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选自《战国策·赵策》,题目是后人加的。《战国策》是先秦时代的历史散文集,初为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书,汉朝刘向重新编校,定三十三篇为《战国策》。它的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截止六国灭亡时为止。《战国策》的内容多是谋臣策士的策划或纵横捭阖的说辞等。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的每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从文学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与先秦其他典籍相比较,文学价值最高。其中的一个显著成就就是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成为策士说辞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增强说辞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蔡泽说范雎功成身退》是《战国策》中极富特色的说辞,是为游说国相,要求取而代之,从中我们能看到战国策士成功的原因:生存环境的宽松,思想倾向的务实,游说手法的有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战国策》的说辞所表现出的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形象生动等三个显著方面来浅析该书中所展现的辞令风格。  相似文献   

5.
功能分类是文体分类的重要方式之一。《战国策》所记策士们的说辞多属说体,依据其不同的言说功能,可以将其分为谋说、伪说、谏说、论说、间说、辨说、荐说、辞说及讽说等不同种类。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所载说体的文体功能及种类有了较大变化,而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大变革、士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及《战国策》各篇章来源之不同,是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秦、张仪纵横说辞探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策》所录十余篇苏秦、张仪的纵横说辞,乃后学者的拟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色彩和文学特征,实为精心构制的“纵横家言”。它们既是纵横说辞的典型样板,也是供后学者研习纵横术的出色范本,还可看做支撑各《策》的主干。细加探究,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归纳分析指出《战国策》中策士说辞的特点:一、在陈说方式上,以声势夺人;二、在陈说内容上,杜撰寓言,间杂鄙俚;三、在陈说态度上,强词夺理,巧言令色;四、在辞令风格上,铺张扬厉,夸饰鄙俗。进而讨论了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社会文化背景:战国时代的士族文化,决定了策士的说辞是功利的、现实的、通俗的。  相似文献   

8.
《战国策》中辩士苏秦的说辞是先秦言辨修辞的成功代表;苏秦说辞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辞格,或为增强生动形象性,或为增强气场,或为表示确定不移的说服意愿;正是这些富有艺术魅力的修辞格有效提升了他的语言魅力,助他表达政治主张和实现政治抱负;其辞格修辞术对当今智囊人物的话语锤炼也有正面影响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孟子》与《战国策》二书中孟子说辞与策士说辞有其共同特点 :从产生背景而言 ,二者都是战国时期以“辩”为特色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从游说手段而言 ,二者均善于揣情摹意 ,引人入彀 ,以利害打动人心 ;从语言表达手段而言 ,二者均体现出文学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一句话书评     
《诗经》—先民的歌唱。《左传》—诸侯争盟记。《山海经》—神话的故乡。《史记》—厉史的长城。《庄子》—哲学的天籁。《荀子》—人性的批评。《老子》—生命的大智慧。《战国策》—隽永的说辞。《三国演义》—龙争虎斗。《聊斋志异》—瓜栅下的怪谈。《资治通鉴》—帝王的镜子。《红楼梦》—失去的大观园。一句话书评@陈昌火$福建漳浦浯江中学~~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12.
刘向自言整理《战国策》时,只做了编次和“除重复”的工作,所以策士行事、说辞在流传中出现的讹误也保留下来。其讹误之一,是本为这一策士的行事、说辞,却被传为另一策士之名,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主名误”。 今举《战国策》“主名误”一则就教于方家。 《秦策一》“秦惠王谓寒泉子”章曰:“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山东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棲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受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战国策》的“国别者八篇”和六种“中书”资料进行分类考辨,进而参照《战国策集注汇考》和《战国策考辨》,对其编订体系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楚策》有一篇文章,从整篇结构上说,采用客主问答的形式,其主体部分,则几段蝉联,形成排比;从表达上说,先放后收,归于讽谏;语言上骈散结合,注意于形容刻画;实乃是“七发体”的滥觞。此文《古文辞类纂》题为“莫敖子华对威王”。《战国策》一书,由刘向《战国策叙录》观之,并证以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原本为战国时策士所收辑表现了一定言谈技巧和辩说才能的上书、书信、游说辞底稿或追记稿,不过往往在一篇的开头、结尾加上了有关背景及谏说结果的文字而己。如帛书之第十六篇开头只“谓魏王曰”四字,以下便是一篇800来字的文章。显然,这是一篇书信或上书。但收在《战国策·魏策三》的此文,开头却是“魏将与秦攻韩,朱己谓魏三曰”,不但出现了主名(朱己),而且交待了背景,变得就象是史官或其他第三者的记述。我以为《楚策一》这篇反映莫敖子华对楚威王问的文字,也本是莫敖子华的一篇奏议,或奏对追记稿,它的题目,应作“对楚威王”。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战国策》的书名和编著者,历来说法众多且各执一词。本文首先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之进行分析辨缪。其次,依据《战国策》原文,对其编著者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书中人物论孝,语言简短,常与忠对偶,与廉、信等美德排比。出现于游说之士口中的孝的楷模人物为曾参、孝己。书中记述了六个人的孝行,十三件以上利用孝道设计说辞、策划计谋的事。游说之士对春秋以来的传统孝道发表了两点异议,表达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史记》与《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比较,认为《史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战国策》常用词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选取了《战国策》中的“讲”、“让”两个常用词,并对其在《战国策》中的用例、词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引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引诗较少,反映了《诗》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并不受重视。和《左传》相比,《战国策》所引之《诗》皆为断章,引诗者自我明确引诗之义,而且常辅之以史实论证。《战国策》的引诗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时期《诗》、《书》的界限并非判若鸿沟,《诗》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确定的文本。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高诱注在注释内容、方式、方法、术语运用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现存高注对《战国策》的词义、文意、校勘等进行了较准确的解说;依据高注推知今本《战国策》的部分讹、脱、衍情况,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刘向本《战国策》的某些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