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2.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3.
天使岛位于金山湾之中。在这个没有“天使”的天使岛,却留下了一部华人的血泪史。美国东西两岸,各有一个“移民岛”。在东岸的纽约“伊利斯岛”(Ellis Island),以拘留欧洲来美的新移民为主;西岸为旧金山“天使岛”(Angel Island),拘留的新移民大部分为亚洲人.实际上都是中国人。华人不提“天使”,而把“天使岛”的英文名译作“烟治埃仑”(或简称为“埃仑”),一如把伊利斯岛音译为“哀离思岛”一样。  相似文献   

4.
据《文汇报》报道,由鹭江出版社策划组织6位人文学者赴南极考察写作名为“极地沉思”的活动。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周国平、何怀宏,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电视主持人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编辑阿正;他们预计将于12月中旬出发,沿北京—巴黎—圣地亚哥—南极的飞行路线抵达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在南极度过三个月的夏天,约于2001年2月底返回中国。据悉,人文学者上南极,对南极的人文意义进行“沉思”,这在全世界亦尚属首例。 据该次活动策划兼领队阿正介绍,几名作者将于考察结束后向出版社提交一部书稿,且写作方向也已根据每人不同的学术方向作了大致规划,葛剑雄“将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生命和文明的起源做出思考”,周国平将在南极这个生命的禁区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何怀宏的思考角度是人和环境这个环境伦理学命题,唐师曾这个战地记者将在炮火与冰雪的反差中看一看自己的生命意义等等。  相似文献   

5.
引子南极曾是一个沉默的冰雪世界,她遥远而又神秘,她充满限险但又魅力无穷,在近百年内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探 寻南极大陆的脚步。而对江西人乃至江西电视人而言,南极仅仅是一份向往,也只能是一些做节目时偶尔欣赏一回的素材带。可是,就在公元1998年12目23日,江西卫视记者郑志杰、张龙带着江西电观人的羡慕与嘱托,更带着一份骄傲与光荣登上了南极大陆。并在这个银色的半岛上扬起了“江西卫视”的旗帜,向江西人民,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江西卫视的不寻常之举。艰难的跋涉郑忠杰、张龙从南极平安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新闻媒…  相似文献   

6.
万頔 《中国出版》2023,(S1):221-226
北京时间2020年1月10日凌晨1点50分(智利时间1月9日下午2点50分),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抵达了地理南极点,成为首位独步南极的中国探险家,也创造了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点最长路线的世界纪录。如果不是他一步步咬牙坚持,就不会有“独步南极”这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极地大探险·独步南极》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少总社”)《我们爱科学》编辑部于2022年倾心制作的科普图书。  相似文献   

7.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8.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确认: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回国时,带回了不少于20只的帝企鹅。这种珍贵的鸟类是企鹅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属种,只分布在南极。在“雪龙”号抵达南极后,部分队员来到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岛”,借助直升机完成了围捕。  相似文献   

10.
新闻感觉是记者发现、捕捉、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的有意识的心理反映过程;是记者职业能力的检验,也是记者职业区别于其它职业的突出特性,同时,也是受众回味和品嚼价值的体现。 例如1984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均就我国首批南极考察队员登上乔治岛,考察地形、试选中国南极长城站站址一事发表了不同采写角度的消息。四川大学新闻专修科学员,也依据这一新闻素材,从不同的视角、触角和感觉,设计出一连串不同类型的导语:“我南极考察队首批登岛人员,今天下午一时,踏上乔治岛,试选中国长城站站址。”  相似文献   

11.
“真有你的,山杉!”1988年初春,在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白山杉南极考察纪行摄影展”上,我们又见面了。见了面,我就想捶她一拳。又一想,都不小了,干嘛呀!于是学会了收敛。两三年,我们没见面了。这次我才发现,南极一趟,山杉依然是山杉:没有流曳的风韵,没有拂人的妩媚。有的,只是她之为她的独特的蕴藉:平实、纯朴,永远地给你一种年轻的动感,永远地让你觉得,她,是“春天里的一把火”。我完全可以正儿巴经地问她:“去南极的念头因何缘起的?”是不是活腻味了,也想来点儿探险?”可我什么都没问她。我和她,一问一答显得多余。我甚至觉得:什么都不说,才是我们俩在一起的最佳意境。该说的,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全说尽了。  相似文献   

12.
乔治岛之夜     
《新闻业务》编辑部同志们:你们好!我们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离开世界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后,二十六日凌晨五点多钟,便顺利地横渡了德雷克海峡。南极考察船队进入乔治岛的民防湾锚泊。海湾周围的白雪皑皑的群山银装素裹。耀眼的冰川,景色十分壮丽迷人。经过几天的选址,三十日下午,我们随南极洲考察队,乘坐两艘登陆艇,在乔治岛的菲尔德斯半岛登陆,中国南极长城站将建在这个半岛上。迎着南极特有的猛风巨浪,我的心情也十分激动。海上  相似文献   

13.
彭先高 《中国档案》2005,(12):50-52
是南极干燥还是撒哈拉沙漠干燥,人们并不去比较,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只是央视李咏在主持“幸运52”节目时突然发问:“是撒哈拉沙漠干燥还是南极干燥?”答:“撒哈拉沙漠干燥。”李咏指出“错”。这个问题着实让我想了许久。  相似文献   

14.
在“文旅融合”战略引导与推动下,旅游阅读的兴起成为一种新业态.海南省公共图书馆以前期开展的“共享图书岛1.0”为基础,以文旅融合为导向启动“共享图书岛2.0”建设,以期打造基于“互联网+图书借阅”与“互联网+文旅信息服务”的全省公共文旅阅读平台,形成面向移动终端、贯通线上线下的旅游文化服务新业态;也为打通公共阅读“最后...  相似文献   

15.
一仿佛又一次登船赴南极:横渡浩瀚无垠的太平洋,穿越滚滚的德雷克海峡;第一次挺进南极圈,邂逅万古冰川、企鹅和海豹;脱掉靴子,赤足涉冰海登上南极大陆;然后在别林斯高晋海,又被裹入十二级以上气旋风暴……云霭沉沉,终于,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地升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上空,乔治岛回荡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声;北京带来的葡萄酒与南极的万年冰溶在一起,举杯的考察队员们涕泪泗流……投向银幕的最后一道光束消失了。好一会儿,放映室里悄然无声。应邀前来观看的编队总指挥、南极办负责人和普通队员们,谁也不说话,思绪仿佛还沉浸在刚才那一幅幅令人心潮澎湃的画面里。这是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大型纪实性影片——  相似文献   

16.
去南极旅游     
2000年,中国第17次赴南极考察队员的队伍里多了6名特殊的人,他们是鹭江出版社出资组织的““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中的人文学者,包括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主持人兼学者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阿正、哲学家周国平和记者唐师曾。这是中国人赴南极考察历史上最接近普通人身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17.
《南极特别报道》研讨纪要“南极特别报道”首次尝试使用了移动卫星可视电话,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现代电视传播观念与方式的诸多思考。一、关于现代媒介意识叶凤英(北京广播学院教授):这次报道在电视新闻界是一次突破性的创举。新闻的时效是生命力。中央电视台去年是现...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19.
初见冰山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队胜利地横渡太平洋,进人“冰雪大陆”,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考察船通过南纬六十度线以后,已经在南极海域——德雷克海峡航行了两天。这个以英国强盗的名字命名的海峡,横亘在南极大陆和南美洲之间。由于极地暴风雪的影响,这里常年惊涛骇浪,有“航海家的坟墓”之称。前两天,我们的大船在波峰浪谷中渡过时,不少人呕吐。而今天,偏东风,风力五至六级,中涌中浪,谢天谢地。“前方发现冰山,各哨位加强值班!”船长于德  相似文献   

20.
刘琪  连华 《出版参考》2004,(11):5-6
一谈到中苏边境武装冲突,很多人都知道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其实同时在黑龙江上还有个吴八老岛,也是中苏激烈冲突的一个热点,只是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程度罢了。我插队的察哈彦离吴八老岛只有百里多地,因此刚到那里,老知青和老乡们便给我们讲了一些围绕着这个岛中苏冲突的故事。当时有首叫“手握一杆钢枪”的歌曲最初就是从这里唱出的,后来被编进一本叫《革命歌曲》的书时,则把“我守卫在吴八老岛上”改成“我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