的词性判定进行了讨论,认为表人名词或人称代词进入连动结构中"从"的宾语位置,也可能引起"从"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2.
《国语》这部著作中使用了大量的介词"以"字,也出现了大量由介词"以"构成的"以"字结构。通过对"以"字结构的考察,对"以"字结构的用法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自"的词性,学者们没有一致的见解,特别是"自"能否作词尾,更是没有定论。我们认为,"自"有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四种词性,它还能和其它字组成复音词。同时,本文在归纳"自"词性的基础上,试析《世说新语》中的"自"。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诗经》中"为"字句共出现了82(包含重复出现的情况)次,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是作谓语;从词性来看,主要是用作动词。虽然"为"字的用法本身比较复杂,但是在《诗经》中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衬音词以及构成"为A为B"式,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对《诗经》中的"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同先秦文献相比,《南齐书》中所在处介词系统主要特点是:"于"已渐失去其绝对优势地位,"在"发展强劲并露出赶超"于"的趋势,"诸"则迅速衰落近于消亡,"自、从、乎"相对稳定;"于、自、在"句法位置发生较为明显的向V前或后的位移趋势;"于、在、乎"所涉及动词也发生明显的非单音化或单音化变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未经后世窜改,文本真实可靠,对于汉语史而言,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从《张家山汉墓竹简》中介词的使用情况可见:在秦至汉初时,"於"已占绝对优势;在西汉初年,汉语介词还是单音节占优势;这些介词大都是从先秦继承下来的,很多直到现在还是常用词。  相似文献   

7.
时间、处所、方位介词是汉语介词类中的重要类别,从这3个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中的介词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东京梦华录》中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的概貌,总结出《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殷芸小说》(以下简称《小说》)中常见介词共有16个;《小说》中介词词组位于动词中心成分之前的排序已经定型。在《小说》中出现的16个介词中,介词词组置于动词中心成分之后的只有3个;《小说》中介词词组的语序基本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语法发展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9.
《肉蒲团》多攀附化用儒家经史以为小说。其写"未央生"与艳芳、权老实夫妇故事等分别取法《诗经》中《庭燎》《氓》与《静女》诸篇,表明《诗经》是《肉蒲团》思想与艺术取法的重要参照或对象。作者的用心虽在籍以坐实其自道是书之作得力于"经史"处甚多,以可与"经史"并观为小说加一层保护色,但其把当时最下流与最上位两种文本揉为一体的写法,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诗经》内容的庄严性,同时是以小说形式对《诗经》写两性关系内容的另类诠释,可以启发人们对小说中色情描写尺度的思考,值得《诗经》学者引为参考。这一写法在前此小说中似无先例。鲁迅说此书"较为出类",大概也包括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介词“以”在《论语》、《孟子》中的使用情况,指出“以”的使用表现了古汉语“意合”的典型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古汉语语用因素更多地制约句子的表层形式。认为“以”字结构之所以有前置和后置不同的句法位置,主要原因是受句内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加以调节,以达到表达效果的完美。文章简要分析了《论语》《孟子》“以”用法的区别,指出“以”在先秦汉语中是一个发展迅速、不断趋于成熟的介词。  相似文献   

11.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75):21-22
本文以《永州八记》中的介词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和时贤的基础上,采用穷尽式统计法及分类描写法,将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其中的介词做系统、全面的研究。从介词这一角度窥探唐代介词的某些特点,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永州八记》的文学价值,体会其对古代山水的诠释和感悟,又可以以介词为切入点看出文言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解老》与《喻老》是《韩非子》当中两篇可称为"解释体"的文章,尽管其思想内容、文章风格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整体上却有着一致性,从性质来说,都是对《老子》的解释之作。《解老》当是韩非求学于荀卿时所作,并非专题性论文,而更像是读《老子》的注解,亦有读书笔记的性质。《喻老》当为韩非后期重读《老子》所作的解说之文。正是这种创作时期的不同,使得二者甚至在文本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异。这类文章的文体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经说体"的继承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4.
《太平经》是我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其语料价值日益受到汉语学界的重视。有关《太平经》的注本、译本相继面世,但对某些语句的句读尚存在一些分歧。文章从介词用法的角度,运用中古时期介词的相关用法对三家《太平经》注本中数例存在句读分歧的语句进行辨析,认为研究并掌握中古汉语介词的使用情况,对正确句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祖堂集》中的复音介词,集中反映了晚唐五代复音介词的整体面貌特征。与上古、中古相比,《祖堂集》复音介词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在构成方式与分布位置上也有其特点。由此可见,至晚唐五代时期,复音介词发展已比较成熟,为现代汉语复音介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于文斌 《教育文汇》2012,(1):47-48,44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经典,是和《论语》《孟子》《中庸》相并列的"四书"之一。朱熹主张读"四书",当先读《大学》。这是因为《大学》外有"规模之大",内有"节目之详",规模有"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且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相似文献   

17.
"道"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既是宇宙本根,又是价值本源;既属于精神,又具有物质属性。《文子》承袭《老子》之道论,明确指出"道"即"一",更为清晰地揭示了"道"和"一"作为空间的中心与时间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文子》援"气"入"道",有效解释了"道"生万物的疑问,对《淮南子》最终解决矛盾的"道始于一"的思路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文子》之道论在道家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9.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黄伦峰 《现代语文》2010,(4):149-150
《西厢记》故事本于《莺莺传》无可非议,但其结局的设置显然是受了《世说新语》"贾韩故事"的影响。它借鉴了包括《世说新语》"贾韩故事"在内的故事,将《世说新语》的品藻形式、《莺莺传》的传奇形式、董《西厢》的说唱形式,改编成真正的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