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这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成千。文章的最后,林清玄情不自禁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文章,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相似文献   

2.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这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成千。文章的最后.林清玄情不自禁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20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文章.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的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才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他无心写下的这名话,却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店的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使我想,为什么除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读到这里,我不由想到时下一些育人者总是在自己的育人实践中习惯于对一扇窗内的风景"强言评价",而对其他窗口内的景致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4.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又是那么斯文有气质,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没想到,他无心写下的这段话,却影响了一个青  相似文献   

5.
欣赏的力量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餐馆吃饭.老板对他说:您还记得我吗?林清玄看了他半天.摇了摇头。老板拿来一张二十年前的旧报纸,上面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当时他在一家报社做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明.作案数千次,屡屡得手.最后才栽在一个反扒专家手上。文章最后感叹说:像这样一个心思如此纤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就的!  相似文献   

6.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才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不料,林清玄无心写下的这句话,竟影响了那位青年的一生。如今,当年的小偷已  相似文献   

7.
台湾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时,曾经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却是第一次被抓到。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  相似文献   

8.
学会欣赏     
<正>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当年做记者的时候,曾经有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个反扒高手的手里。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到: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  相似文献   

9.
欣赏的力量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他在文章的最后,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  相似文献   

10.
欣赏的魔力     
《中华家教》2012,(6):8
一天,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问:"您认得我吗?"林清玄说不认识。老板拿出一张20年前的报纸给他,上面有一篇林清玄关于小偷的报道。报道说: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屡屡得手,最后栽在反扒高手手上。文章感叹说:"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成就吧?"老板告诉林清玄,自己就是那个小偷,而正是他的这句话引导自己走上了正路成为当地有名的大老板。  相似文献   

11.
徐遗兰 《中国教师》2009,(Z2):329-329
<正>台湾作家林清玄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的小偷。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  相似文献   

12.
近来读到一些谈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对欣赏性的教育行为方式提出了质疑。有些人认为,一个调皮捣蛋、让人头疼的学生,仅仅靠欣赏的话语、欣赏的眼神、欣赏的行为就能逐步变好,那是教育神话。欣赏性的教育真的就是神话吗?先看两则例子: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吃饭,老板对他说:“您还记得我吗?”林清玄看了他半天,摇了摇头。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上面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当时他在一家报社做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明,作案数千次,屡屡得手,最后才栽在一个反  相似文献   

13.
欣赏的魅力     
一天,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问:“您认得我吗?”林清玄说不认识。老板拿出一张20年前的报纸给他,上面有一篇林清玄关于小偷的报道。报道说: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屡屡得手,最后栽在反扒高手手上。文章感叹说:“像心思如此细密,  相似文献   

14.
记得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曾写过一篇关于一个小偷的报道,因折服于那个小偷的偷技"高超",他在文章的结尾写了这样几句话: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所成就的吧!令林清玄没有想到的是,那位偷技"高超"的小偷从报上看到文章后,倍受林清玄那几句话的鼓励,从那以后,小偷竟真的不再干偷盗的行当了。多年后,那位小偷经过艰苦创业,竟然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相似文献   

15.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这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成千。文章的最后,林清玄情不自禁感叹  相似文献   

16.
作文题目: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在500~800之间;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文题一:书画俱佳的郑板桥当年在思考和模仿前人的书法技巧时,常常不自觉地将手在空中画来画去。一次,无意间画到妻子身上。妻子说:“你手写你体,何必画我体。”郑板桥由此得到启发,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艺术。台湾作家林清玄听到一个手法高超的小偷的故事,曾撰文说:“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成就的吧!”正是这些话,使小偷走上正路,成了颇有名气的大老板。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这类给人启迪、教人成长的话语。请以“话语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文题二:___(付出、独处、看球赛……),也是一种享受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补全题目,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有一次去羊肉店吃饭,老板走过来对他说:“林先生,您还记得我吗?”林清玄仔细端详了老板半天,然后笑着摇了摇头。这时,羊肉店老板拿出一份20年前的报纸,递到林清玄面前,  相似文献   

18.
李敖趣事     
台湾“解严”后,当局对文字狱的受害者做出赔偿,枪毙的获赔800万,坐牢超过20年的获赔600万,而李敖获赔100万。李敖说他太太因此很不高兴,说:“应该把李敖抓进去再关几年,当局好多赔点钱。”众人皆笑。台湾著名作家、报人林清玄有一次去李敖家做客,发现李敖将自己开给他的稿费单都裱糊在墙上,从没去领过。林清玄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开给我的稿费远不及我的文章价值高,所以我拒绝领取。回去后,林清玄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报社的老板,于是,老板一次性开给李敖一大笔稿酬。有一回,林清玄出国旅游,临行前请李敖帮助照看一下家室,请他到期代缴一下水电…  相似文献   

19.
欣赏的力量     
不妨先请看下面三则真实的故事: 例一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餐馆吃饭,老板对他说:“您还记得我吗?”林清玄看了他半天。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20.
赏识的背后     
多年以前,在台湾曾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有一位令警方头痛不已、作案千余次从未失手的小偷,在一次行窃的过程中终于被警方抓获。当时还是一名记者的著名作家林清玄,前往采访报道了这一案件。在台湾,每天报道这种偷盗事件的新闻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但是这一次,却因为林清玄在报道中写的一句话,它让当事人从此扭转了人生的航向。这句话是这样写的“: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如此灵巧、风格如此独特的小偷,干任何一行都会有所成就的吧!”正是这一句极其平常而普通的话,它让这位失足者在心底重新找回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从此,一个浪子要回头的坚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