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背景 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增大,能源危机也日益严峻,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被大力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前,国家对新能源均采用扶持政策,这大大提高了光伏电站的建设速度。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2014年这短短一年内,就有15个光伏电站共计40MW容量要投运。光伏电站作为全新的厂站类型,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2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到过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体现出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重视程度。人们应该在大自然体系运行良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大自然特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人们致力于对潮汐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国内外的大环境中,光伏电站发电技术的开发均得到了广泛使用。如今光伏电站发电技术仍存在缺点和不足,因此对于光伏电站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要不断向前。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太阳能作为最具开发和应用前景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对象。根据欧洲联合研究中心(JRC)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将超过10%。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据CPIA统计,2021年太阳能电池片环节延续了2020年的扩产基调,产能大幅增加;全球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总产能达到423.5GW,同比增长69.8%;总产量为223.9GW,同比增长37%。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光伏组件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量来源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且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过程中,不会给空气带来污染,不破坏生态,是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同时又具有在自然界不断生成、并有规律得到补充的特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阳能的开发力度逐渐增大,尤其是并网光伏电站的设计建造,极大提高了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这将会直接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本文针对我国并网光伏电站的设计、建造现状,提出了几点笔者的看法,以期为将来的并网光伏电站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能源发电是一种清洁的绿色能源,对于减少有毒气体排放量和控制温室效应有着极大的意义,目前国内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已成为人们在寻求替代能源过程中的焦点,但是新能源大多存在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对其开发利用需要在技术、成本、管理等诸多方面做更大努力。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16,(17)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如何利用清洁能源成为关注的焦点。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以其环保、安全可靠,随处可以得到等优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建光伏发电站,整体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类型及其构成。  相似文献   

7.
正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青海大学,于2016年1月获批建设,2018年通过验收并获得优秀。实验室立足青海省情和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着眼于清洁能源战略与电网规划、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控制、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消纳调度和太阳能高效综合利用,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体制机制的设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  相似文献   

8.
<正>传统能源为主导的电力工业是我国最大的污染排放产业之一。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电网企业确立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新型电力系统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随着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集中式或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使电网向清洁低碳方向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能源供应的渐趋紧张,以及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被重视。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同时又是新能源发电技术中最成熟和最具规模开发条件的发电方式之一,因此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本文在结合风力发电的优势的基础上,对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进行思考,并展望风力发电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青海省光伏发电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建立,于2014年获批建设,2017年通过验收。实验室针对清洁能源大数据管理应用、太阳能发电运行消纳、太阳能电站测试评估"三个方向",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即清洁能源大数据中心、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和智能微网协调运行示范基地,紧密围绕规模化太阳能电站并网技术难题,开展太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6,(23)
随着对常规能源有限性的认识,以及开发产生的负效应,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的储备更加丰富,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对环境减轻污染或者做到对环境的零污染,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落实。本文主要对新能源发电发展的规划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储量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领域中最重要、开发前景最好的能源,已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成为发展最快的新型能源之一。华电沽源风一期电工程位于河北省沽源县中南部地区,海拔高度在1410~1700m,一期工程安装了华锐风电有限公司生产的67台1.5MW大型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于2009年12月底机组全部并网发电。  相似文献   

13.
仇立 《科技风》2014,(7):246-246
火力发电一直以来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随着近几年大气污染、能源匮乏的日益严重,火力发电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以新能源为主的分布式发电正以低污染低排放、绿色环保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以分布式发电的特点为线索,研究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探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经济开发区新能源微电网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旨在为建设光伏电站投资决策和项目核准提供依据。在比较分析经济开发区光伏电站和生物质发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规定计算,运用财务评价的运算方法,分析给出光伏电站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的内容、步骤、参数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A"经济开发区数据,在此基础上对"A"经济开发区新能源微电网光伏电站进行经济性评价分析计算,结果表明"A"经济开发区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在技术、经济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总装机容量达51万千瓦的西藏在建最大水电站——藏木水电站进入主体工程建设关键阶段。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首台机组将于2014年发电,电站建成后将有效缓解西藏能源短缺状况,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清洁能源支撑。  相似文献   

16.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协会研究人员表示,到今年年底,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总量将增长2倍,达到2GW的规模。而根据该协会最新的报告指出,到2015年,太阳能电价将跌至每千瓦时(KWh)低于人民币0.8元。我国在2010年所生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面板的总发电量13GW,占全球的48%,预计在两年之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场。  相似文献   

17.
艾斯卡尔  唐彬伟 《科技风》2012,(19):27-28,30
作为清洁能源之一的光伏发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分别论述了基于不同拓扑结构的光伏系统及其逆变器的优缺点及应用场合。最后综述了光伏发电系统对电网运行造成的影响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0,(24)
近几年来,我国光伏电站工程建设数量逐渐增多,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在光伏电站工程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对项目施工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相关企业要重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保证光伏电站工程建设项目开展顺利。本文分析了光伏电站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内容、流程及优势,提出了相关管理措施,提高光伏电站工程建设效率,提升行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论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战略意义和技术优势,以及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状况、政策措施。中国目前的光伏市场仍是以集中式为主,到2014年分布式光伏电站仅占总累计光伏电站的17.62%。考虑到中国适合于集中发电的土地资源区域与用电地区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因此分布式发电更适合于所发电力的消纳。为此中国政府在2014年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分布式发电的法规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配套政策,可以预测在未来中国将会掀起一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热潮。文章还对光伏技术对于分布式发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青海在"互联网+光伏"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能源和信息两大产业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众所周知,光伏电站规模大、分布广,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恶劣,光伏电站运营维护人员少等因素给电站安全可靠运维带来一定困难。针对光伏电站规模化发展阶段建设和运营维护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光伏发电技术相融合,在全球率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