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我看来,名师如"书",尽信名师还不如没有名师。的确,名师身上有许多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习  相似文献   

2.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国古代教育大家们鲜明地提出“学则贵疑”的主张,提出“从不疑到疑,再从疑到不疑”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依次增设的三种水平与境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学生和教师共享的学习材料,是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常言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思想品德教学要立足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绝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课本知识,而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实际,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二度开发。  相似文献   

4.
书不可尽信     
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书是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载体,白纸黑字,流传久远,岂能有假?但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相似文献   

5.
我喜爱的     
我喜爱的一句格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轲读书人固然不能不读书,但脱离社会实际,一味地照搬书中教条,到头来只会是读死书、读书死。江苏阜宁师范学校戚秀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相似文献   

6.
如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应改革陈腐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念好“学、思、乐三字经”。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即指兴趣。只有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才有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陆芹 《考试周刊》2009,(47):71-72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学生是"作文,作文,听见头疼",许多教师对习作教学也是深感困惑。因为困惑,所以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学习。学习新课标,学习名师习作教学经验,理论与实践多次碰撞结合.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得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教语文的过程中,我发现某些语文学习资料中有令人生疑的地方。比如,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叫做“见渔人,乃大惊”,其中的“乃”字在不同的教本和参考资料上有不同的解释,使人生疑。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老师教的书上写的就是正确的。慢慢地,学生就会思维僵化,缺乏思考与创新,从而对语文失去兴趣。“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必须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点。  相似文献   

10.
庄荷娟 《成才之路》2011,(36):30-31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指的是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然而,现在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手中用来“信”的“书”几乎人手一本甚至几本,而“信”的程度近乎顶礼膜拜。这些“书”主要是一些学习参考资料,与教材同步。  相似文献   

11.
王征文 《教师》2008,(3):32-33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送课下乡活动,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旅程,我学会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2.
[主题] 著名教师窦桂梅说:“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一师一品”,是我校校本研修活动的一种方式。各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和困惑,可以通过学科“集体大教研”时间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请求校内名师或同伴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 ,从而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一、倡导学生不惟书孟子曰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这话是至理名言。假使后人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那哪来新问题 ,哪有新发明 ,那么一切学术都将停止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书本和教材 ,从多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书本与教材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书本和教材 ,甚至特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教材“挑刺” ,以培养学…  相似文献   

14.
小引编入教材的理应都是典范之作,我们在学习时便总是“尽信书”了,而未尝有所疑。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其实选作教材的文章也并非都是不刊之论,我们如能用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恐怕收获会更大。  相似文献   

15.
朱永良 《山东教育》2010,(1):103-103
前些日子,有幸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报告会”。虽然时间短暂,却对我的思想是一次深刻洗礼。我不仅学习了语文教学知识,更多的是引发了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大胆质疑,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教材、怀疑权威的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胆质疑,要让自己的思维“飞起来”。具体措施:每学一篇新课文,都布置学生进行阅读预习,在预习时积极思维,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以作业的形式上交老师,  相似文献   

17.
王云 《文学教育(上)》2008,(16):107-107
长期以来的习惯认识,甚至在编入教材以后,人教社的编者也认为《楚人隐形》讽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其实这是错误的。笔者认为,《楚人隐形》不是讽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是嘲讽不联系实际、妄加猜测的人,告诉我们要联系实际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18.
陆芹 《成才之路》2009,(10):47-48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教师对习作教学也是深感困惑。通过学习新课标,学习名师习作教学经验,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因此在习作指导前,要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学生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一种需要,是一件一吐为快的乐事。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吴友红 《教育文汇》2008,(12):32-32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平时,我也写教学反思,不过与成为名师的梦想无关。我和教学反思结缘,纯属偶然。  相似文献   

20.
走出教学反思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最早将教学和反思结合在一起的是教育家杜威,他在1910年《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对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才能发现教学的意义;反之,没有反思就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于1989年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对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