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万首唐人绝句》是唐代诗人绝句的总汇。编辑者是宋代洪迈。洪迈(1123——1202),鄱阳(今江西)人。他不仅是唐代诗歌的编辑,也是南宋有名的学者。他从小好学,“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览群书,涉猎极广,学识渊博,经史百家,医卜星算,都有研究,尤其熟悉宋代掌故。他二十三岁时中第,绍兴三十一年,三十九岁时迁左司员外郎,第二年奉命出使金国,金国要他在表中改“陪臣”二字,并用旧时的臣礼朝金,他坚决不从,没  相似文献   

2.
张琴 《晋图学刊》2005,(4):92-94
绝句是我国古代诗体之一。它短小精悍,尺幅千里,字少而旨深,语约而意远,在古代众多诗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也颇受诗选家的青睐。历代出现的绝句选本和研究撰述不少,其中选唐绝和探索唐人绝句诗艺的专书较多,自宋至今,出现过不少影响显著、价值较高的选本。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古典诗歌绝句系列》丛书力图通过选本的形式整体反映唐至清代绝句创作的概貌,向读者介绍、推荐古人绝句精品,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学术工程。这套丛书对于进一步推动古代绝句研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已经读到该丛书的《唐人绝句选》和《宋人绝句选》二书。前不久,…  相似文献   

3.
闲读偶记     
孙犁:《曲终集》新时期以来,孙犁自1980年出版《晚华集》起,陆续出版了10本散文集(不包括那些选集)。不久前出版的第10本,叫《曲终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取自唐人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诗句,想来令人凄怆,似有“广陵散于今绝矣”的况味。果然,这书问世以后,已不多见作者再发表文章。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和他过去的散文集一样,由小说、散文、杂文、读书笔记、题跋、书简几部分组成。其中小说,作者也题作“芸斋小说”,其实是纪实散文,因牵扯到一些人和事,怕惹麻烦,才称为小  相似文献   

4.
唐人小说研究的新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新探》,卞孝萱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唐人小说与政治》,卞孝萱著鹭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卞孝萱先生的《唐传奇新探》和《唐人小说与政治》,前者为论文集,后者为专著,两书为唐人小说研究作出了新贡献。新在何处?作者在《唐人小说与政治》的“导言”中作了介绍:“五四以来唐人小说的研究,主要是:考证作家生平、写作年代、版本源流,  相似文献   

5.
编辑忽视校对之弊大约有三:一是易出现差错,造成讹误;二是见于报端,则易以假乱真,使读者受惑;三是影响报纸信誉。若偶而出错,也应及时公开更正.但事先疏于认真核对铸成讹误,事后又未更正者,仍不乏见于报端.今年一月份我浏览过的21种报纸中,曾发现167处讹误,不知其作者、编者事后是否核对过,是否知其有误?至今未见有何更正。现举几例: “生于1895年3月20日(光绪二十年,属羊)”(1月3日沈阳日报一版《欣逢盛世晚年乐》)。1895年是光绪二十一年(辞海)。“轱辘吱吜”(1月4日人民日报八版《龙年》)。其中的“吜”字读何音,是何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查不到。作为象声词,有“吱喽”一词(辞海),而无“吱吜”。  相似文献   

6.
不知道算不算“创记录”:一本总共12万字的小册子,差错竟达115处之多,将近千分之一的出错率。难怪刘绍棠等在《北京晚报》上提出的批评中大声疾呼:把大学者、语言学专家的著作《龙虫并雕斋琐语》印成这个样子,“何以对广大读者,何以对八十四岁高龄的王力先生!”(见《出版工作》1983年第9期第40页的摘录)。《出版工作》摘录中所说的68处差错,还只是王力先生最初指出的,以后作者和出版社又续有发现。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七辑和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一期(以下分别简称为“沪刊”、“京刊”),先后登载了殷夫诗集《孩儿塔》中未曾刊行过的30首诗作,本意是为研究工作者和读者提供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因而是件极有意义的事。但是阅读之后,发觉沪刊所刊30首诗中有20余处差错,京刊的差错更多。不算标点的错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涵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浩瀚海洋。一千多年来,历代唐诗研究者和爱好者编出了数以百计的唐诗选本。较著名的,唐代有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宋代有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明代有高棅的《唐诗品汇》,清代有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唐诗选本里,恐怕还没有哪一部书的名声比《唐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书名是《报刊差错例析》,作者王震华(曾任《山西工人报》总编)。读后觉得这本书非常好,对提高报纸质量,减少报纸差错有很大的帮助。掩卷回味,跳进脑海的是“高素质才能高质量”八个字。  相似文献   

10.
《辞海》给校对所下的定义是:“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证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近年来,出版物以及一些声像媒体中的错误可以说引起了广大读者、受众的不满,乃至有了“无错不成书”的说法。这说明,校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各媒体对于校对工作的认识有待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医学高校学报英文参考文献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瑞芳 《编辑学报》2009,21(4):312-313
选择3组每组6种医学高校学报:MEDLINE收录的医科大学学报,医科大学学报和地方医学院学报,每种选2008年任一期中的10条英文参考文献进行核查。结果发现:共有67条文献存在差错,3组学报的差错分别为17、19和31条。差错构成的前3位为作者姓名28处(29%),文章题名27处(28%),期刊名称18处(19%)。建议:1)在编辑环节到数据库对每条文献进行检索核对;2)在初审环节抽查参考文献是否存在差错,若有差错,返回作者对每条文献进行核查;3)在作者投递稿件时让作者提供检索记录。  相似文献   

12.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乾道、淳熙间,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修国史、翰林学士等职,其间历知泉州、吉州、赣州、建宁、婺州、镇江、太平、绍兴诸州府,嘉泰二年(1202),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未几卒,享年八十岁,谥文敏。洪迈是南宋著名学者,他博闻强记,著述宏富。《容斋随笔》、《夷坚志》在笔记、小说史上有重要地位,《万首唐人绝句》对于  相似文献   

13.
《出版工作》编辑组: 由于我们编审工作不严不细,我社1982年9月出版的《皇宫里的故事》,差错甚多。贵刊第8期发表《差错何其多》一文,批评了我们在编审工作中的“粗制滥造现象”,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2月,上文作者季英正同志就给我社来信,对该书的差错给予指正。为记取教训,将信在编辑室  相似文献   

14.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15.
3年前,有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刘宾雁报告文学选,书名叫做《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该书一位责任编辑在题为《历史无情历史有情》的《代序》中这样写道:“《关于不会说假话的中国人的故事》,本是宾雁一篇未曾发表的报告文学的篇名,是我特意挑到这里用作书名  相似文献   

16.
书情书讯     
本刊讯(记者韩阳)历经两年,《奋斗》续篇一波三折,终于出版。《奋斗乌托邦》首印30万,还未上市,该书作者石康已收入千万。首印30万仅为最保守数字,该书出版商路金波称,《奋斗》是一本标志性一本书让作者收入已过千万  相似文献   

17.
《天籁之音·首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作品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天籁之音》,是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发行的大型诗词作品集。主编麦地,总监李剑锋,主编单位为北京纯文图书编著中心。该书书名的副标题为“首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作品集”。作为读者,我从头至尾读完了从“前言”到最后一页(997页)的一万五千余首作品。尽管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但  相似文献   

18.
报纸上的数字差错有多种表现。现将去年《陕西老年报》上出现的数字差错举例分析如下.希望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注意。一、计算失误。1984年这个村集体积累只有80万元,到去年年底已发展到192.7万元,增长了2.4倍。(1990年6月11日一版《听了老人话穷村变“金娃”》) 句中“增长了2.4倍”计算错了。计算数量增长了几倍时,要用净增数和原数相比。即(192.7—80)  相似文献   

19.
致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之友》2008,(2):55
由于作者和编者的疏忽,本刊2008年第1期《汉语拼音方案字符标准体式》中出现了如下差错,现更正如下,谨向读者致歉。(1)73页正文5行出版物业应为出版物上。(2)73页8  相似文献   

20.
试论出版基础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辰 《出版科学》2002,(1):29-32
出版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在我国,图书的制作与传播至少已经有二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然而,对于出版基础理论的研究却很迟。“出版”一词,直到19世纪末叶方始在汉语中出现。据王益先生多年的研究,“出版”一词是从日本引进的,首见于黄遵宪所纂《日本国志》,时间在19世纪90年代(王益《“出版”再探源》,载《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6期)。而出版学、编辑学这些概念的出现,则是民国时期之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