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璐姣  于文谦 《体育世界》2014,(4):35-36,34
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球俱乐部联赛的调查与研究发现联赛“流产”的原因有:经济因素;体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表现出当时联赛的不成熟性、赛制的不完善性以及当年的网球在群众中奠定的基础不牢,在大众中得不到普及和认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网球运动员在世界上不断创造佳绩,网球运动也从一项“冷门”运动变成炙手可热、深受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此时“重现”我国网球俱乐部联赛可以:为我国网球后备力量提供全新平台;提高群众网球关注度及参与度;活跃学校体育气氛。  相似文献   

2.
西部网球人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要经常到全国各地从事各类网球活动,我也接触到很多的“网球人”,他们那种为了网球孜孜以求的精神和事迹常常令我感动。我只是默默记在心里,把那份感动化作工作的一份动力。此次到克拉玛依组织全国青少年(14岁组、12岁组)网球积分排名赛总决赛,亲眼见到许多“网球人”,也听到了许多关于他们的网球故事,在此我把他们记录下来,与喜爱网球的朋友们共飨。 唐健(新疆克拉玛依市市长、石油管理局局长、中国石油网球协会主席、克拉玛依市网球协会主席) “局级领导都要打网球;不打网球的不给报医药费。”在到…  相似文献   

3.
网上交球友     
在我的生活中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网”。网球场上,我高接低挡、随球上网;回到家里,洗净臭汗,打开电脑,咱是拨号上网。所以“上网”对我来说具有双重含义,无论在网球场上还是在电脑前,我都有强烈的“上网”欲望。这两张“网”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我深陷“网”中,不能自拔。网球让我的身体更为强壮,互联网则不断丰富着我头脑中的知识。而且这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网”对我来说却是大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在任何体育项目中,裁判员一职都是业余工作。所谓的“职业裁判”也只是有“挂靠”而无“行政指标”的自由职业者。网球裁判也不例外,咱别的不说,单说它的辛苦劲儿就足以让我这样没有献身精神的人望而却步了。因此,当有朋友问我:你这么喜欢网球,怎么不去当当裁判呢?我酸溜溜地说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相似文献   

5.
张艳 《网球天地》2020,(2):63-63
如果说我的爱好有哪些比较持久,又始终能让我关注,除了笔墨兴趣之外,就要数我多年挚爱的网球了。在朋友圈看到甶天天有网球承办的第二届粵港澳大湾区“香港赛马会杯”网球团体赛在珠海举行的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因为正好我也在此,能与网球比赛不期而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香港赛马会杯”同时同步,心中的那份窃喜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6.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总要寻找当地的网球专卖店,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网球运动员,也不是疯狂至极的网球迷,就是想跟上网球运动的时尚。而往往是只看不买,一是因为品牌款式单一,不足以选择;二是大部分用品价格不菲。 成都是座有名的休闲城市,网球已渐渐成为人们的休闲健身的运动项目。随着众多球迷的指引,我找到了他们常提到的“海豚体育”。“海豚体育”有3家分店,主要以经营高档网球用品为主。说实在的,此前我还没遇到过一家有如此集中、繁多包括“阿迪”“耐克”诸多名牌的网球专卖店,我  相似文献   

7.
《网球》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有一篇香港网球协会总教练林秉超先生写的文章《十四岁,亚洲职业网球的软肋》,读后我的感想很多。我以为,目前有两个理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个问题,这两个理由是:一、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在“体制”外参加网球的系统训练,这是中国网球的希望之所在;二、在中国,网球训练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亟待提高,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资源流进网球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了;同时,这些“体制外”的少年对网球的各种新理念有强烈的需求。林秉超先生在文章里列举了很多问题,我都深有同感。同时我还认为,在中国的现阶段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教育家长”。因为家长才是掌握着这些少年成长的过程的决策者,而目前亚洲的各种投资者,网球协会、管理中心、企业,正如林秉超先生所说,只有在看到比赛成绩的时候才会出手赞助。因此,家长必须懂得:一、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职业球员的“料”;二、如果是“这块料”,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1995年开始,除了裁判工作以外,我还有了一项“副业”——当翻译。当然,还是没有脱离开网球。那时,中国网球协会与国际网联刚刚开始在教练员培训领域有了接触,不时地有专家来讲课,由于我是“自由人”,另外对网球方面的术语又比较熟悉,所以就有机会和这些专家一起到各地区巡回讲课,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特别是从1999年国际网联与中国网协制定了一个5年关于教练员培训的长期计划之后,几乎每年我都有机会接受“再教育”。  相似文献   

9.
《网球天地》2023,(11):60-61
<正>在2024新年到来之际,“天天有网球”用一场盛大的嘉年华活动为会员们带来新年“大礼”!2023年12月30日,“天天有网球”会员年会之嘉年华活动在国家奥体中心网球馆开赛。比赛从上午8时开始至16时结束,设有天天3分王(双打)、天天2分王(单打)、天天1分王中王(单打),共三个组别,337人次报名参赛。经过激烈对决,刘师佑/赵子昂获得天天3分王冠军,  相似文献   

10.
一日,《网球天地》编辑部主任刘丹梅打来电话,问我能不能为“名人网球缘”写一篇反映徐寅生副局长参加网球活动的文章。由于我喜欢打网球,经常在网球场上见到徐副局长潇洒挥拍的身影,也很想有机会了解这位闻名遐迩的世界乒坛首脑为什么如此喜欢网球运动,所以便答应前去进行采访,在办公室里,徐副局长兴致勃勃地谈起了自己打网球的经历和感受─—“我的切身感受是,学打网球.很容易上瘾。”话题从徐副局长什么时候开始打网球说起,他回忆道:“70年代中期,我由中国乒乓球队调到国家体委机关工作从每日奔走在训练场地,变为整天坐在办…  相似文献   

11.
闲话网球     
我是一名网球爱好者,痴迷网球十几载,喜喜好好,痴痴迷迷,欲罢还休。 记得,我是在大二时与网球结下的不解之缘,那是1982年。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看到过和玩过网球。那天,听同宿舍的同学说学校在招收网球队员,于是我便跟着去了。很简单,网球老师将握拍方法和击球要领对我们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示范了一遍,便让我们挨个击了几下球,随后告知录用了。在领取网球时,我听到了两位老师间的对话:“个儿不高啊。”“这孩子虽然个儿矮了一点儿,但协调性不错。”可见“协调性”是打好网球的一个重要条件。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  相似文献   

12.
金秋10月,塞上古城银川迎来了一队“特殊”的客人,北京体育大学网协副秘书长隆璐娟,北体大教师、国家级网球教练祁兵和北体大运动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安利以及其他喜爱网球的教工一行10人,开始了在“西夏国”为期5天的网球教学、观摩活动。他们的到来,给古城银川众多网球爱好者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相似文献   

13.
朱茜  田然 《网球》2012,(5):50-54
1 听多了“某某球员从小就热爱网球”老桥段,田然的网球故事定会让你颇为新鲜。如果三四年前,你去问田然关于网球的事儿,她多半不会给你好脸色,有一句没一句,她觉得“出了这个网球场你们谁都别跟我提网球,它就跟我没关系”,而河南队的教练们也对这个倔丫头没法子:“你啊你啊,除了网球啥都想干。”  相似文献   

14.
樊人 《网球天地》2010,(2):106-107
“我喜欢网球,网球是我的全部!现在的我,正在为我的梦想而努力着!”  相似文献   

15.
今年5月我将去巴黎转播法国网球公开赛,所以特地查看了一下中国网球选手2000年排名“龙虎榜”。我发现:在排名前50位的男女选手中,除了北京和天津选手以外,几乎是南方选手一统天下,只有三名河南选手和一名八一队队员名列其中。更有报纸以大标题刊出《中国网球渐入“湖北时代”》,介绍了湖北队决心在第九届全运会上。要从网球项目的7块金牌中“争取夺6金”的逼人气势。  相似文献   

16.
“再不走我就把你锁在里面了!”管理员像催命似的。我只好悻悻收拍,离开早已空荡荡的网球场。自从张德培把我拉进网球场后,我就这德性。 我们学校拥有广西高校中唯一的网球场。 我的球龄不长,我还在网球学习班里遨游。“网球是贵族运动”,我不信这个邪。“要网球不要黄油”,我勒紧裤带置了球拍、T恤、运动短裤、遮阳帽……一副地地道道的职业选手模样。可球技不太“职业”。我对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是一名网球爱好者,做网球记者是最好不过的职业了,可以将爱好与工作密切而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工作的同时享受快乐,但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将自己等同于一个球迷。这是我在负责网球编辑报道几年之后慢慢体会出来的。 负责编辑网球版的时候,我还不是网球爱好者,至少还不会打网球,这也就决定了我不会是一个狂热的网球迷。刚接触网球的时候,我完全是以工作的态度对待网球的,虽然此前对世界网球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远没有到热爱的地步。那时采访网球顶  相似文献   

18.
网球三悟     
韩文志 《网球天地》2014,(1):136-136
“拍心”并非是“甜点” 打了二十年网球不知“甜点”的准确位置,我一直把“拍心”当“甜点”,教练也常说要“击中拍心”。但据我所知,这对中、老年业余网球爱好者来说,并不稀罕。挂拍后我翻阅日本球友送我的一本日文网球书,我方知“拍心”并非“甜点”。书中说:“拍子中心涂色部分叫‘甜点’,这是击球的最佳区域。甜点的位置大体是在拍面中心、稍稍靠近拍柄一侧,球如果击在‘甜点’上,手掌几乎感觉不到震动;而且球也飞得最远。”  相似文献   

19.
了明  柳露菲 《网球天地》2014,(8):102-103
大学毕业前,我对网球的了解仅限于电视新闻报道中谁谁谁拿了大满贯冠军的消息。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名字很长的女选手,现在想来,大概是纳芙拉蒂洛娃。 与网球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1986年夏天。一天,我下班回宿舍途中,看见两个同事在一块空地上打网球,按捺不住好奇心,在他们休息的空隙,我也上去一试身手。结果,要么拍子碰不到球,要么碰到了,球又不知飞到哪儿去了。几拍下来,自觉没趣,赶紧收兵走人。这次经历尽管以尴尬收场,但网球从此在我心里有了真实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网球》2010,(4):12-12
又到三八节,说说一直想说的话题,网球有没有“女人味”!作为一个中国的职业教练,男女老幼只有来者不拒,才能勉强糊口。这么多年来,我的体会是男女学员的比例相当。好多职业女性希望把网球作为一项毕生可以从事的运动来强身健体,进一步陶冶情操。可惜的是:很少看到能有中国女人打出网球的“女人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