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在建筑中利用声学知识解决难题,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巧用共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徐无鬼》中写道:"为之调瑟,废于一堂,废于一  相似文献   

2.
【出处】 唐·刘禹锡《调瑟词》(前四句):“调瑟在张弦,弦平音自足。朱弦二十五,缺一不成曲。”  相似文献   

3.
有篇介绍朱光潜的文章说,朱光潜幼年时,在嬉戏玩耍的间隙,经常蹲在教室外的窗下听当私塾先生的父亲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便让他登堂入室,成为最年幼的学生”。揣摩文意,作者是把“登堂入室”理解为“进入课堂”了。“堂”真是课堂、“室”真是教室吗?“登堂入室”一词源于《论语·先进》。孔子有位弟子叫子路,他性情刚勇,喜欢弹瑟,弹出的瑟声犹如打仗,充满杀气。对子路弹瑟的本领,孔子加以评价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由,即子路;升,登上;堂、室,都指房间。古代房舍,前室为堂,后室为室。即前面的房间为堂,后面的房间为室。孔子的话…  相似文献   

4.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这首《锦瑟》是一首抒情诗,抒写因瑟曲而触发的身世之感,当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写瑟曲唤起诗人对华年往事的回忆,并因此而产生无穷的怅恨。《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锦瑟惊弦破梦频”。情境与此略有所近。“一弦一柱思华年”大体上相当于白居易的“弦弦掩抑声声思”;所谓“一弦一柱”,无非是“弦弦”“声声”的意思,乃是极言瑟曲对于感情的作用之强烈,是强调之辞。锦瑟每根弦上发出的声音,都令诗人忆起重重往事;他不堪回忆的  相似文献   

5.
“共鸣”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声学。声学上的“共鸣”现象是指甲事物振动发声而引起乙事物振动发声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文章之间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达到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之目的。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有创设情景、安排实践课、以情感人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除了把李商隐的诗称为西昆不恰当外,指出《锦瑟》的难解,借它来说明他的有些诗的难解。这里想对《锦瑟》诗作一初步探讨。先抄原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沦海月明珠有泪,篮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用开头两字作题,不同于咏物诗。锦瑟指瑟上漆纹像锦。《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无端,指没  相似文献   

7.
历来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就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言,注家即有四五种常见的说法。在这些说法中,笔者赞同周汝昌先生的高论。他说:“无端”,犹言“没来由的”、“平白无故的”。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  相似文献   

8.
声学在物理学中是“外延性”最强的一个分支。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对声学的研究渊源已长,是对古声学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国家之一。下面简要介绍我国古代对声共鸣和声控制技术方面的有关认识和研究。一、对声共鸣的认识和研究早在战国时期,在《庄子·徐无鬼》中就记载了声共鸣的现象:“于是为之调瑟,  相似文献   

9.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五弦筝,推测是以“宫、商、角、徽、羽”五声音阶来定弦的.琴体为竹制,弦是丝弦,相传是由筑演变而来的.(东汉应邵《内俗通·声音篇》载:“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外形与瑟很相似.曾有“小瑟”之称.(明朱载堉《瑟谱》称十四弦,十五弦筝“皆古之所谓瑟也.”)五弦筝在当时的秦国广为流传,有“真秦之声”的说法.(秦李斯《谏逐客书》).所以世人又称之为秦筝.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F0002-F0002
音乐的英文单词“music”,源于古希腊语中的“ponvtkn”,意思是缪斯女神的艺术。在中国,《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不论东西方,音乐都被认为是一种与美相关的艺术。它不仅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更与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大多数人公认的李商隐最好的作品。此诗撷取了首句两字为题,实际上是无题诗。由于此诗婉曲、含蓄,意境朦胧迷幻,很不好懂,又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斯芬克思”之谜。“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本来就这么多弦,这本不是锦瑟之错,但诗人却硬将它埋怨,质问他为何要有那么多弦?无端,“没来由”、“平白无故地”。由于无端,故而无怨,虽无怨却惘然。华年,“美丽的青春”。诗人曾有过…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朦胧诗派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锦瑟》所激发起的人们的探幽兴趣 ,至今不衰。其实 ,朦胧诗之为朦胧 ,也是源于意象的叠加 ,语言的夸张和变形。古人在论述文学鉴赏之法时早就说过 ,“披文以入情” ,、“沿波以讨源”。诗的意象、音韵、旋律就是“波” ,就是信息解码的钥匙和路径。《锦瑟》诗以锦瑟起兴 ,言此而及彼。瑟是一种古弦乐 ,锦以宝玉为宝瑟 ,绘以华美图文为锦瑟。锦者 ,美也。作者取其美意而用之。起句的字面意思是说 ,锦瑟呀 ,你怎么就是五十弦啦 !作者为什么在瑟弦的数字上做文章 ?往下读就明白了 :“一弦一柱思华年。”原…  相似文献   

13.
素琴=无弦琴     
在《陋室铭》中,对“素琴”的注释通常采用:①古朴的琴;②朴实无华的琴。设想,古朴的琴是怎样的?朴实无华的琴又是怎样的?舜,最早削桐为琴,既古远又质朴无华。凡唐之先的琴亦可。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琴,抚之则吟,弹之则嘶,鼓之则鸣,调之则宫商角徵羽相协。这样,岂不与“无丝竹之乱耳”相悖!丝之属,琴其中也。偶然读起《十七史蒙求》(宋·王令纂辑)来,其中有“陶琴无弦”项,注为:《晋·隐者传》,陶潜字元亮。性不解音,唯蓄素琴一张,弦徵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由此可见,“素琴=无弦琴”无疑。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云: “锦瑟无端五十弦”,说者以为锦瑟者,令孤丞相侍儿小名,全诗寓意深刻,但不知五十弦从何说起。刘昭《释名》箜篌云: “师延所作靡靡之乐,盖空国之侯所作也。”段安节《乐府录》云: “箜篌乃郑卫之音,以其亡国之声,故号空国之侯,亦曰坎侯”。吴兢《解题》  相似文献   

15.
刘基《工之侨献琴》开首就是这样的一句:“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金声而玉应”说的是装上弦线弹奏起来(“弦而鼓之”)所产生的美妙的音乐效果。这一点总体上的把握,恐怕是并没有什么疑义的,但是,文中的“金”、“玉”到底指什么,这里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怎样具体解释它才比较贴合原文文意;这些问题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下面着重谈谈“金”、“玉”的诠释,因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金”、“玉”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金”指“钟”,“玉”指“磬”。理由是:“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同“金声而玉应”结构相似,词义解释也应相同。(二)“金”、“玉”当是一词,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卖柑者言》)之“金玉”然,不过文中乃分言之而已。  相似文献   

16.
准确解读诗人的“痴语”对我们把握和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历来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就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言,注家也有四五种说法,在这些说法中,笔者赞同周汝昌先生的高论。他说:  相似文献   

17.
微浮Fred L.Wan or生於一八四二年基督誕辰之夕,其生活之規律為金箴所謂“以己所欲而施諸人。”其格言曰“終勿以老而廢學。”而惟微浮並能應用此法律与格言,故凱瑟司Kansas州大學一般高年级学生皆縱情於跳舞之快樂,獨微浮猶於深夜埋首电燈光下,勤奮研究,於是以八十歲皤然老翁,卒列入一九二三年美國諸大學毕業生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止步”的“句号”。在此,笔者就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切身体会,谈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尾运用“省略号”的几种类型及其功能。一、自我揣摩,触发情感共鸣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在课尾巧妙地设置情感悬念以弹拨学生情感之弦,触发情感共鸣,使之情动于衷。如教完《泊船瓜州》后,教师趁学生沉浸在王安石望月思乡的绵绵愁绪中,饱含深情地吟诵起王…  相似文献   

19.
一、歌唱中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古人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有人说呼吸是发声之源泉,歌唱的动力。可以看出从古到今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并把它摆在歌唱的首要地位,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正确的发声,良好的共鸣及歌曲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是与呼吸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在学习歌唱方法时,  相似文献   

20.
徐卫  胡小波 《职教论坛》2003,(14):44-44
所谓共鸣就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由别人的情绪而引起相同情绪的现象称之为“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唤起学生与自己相同的情绪,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课题。我们的体会是,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共鸣的条件必须是双方有相同的感受、相同的体验和相同的情绪,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是引起共鸣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作为一个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频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频率”,以适应学生,引导学生产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