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是孔子整个理论体系的总纲。孔子认为“仁”是“君子”与“士”修身的极则;“仁”以德政安百姓;“仁”与孔子提出的社会秩序的“礼”是统一的。“仁”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具有尊重人、爱人的合理内核,这决定了它对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文明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论语》中“仁”和“礼”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仁”是修身的终极目标.而“礼”则概括了孔子一生的政治理想。基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礼”的形式化问题的反思.孔子提出了“援仁入礼.以礼立仁”,既从仁的高度来奠定礼的基础,又从礼的方面保证了仁的落实。在孔子认为,仁和礼,一属价值理性,一属实践理性,二者的关系是互证互释、同...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争论很热烈,那就是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哪个是他的思想核心,居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对孔子和他的学说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朱兆乐 《广西教育》2012,(29):23-23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相似文献   

5.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范畴,而由“仁”发现“人”,从“仁本”走向“人本”,是孔子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的基本理路。孔子从仁本教育观出发,形成了“爱人”与以人为重的教育理念,并由此在教育内容方面呈现人本(文)主义教育色彩,即建立以“仁”“礼”为核心的世俗主义的教育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凸现人的主观能动特性,即以启发诱导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按照自励、励人的原则去形成具有强烈人本色彩的教师观,即以人影响人的方式去“爱人”和教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本化,其实就是教育体系的道德化,其终极指向是服务于德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礼”和“仁”是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孔子先言“礼”后讲“仁”,反映了其思想的升华和演进,是他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礼”作为社会规范,具有法的性质,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作为人的内心修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的品格。具备了“仁”的道德操守,才能自觉遵循“礼”的法度;“齐之以礼”,才能起到“礼”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孔子把“从心所欲,不踰矩”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即内在的“仁”。“不踰矩”即外在的“礼”。文章论述了“仁”与“礼”之间内转与外推的关系,其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是可互相建构,互相转换的。“仁”的实现要“礼”的约束,外在的“礼”在一定的时间后会内化为“仁”,这是一个循环圈,由“仁”外推为“礼”,由“礼”内化为“仁”,循环往复,完成其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对原发境域的探索方式上,孔予以构成式的理解去领会思想的终极状态,其天命观散发出敏锐的“终极识度”,这样的终极识度在东方哲学诸如老庄、佛道思想中都有相当的体现。纯势态的海德格尔思想在此处深合于孔子的天道观。自西周始,周人即以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样的识度来“以德配天”,而孔子对周人原发境域下的天与命深切体悟在心,以一种“仁”之根本思想方式和“礼”之行为方式来契入此纯构成境域,由知命,知天性再到知天,达至于天人之境。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在孔子对"仁"的多重规定中逐步丰富开显。孔子认为"仁"是人的存在本质。就仁与礼的关系言,仁是质朴的内在情感,礼是人文的外部表现;就仁与孝、忠恕的关系言,孝、忠恕都是以仁心待人,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孔子创立的“以仁为纲”的完整的伦理学说,在世界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孔子的人伦结构以“正名”为基础,目的在于“复礼”,其伦理思想的实质就是“仁”与“礼”的结合,“仁”是内容,“礼”是外壳。孔子明确提出了“汎爱众,而亲仁”、“博施济众”、“齐家、国治、天下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下,虽令不从”的治国安民思想;在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如何求仁达礼,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等问题的论述上,在今天看来仍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中,精华是丰富的。“仁”就字形说是二”、“人”的结合,也即人与人矛盾的统一;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应“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自论语者,只注明篇名)现在自然科学有人类学一门学科。孔子的“仁”学可以说就是社会科学的哲学人类学。这是因为,它着重讲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文明进化;绝少讲人作为自然物的生理学。它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仁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学的理论基石。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我"与"他者"和谐一致。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予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始终贯穿看来自根源的不断被推广、升华的爱,且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孔予给世人指出了两条实现“仁”的途径:一条是“忠恕”之道,即由内向外推广爱,使情感升华井最终内化为人的本性;另一条是由外向内、由礼归仁,使理性融入情感并最终亦内化为人的本性。这两条途径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亦可谓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仁”的含义,历来有各种解释。文章从文字学角度,探索“仁”的本义。许慎训为亲,实指父子之亲情,所以“仁”的最初含义,即表示人与其子女的亲缘关系,故云:“仁者,亲也”,即指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说文》云“古文‘仁’,从千、从心”,这与原字未合,上部之人字形应释为“尸”、实为“人”,心上有人,即表亲情。所谓古文“忎 ”,乃春秋战国时期“仁”字的异文。又《说文》:“古文仁,或从尸”。“尸”乃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的活人。仍表示亲情,随着发展,仁有三义:“仁者人也”、“仁者,亲也”、“仁者,爱也”。仁的其他含义不过此三个基本含义的扩张和衍生。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首先是"仁","仁"是《论语》一书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仁",并且提出了实现"仁"的两种方式,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次是"礼","礼"是《论语》一书中仅次于"仁"的重要概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而"仁"是"礼"的思想内容。再次是"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就是说,"中庸"是一种"至德",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而"子见南子"正是"中庸之德"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9.
周公制礼作乐和孔子从周隆礼,使礼成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礼之所以能常青于中华民族,关键在于礼之践行不息。在礼之践行方面,船山提出了"本仁行礼而施之无不顺"的思想,"本仁行礼"表明在仁与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即仁礼互实与互为体用。船山礼之践行思想是基于仁礼关系而展开的,实现了对传统的仁礼关系——仁内礼外的仁礼关系的价值开新,也凸显出船山礼学思想的实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任义 《考试周刊》2014,(99):17-18
周礼非徒具外在之形式,更有其内在之根本,此内在之根本,孔子以"仁"当之。仁就是人对于亲人及其他人以至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的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履行周礼具有了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