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苏芳 《考试周刊》2012,(93):29-30
1938年,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龙子》是赛珍珠的重要作品。在小说《龙子》中,赛珍珠不惜笔墨,赞颂了林郯一家所具有的团结互助精神、勤劳奋斗的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小说《龙子》中闪耀的人性光芒深深地感动了中外读者。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1930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东风西风》中,再现了中国现代性兴起的表征。当时的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涌入,国内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科学与民主的高潮。身处中国的赛珍珠亲眼目睹了中国现代性的兴起,通过小说描绘了这段历史。文章将从后殖民视角出发,分析赛珍珠在《东风西风》中对中国早期现代性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向西方真实再现了进步中的中国,而非东方主义者眼中野蛮的国度。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人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在历史上爆发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但第一次用文学形式来歌颂这些草莽英雄,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便是《水浒传》。所以,要了解这些草莽英雄如何诞生与陨灭,就应该认真阅读《水浒传》。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卢沟桥头的炮声震动了苦难祖国的大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我们的国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毅然奋起,英勇抗击日寇侵略,掀起如火如茶的民族解放斗争,揭开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杨沫同志的新作《东方欲晓》(第一部)真实地再现了那个风云突变的伟大时代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具有"人民作家"美誉的文学巨匠巴金,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家》是其中的第一部,作品以19世纪20世纪初的中国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真实再现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家》中的高公馆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缩影。整部作品贯穿了"出走"与"回归"两条线。  相似文献   

6.
《龙子》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针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农民带来种种灾难而创作的小说,发表后即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作为助战影片,《龙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意在通过文字和影像的对比分析,从情节重构和人物塑造两个方面考察电影与原作之间的对话关系,强调不同的叙事方式、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身份等因素在文字转向影像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2005年隆重推出了历史人文巨作《故宫》,让记录世界的老话题“真实再现”的运用问题又一次浮现水面。而近些年中央电视台幻实类电视节目广泛运用了“真实再现”手法。文章对纪录片《故宫》的“真实再现”手法的运用,提出了几点质疑,论述在《故宫》纪录片中频繁使用这种手法,会给纪录片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8.
赛珍珠的《龙子》描写了"南京大屠杀"前后林郯一家的悲惨遭遇与抗争过程。小说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但并未引起多少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尝试运用语言学方法,即从Martin创立的评价理论下的介入子系统出发,对《龙子》中的女性话语介入资源进行积极话语分析,通过积极建构性的分析表现赛珍珠对历经磨难却又顽强抗争的中国妇女的敬重,进而揭示其鼓励女性追求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二者和谐的相应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龙子》是赛珍珠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创作的长篇小说。《龙子》渗透着赛珍珠和平与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战争中的人心之变也映射了赛珍珠对人性的反思,而小说中涉及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调和则显示赛珍珠多元文化互补的思想。这些与当今倡导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研究赛珍珠抗战小说《龙子》中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探索该作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红海行动》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成功,这种独特的影视制作方式既把真实事件再次拉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人们的深思,又因其国家叙事的立场和角度,激发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红海行动》通过对"也门撤侨"事件的改编,再现历史事件,讲述了中国海军海外撤侨的英勇故事。尽管是战争片,该影片还是饱含着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文将着重分析影片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赛珍珠的书信出发,对她小说中“中国人”这一中国元素进行了研究;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研究了《大地》、《母亲》、《龙子》、《同胞》等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淳朴、坚强和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脱离群众;最后总结性地提出赛珍珠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和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自觉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外也在自觉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她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赛珍珠的《大地》、《龙子》、《同胞》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圣诞欢歌》、《艰难时世》等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赛珍珠在社会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等方面都对狄更斯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祝福》一文,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生活面貌。李欧梵评价《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制度,  相似文献   

14.
《呼兰河传》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20年代初东北人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在阅历人生之后,写出的一部独特的乡土作品。它朴实细致地描写了自己的童年,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故乡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坎坷与艰辛,控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封建习俗对人们的戕害,也表现了呼兰河人民的善良与顽强。 《呼兰河传》在艺术上更臻成熟。正如茅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象…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这‘不象’之外,还有些别的比‘象’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  相似文献   

15.
《垒忠字》(载《浯溪诗词》第二期)是伍锡学先生写于60年代的一篇出色的诗作.它通过一个生产队在荒丘陡坡上堆垒“忠”字的典型事例,对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庸俗荒谬的极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真实形象地再现了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相似文献   

16.
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赛珍珠的《龙子》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同样都是以日军侵华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但由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抗战小说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以《龙子》和《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几组同类型人物形象,探析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人物形象书写的影响,归纳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为研究异质文化身份下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报告文学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虽起步晚于西方,但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如中国报告文学史的开卷之作——用恩来的《旅欧通信》和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红军长征的鲜活再现——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抗日烽火的真实记录——谢冰莹的《抗战日记》等。不管是以国外还是国内的局势为题材进行的写作,这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于它们均是源于记者的亲身实践。记者于战火的硝烟之中深入实际,记录着真实的生活,作品有血有肉,并赋予了人最真实的情感,作品也更加具有了直达人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说《龙子》经过多次改编,于1944年拍成同名电影,使之成为一部助战影片,剧本讲述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入侵日军的故事,因此,对原著情节进行删减是可以理解的,影片在情节上的取舍是为了更切合电影主题的表达。因为电影的表现手法相对独特,在对电影表现手法的表现与加工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增进电影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19.
熊少华先生《破山禅师评传》由宗教化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该书真实再现了350多年前中国佛坛宗师破山海明传奇的一生,高度评价了破山的杰出贡献,全面描述了破山禅师所处时代的历史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真实地再现了当今中国农村的生活图景,体现了强烈的社会问题意识,字里行间洋溢着沉重的哀愁,小说具有深沉的悲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腔》获茅盾文学奖也是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