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勃赋刍议     
王勃的赋上承齐梁,下启盛唐;有许多突出之处,带有明显的“唐人精神”,可谓开风气之先。内容方面.王勃赋表现出强烈的仕进心理、深重的时命之叹以及达观自适的超越情怀;形式上,王勃赋仍然沿用了骚体赋和骈赋的一些句式,但已经有所超越,具有了初唐诗中歌行体的特色;在声律对偶方面,王勃的赋比前人表现得更为自觉和着力,这为唐代律赋的盛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骈赋与律赋是赋体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分支。骈赋开启了赋文学形式发展的滥觞,律赋则在形式创作上达到高峰。至晚唐,律赋进一步扩大题材,增强情感抒发,在内容上与骈赋产生勾连。如此律赋与骈赋呈现出鲜明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3.
"四杰"骈赋不独在思想境界与哲理内涵与六朝骈赋相异,而且其骈赋自六朝齐梁之律化风尚开启以来,并受本朝律赋文风影响,较六朝骈赋律化更为明显,在用韵、格律和抒情化方面都较六朝骈赋又有不同.实为异于魏晋而独标的赋风新气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盛行于唐宋时期的辞赋化文体律赋进行了分析。主要论述了律赋存在于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合理性,律赋的产生背景,律赋在体式方面的优势,如限韵、句式特征,以及构思方面的特点,并结合一些唐宋律赋名家的作品和赋论,探讨了律赋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代科举开始试赋的时间,未必迟至中宗神龙元年以后。律赋的产生并非“以赋造士,创为律赋”的结果;而其限韵的时间也非始于开元二年。唐科举试赋对唐赋的创作有负面的影响,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律赋论体     
律赋是唐代的新文体,其名大概出自唐五代之际。病犯;另外,隔句对又要比限韵和对偶更能显示律赋的特色。的区别。律赋的主要特征是声音,不仅指平仄,还深入讲四声认清了律赋的标准体式,则不难分辨律赋与其它赋体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律赋的起源肇始,向有争议,对此一争议的解决,必须明辨与律赋相始终的"试"与"律"性质的演进.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而论,律赋的发展和逐渐成熟定型,是经历了一个逐步的、渐近的过程的,应肇端于齐梁,而逐渐成熟于唐代.从律赋重要的文体特征--限韵来看,它的发展应经历了限题、和韵、限赋某字韵及严格的限韵等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对照,对比诗句和骈文对句的句法差异,考察文人从诗赋两种文体对近体诗声律的探索,从中寻绎出六朝初唐诗赋、骈文融合的文体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及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变迁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明道文章观成为主流,诗体赋呈现律赋与古赋的分化与转型,诗体赋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律赋作为唐代科举考试文体之一,受到士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于中唐达到兴盛的局面,成为唐赋中数量最多的一体.然而,过于程式化的写作要求,其弊端也显得非常突出.元稹作为诗文大家,在中唐诗文革新大背景下,与好友白居易一起,旁骛别趋,不受拘束,放笔直干,以古赋为律赋,以其积极的文体革新精神为唐代律赋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李慈铭现存辞赋类作品17篇。就体类而言,有古赋,也有律赋。就题材而言,大致包括抒发幽情悠思的咏物赋、带有论说性质的讽谕赋、赋写居室和怀人的亲情赋、写景记游赋和学术考据赋等题材类型。其辞赋文体风格与其骈文创作存在着相同的审美取向,崇尚骈俪,甚至以骈为赋;重视辨体,推崇古赋;征实重典,重视考据,在晚清辞赋创作中自名一家。  相似文献   

11.
以赋论赋是一种独特的赋论形式,肇端于白居易《赋赋》,罕见于宋元明,直到清代才蔚为壮观。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清代“赋体观”的突破,推尊赋体,不以骈、律为鄙,自觉将赋体的“铺陈”用为赋论阐述。外在推力在于试赋政策,而文人争胜之心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考察清代赋论的赋体书写,“论赋赋”在形式和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开拓价值,彰显了清代赋论的独有特色,其在于极致铺陈、寓虚于实、融古入律及颂扬当朝。而在以赋论赋的背后,则是清代赋论研究的一个侧面,从而窥探清人对传统赋论的总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浅谈赋     
两千多年来,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从骚体赋到散体大赋、抒情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它的产生与《诗经》是密不可分的,班固、皇甫谧、挚虞均认为赋是“古诗之流也”。刘勰  相似文献   

13.
骈文既独具中国特色,又内涵复杂,研究较少.从文体的原生性和发展性来看,骈赋、律赋和骈文为动态而不是静止关系,不同时代两者的关系不同;宋四六不能等同于骈文,但是四六则多被明清人视为骈文的别称;骈语是指文章的对偶句式,不能作为骈文的代称.正确理解这三者与骈文的关系,对骈文学和文体学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骈赋经由魏晋南北朝的辉煌发展,一直在文坛有着深远影响。至宋朝,骈赋在题材内容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宋代文人的情理世界也在骈赋中得以较为明晰的体现。颂美教化,显露出文人对朝廷的依傍;述志抒怀,展现当时文人的微妙情感;讽刺批判,透露出一种责任感;体物言情,更多的是闲情雅致。林林总总,窥见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来,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体观一直同存并行,辞、赋关系也因此显得交缠纠错,扑朔迷离.通过梳理辞、赋同体与辞、赋异体这两种文学观念的演变,并重点比较辞与赋在句式与写法上的同异,得出以下结论:两汉时期楚辞与赋较为接近,辞与赋基本上是同体的;汉代以后随着骈赋、律赋、文赋等相继产生,赋与楚辞渐行渐远,面目迥异,则应当遵循辞、赋异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赋体文学及其语言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赋体文学的源起、形成、发展和演变 :发源于先秦 ,形成发展繁荣于两汉 ,变化丰富于魏晋南北朝 ,延续于唐宋元明清。二、赋体文学的语言审美特征 :体制的规范美(体物写志的模式 ,铺排辞藻的手法、主客问答的形式 ) ;语体的创造美 (丰富多采的辞藻、骈散结合的句式、回环和谐的声律、贴切得体的典故 ) ;风格的追求美 (阳刚与阴柔的风格美 ,繁缛、精约、壮丽、轻靡、婉丽、超妙的风格美 )。  相似文献   

17.
姚奎 《中国考试》2023,(9):70-78
金代试赋困境在于格律严苛,至于模题画影而不成语言、文人竞相蹈袭,与科举选才宗旨相左。金末赵秉文、杨云翼等试图改革衡文标准以正风气,然收效甚微。元初虽无科举,然戊戌选试仍有词赋科,选录官学教授、师范皆须考查辞赋创作,官学儒生月课、课试皆须习赋以备岁贡儒吏。延祐复科,科举试赋变律为古,废除声律之弊而惟古是尚。袁桷以辞赋高古为宗,祝尧以祖骚宗汉为旨,屈骚、汉赋乃赋之典范。试赋衡文标准由声律转向复古,复追汉魏文章,终成元代辞赋体制之嬗变。  相似文献   

18.
初唐骈赋在文学史上因其彩丽的形式、卑弱的气格和颂美背雅的文风多为后人訾议和忽视。但实际上,初唐骈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司和哲学思辨色彩。本文试就初唐骈赋的哲理内蕴及其成因作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19.
祝尧的古赋流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尧把辞赋的演进分为五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认为自西汉开始,辞赋一代工于一代,至唐、宋进士赋体,丽辞藻句已达极至,宋人纠枉过正,衍出说理一体.他论辞赋有四体: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古赋祖骚宗汉、以情为本,俳赋务于对偶、协韵,律赋严于声律,文赋的特征在于议论.祝尧讨论了后骚、辞、文、歌、操与古赋之间的关系,继晁补之、朱熹之后,兴文体横向比较之风.  相似文献   

20.
一些论唐代科举制以及唐代律赋的史学或文学著述,都认为以试赋取士始于唐代。其实,唐代试赋取士是沿隋制,并非唐统治者的创举。无论是从献赋与纳赋的制度来看,还是从隋唐取±考文的实例,以及此期杂文与文之关系来看,唐以前就存在以试赋取士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