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共山西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元好问学会、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忻州师范学院承办的"元祠重修落成典礼暨第六次元好问研讨会"于2010年9月28日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2.
在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逝世750周年之际,由忻州师范学院和元好问学会、辽金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9日至12日,在元好问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3.
在金元文坛巨匠元好问逝世750周年之际,由忻州师范学院和元好问学会、辽金文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纪念元好问逝世75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9日至12日,在元好问的故乡山西省忻州市隆重召开。来自内地、香港、日本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围绕元好问以及金元文学文化研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议收到论文45篇,其中元好问研究论文37篇,包括元好问的思想观念、文学成就、诗学理论、诗词散文、续夷坚志、中州集、唐诗鼓吹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金元之际杰出的文学家、文论家、史学家、文化活动家元好问,是忻州历史上最伟大的文人之一。他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忻州文化的滋养是其重要成因,这种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悲壮之美、乡情之重和夏夷之辨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不仅继承了苏轼的"随物赋形"这一理论话语,而且与苏轼整体的诗学思路趋于一致,都主张"无意而发",在"致道"、"神遇"的境界中,入于大道自然。元好问诗学中潜藏着"苏学"因素,甚至是苏学的思想体系。《东坡易传》中世界无心而成的自然观和以无心为理想的伦理观贯穿于苏轼的诗学中;元好问提出"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其所谓"诚"类似于苏轼的圣人应物之心,同样不执著于心本体,而以顺应自然为归。"程学盛南苏学北"是学术交锋的结果,元好问自觉地将理论的矛头指向了程学,在针砭程学的同时表现为对苏学的承接。  相似文献   

6.
元好问将元结视为自己的远祖,诗中多次提到他.元好问从政治、隐逸、文学三个方面评价元结,评价较为客观.元好问也正是在这三个方面受到元结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故乡的赞美和对祖国的深爱,在元好问诗歌中占有很大的部分。诗人用各种不同的描写手法勾画出了忻州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家乡亲人和事物的深深恋意。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的诗、词、文及文学理论等,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为历代的金元文学研究者所注目。20世纪中,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变革,元好问研究取得前所未有的进展。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综合考察,本世纪的元好问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⒈世纪初至40年代的元好问研究;⒉50至70年代的元好问研究;⒊80年代至世纪末的元好问研究。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的诗学观与文章观迥然不同。对于文章,他追求一种"中和"气质,强调敦厚之义与含蓄之美;对于诗歌,他则追求豪爽奔放的气质,强调真情流露与慷慨悲歌。元好问的诗歌创作明显优于文章创作。在《秋望赋》一文中,元好问摒弃了温婉中和的文章观,十分精巧地将他特有的诗歌观念融入其中,极大地提升了这篇赋的艺术境界,使其成为金赋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     
元好问(公元1190年——公元1258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山西忻县)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较高的鲜卑族诗人。其父元德明,一生布衣,以诗知名于世,有《中嵓集》三卷传世。元好问幼年,在其父指授下,七岁即能作诗,下草辄惊长老,被誉称为神童。十四岁,受业于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11,(2):72-72
忻州市教育局、忻州市新闻处、忻州日报、忻州电视台、忻州市邮政公司、小读者杂志社、童话大王杂志社  相似文献   

12.
论元好问     
本文从作家生平、作品、诗论三个方面对元好问作了总体把握和全面介绍。元好问由于受到时代、地域和民族因素的交互影响,作品往往呈现出慷慨悲壮的格调。本文从诗、词、散文、古赋、散曲、笔记小说诸领域剖析了元氏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在概述元氏文学观的同时,注意揭示其文学主张与宋、金时期文坛状况的内在联系,从而突出了元好问诗歌理论的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就文学而言,元好问不仅是有金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他那一时代南北中国的巨擘,在诗、词、散文、散曲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在诗论与史学上,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许多文学批评史把他列入中国古代杰出批评家的行列,他的后半生又以史名显于世,凭其对《金史》的贡献也足以奠定他为金代最杰出的史学家的地位;元好问作为文坛领袖与卓越的文化活动家,在维护延续中原传统文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他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就文学而言,元好问不仅是有金一代的杰出代表,也是他那一时代南北中国的巨擘,在诗、词、散文、散曲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在诗论与史学上,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许多文学批评史把他列入中国古代杰出批评家的行列,他的后半生又以史名显于世,凭其对《金史》的贡献也足以奠定他为金代最杰出的史学家的地位;元好问作为文坛领袖与卓越的文化活动家,在维护延续中原传统文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元好问与郝氏祖孙交往多,交谊厚,影响深。郝天挺对元好问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经为通儒,文为名家”的文道合一和“坐视天民之毙,仁者不为”的淑世情怀。元好问对郝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今日能用中国之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道统思想方面。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吟咏端午节的诗歌不胜枚举,元好问亦创作了大量节日诗词,不过缺少端午节诗词。甚至在他诗论里,对伟大诗人屈原几无论及。仔细审视元好问在金元鼎革之际的人生道路,会发现其人生价值取向迥异于屈原,这应当是解答上述问题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元好问与屈原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特别是元好问的使命意识与文化信仰,并进一步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宋人的理趣诗为学术界重视,金人的理趣诗却少人问津。本文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三首诗作与宋人理趣诗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阐释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和浓厚情趣,证明元好问这三首诗作属于金代诗人的理趣诗作品。  相似文献   

18.
《左传》论士,有“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之说,元好问就是13世纪中国北方的一位杰出的达节之士。他金亡不死,上书蒙古中书令,又觐见忽必烈,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这些惊世骇俗之举,是其价值观的反映。综观其在易代之际的全部表现,可以发现元好问的社会、人生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以仁为归的生死观、以事功为重的忠义观和以民为贵的道统观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孙异娟 《考试周刊》2011,(55):20-21
《诗三十首》是金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批评家元好问的重要著述,在《论诗三十首》中,元好问一直主张"诗要天然真纯",反对堆砌雕琢;提倡豪放刚健,反对纤弱柔糜;重视独创精神,提倡恢复建安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今天的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第二首为例,对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樊文珍 《小读者》2012,(1):1-F0002
2011年11月23日。由《小读者》、《童话大王》杂志社和忻州市政府办公厅、市教育局、市新闻处、忻州电视台、《忻州日报》、市邮政局等八家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忻州杯大赛颁奖暨第二届忻州杯启动仪式”,在山西忻州隆重举行。中共忻州市委副书记、忻州市市长李平社、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梁洁.以及市邮政局局长卫永胜、市教育局副局长曹晋荣等领导在会内外的讲话中。号召发动全市中小学生踊跃参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