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徐霞客经34年旅行,创作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  相似文献   

2.
陆游的散文名篇《入蜀记》是宋代日记体游记的代表作,对日记体游记基本格局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日记体游记的人文转向。《入蜀记》文史兼长,为历代读者所激赏。人们不仅称扬《入蜀记》自然的文风与严谨的考证,亦对陆游寄寓其间的恢复之志与爱国情怀深有体察。《入蜀记》为读者构建了一方历史的山水和想象的空间,使读者得以在不同的接受情境中与放翁同游和对话,留下诸多带有私人印记的阅读体会。《入蜀记》对后世纪游类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但成为明清诸多日记体游记的仿写典范,对纪行题材诗歌的写作与编排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3.
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宗元游记散文所记之山水、草木、鱼石,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浸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永州八记"大多仅仅用了一个"记",如《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按照常理,《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也应该命名为"西山记"或"西山游记",可是作者为什么在看似简练的题目上再加"始得""宴游"四字呢?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在《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此后才知道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这句话告诉我们柳宗元格外看重这次西山之游。  相似文献   

4.
刘春 《文教资料》2011,(13):6-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作为北宋游记散文的代表,两文都是通过记游以说理的上乘之作。文章通过"同中求异"、"辨异求同"的比较研读,指出了两篇游记在实践作者的文学主张、表达方式、主旨阐发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旨趣和特色,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各树一帜。  相似文献   

5.
如何判断游记的史料价值?本对游记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并逐一评价每类史料的价值,然后通过对《东使日记》、《青康纪行》和《生涯速写》等三部具有典型性的游记进行分析,来说明判断游记史料价值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徐霞客游记》中的《滇游日记》十三则是徐霞客在云南游历的行迹,就游记中的《滇游日记》部分归纳了其在科学方面和学方面的贡献。科学方面的贡献从地貌、水、生物、人地理进行了分析;学方面的贡献从其学风格和方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萨拉     
安徒生的童话我们一定读过不少,但其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童话以外,还著有小说、剧本、游记以及诗和自传等。《萨拉》选自安徒生的游记《瑞典纪行》(Pictures of Sweden,1851),描写了他在这个宁静小镇的所见所想,并不乏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古旧"游记"是从事旅游事业、研究旅游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介绍日本东洋文库和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清人熊宾著《滇南壮游集》、民国士青著《游滇纪事》、胡嘉编著《滇越游记》三书,及其有关老昆明的记载。希望引起对古旧"游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西湖游》和《西湖的柳》(分别简称《游》、《柳》)出自两位高二学生之手。他们在赴杭州五天考察之后,写下这样的游记作文,不无启迪。游记作文常见的模式是:“录相式”写景记游,篇末议论点题。既是游踪照录,自然以“移步换景”的顺序展开“画面”。但《游》、《柳》两文则不然,它们“以意帅景。《游》文写了白堤,写了断桥,一笔带过西湖十景,最后细腻地描述了水拍湖石的近景。作者不满那经过人工装  相似文献   

11.
清代著名道士刘一明一生虽然经历多次病灾,但他矢志求道,并且以弘扬张三丰道法为己任。他一生勤于著述,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刘一明注重日常生活起居的心性修养内涵,也表现了一个修道者不同寻常的思想旅程。他花费了很长时间研究《西游记》,写下了洋洋洒洒百万言的《西游原旨》,为后人的"西游学"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是云南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实践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晚清留日学生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活动和实际斗争,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云南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晚清留日学生们对云南新军和培养军官的军事学校陆军讲武堂的掌控,为云南政治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和军事条件。在辛亥革命中,云南各族人民在以留日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的带领下,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辛亥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民主政权,由此揭开了云南政治现代化的序幕;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中,由留日学生组成的云南护国军政府首举义旗,巩固了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14.
清人潘克溥编《诗经说铃》犹如一部"诗义大全"。首次立论"诗教肇于唐虞之世";发明诗旨,强调诗教;从"诗无达诂"的思想出发,汇集了汉代《诗序》以来至清代嘉道年间前贤时修说《诗》的思想言论,分类胪列为"正说"、"辅说"、"汇说"、"异说"、"附说",在这些分类取舍之间透射出个人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劳乃宣是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重民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乃宣的重民思想中“重民”、“爱民”与“镇压党团民乱”的因子并存,而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争取民众素质的提高以取得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则是他思想的最终目标所在,在当今社会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宋诗纪事补正》疏失举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诗纪事补正》是钱钟书先生生前未曾面世的作,2003年1月出版。此书旨在补正清厉鹗《宋诗纪事》之错谬疏漏,但《补正》一书本身也仍有不少可议之处。本就书中按语和纪事的疏失,所补诗的作及字之误,以及失校、违例等,核查必要资料,选其中代表性的例子,予以举正。  相似文献   

17.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石鼓砚斋文钞》为清代著名学者曹文埴所写,其子曹振镛整理收集而成。全书共二十卷,内容涵盖文学、史学、哲学等诸多领域,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学术学风的重要史料,更是后人研究曹文埴和清代历史必不可少的历史典籍.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往论者论及胡瑗教育思想时,往往习惯地将其与"苏湖教法"、"太学法"联系起来,似乎都是胡瑗官学实践分不开甚至是相为表里的。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将胡瑗教育思想放到宋初八十年及"庆历新政"前后书院发展的大背景中去,突出胡氏教育思想与其书院讲学的关联,特别是突出他与以范仲淹、孙复、石介为代表的睢阳学脉的紧密联系。这就将胡瑗教育、教学思想实践与整个宋初八十年民间私立大学(书院)的实践和"庆历兴学"联系起来,显示其既是宋初书院讲学历史的结果又通过"庆历新政"之教育革新反过来又促进了书院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据《水经注》和明清时期合肥方志对合肥地域流经的南淝河予以考述。指出,南淝河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历史时期称为施水,而不是一般俗说的南淝河就是施水。到清朝中后期,合肥志书分析古代肥水、施水之源与流合走向的变迁,已较为合理,尤其是论肥水、施水在清以前居于芍陂和巢湖两大湖之间的变迁,见解有独到之处。进而提出,古代江淮河等水系走向已与今日区别甚大,今人更不可用今日流经简单揣测古时走向。要以历史时期地理变迁的角度审度,历史地看待古人对江淮等水系描述的一些言论;后人必须明白,同样是讲施水,《水经注》中的施水,与晚清人讲的施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