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朝贡的组织与管理是明朝朝贡制度完善的具体体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朝贡事务,不仅设置完备的机构,在朝贞的组织过程中也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对朝鲜的特例,使明朝与朝鲜的朝贡关系比其他朝贡国更为密切.给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朝鲜李朝建立后,很快就与明王朝确立了宗藩朝贡关系,双方即开始了常规性的遣使。明朝向李氏朝鲜遣使始于1393年,终于1636年,在此期间,明朝向李氏朝鲜共遣文官使者60余次,人数多达97人。各时期明政府遣往朝鲜使者的出身虽不尽相同,但不同使者的出身及其出使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恰好受当时明朝自身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朝在初期与海外各国均建立了友好关系,并通过朝贡贸易方式确立海外诸国与明朝的藩属关系,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尤其是郑和七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作为明代初期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中国与朝鲜和南洋诸国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明朝中央确立及维护对西藏地方统治过程中,朝贡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朝贡制度。西藏地方对明朝中央的朝贡,在促进汉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及入藏交通的改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本期"海洋文化"栏目的两篇文章,聚焦东北亚诸岛的历史风云。《明末朝鲜使臣所经辽东海域史事考》一文的三个关键词使人印象深刻:海路、海难和海祭。文章结合中韩史料,详细考察了朝鲜向大明朝贡的辽、胶海路。依文章所述,李氏朝鲜自1392年成立以来,始终积极寻求明朝政府册封和朝贡交流,每逢明朝皇帝、太子的寿辰,或皇储继位、皇帝驾崩、册封妃子等家国大事,都会派遣使团不远万里进京朝贡。  相似文献   

7.
“中宗反正”事件后,朝鲜中宗三次遣使明朝请求被册封为朝鲜国王。在这一过程中,明朝一方面将朝鲜认定为礼义之邦,可以用礼义观念进行要求,另一方面又视其为“外国”,对其内政不多做干涉,体现了一种较为矛盾的心态。朝鲜在请封事件中出于现实需要,以欺骗手法获取明朝的册封,对礼法制度造成了破坏。而朝鲜籍宦官在此事件中的巨大影响则是与刘瑾等宦官集团在正德初年的专权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8.
洪武年间明朝与撒马尔罕的关系处于一个平稳发展阶段。洪武初年,明朝为了彻底解决北方的边患,积极发展与中亚大国撒马尔罕的友好关系。同时,撒马尔罕对明朝进贡频繁.且数目巨大,成为西域诸国中与明朝朝贡较为频繁的国家。这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明永乐年间双方友好关系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1592年,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出于对朝鲜“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明神宗决定援朝抗倭。但在抗倭问题的配合上,朝鲜与明朝一直存在分歧,朝鲜反对明朝对日本“封贡”即是分歧之一。国家利益是影响明朝和朝鲜“封贡”问题交涉的根本要素,但文化因素在古代东方国家关系中亦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条约与朝贡之紧张关系,洵为理解19世纪末中韩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之关键。欧美列强及明治日本固然坚持近代条约关系,以排斥与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其实际外交立场仍依现实利害关系而有所变化。1866年丙寅洋扰之际的法国与1871年辛未洋扰之际的美国,相继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以禁阻清政府干涉,进而以侵略朝鲜行动而予以武力之冲击。至1876年与1882年,明治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以条约明文有意否定了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至1885年以来巨文岛事件之际,英国甚至不惜代纳朝鲜对华朝贡以获取清政府外交支持,俄国亦欲签订协议承认中国宗主权,以保障其在朝鲜利益,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则向李鸿章提交《朝鲜办法八条》,试图承认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而实现对华合作方针,应可称之为“参入”性利用态度。所谓“条约取代朝贡”说反映到19世纪末中韩关系史,实为复杂曲折之动态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安顺屯堡地戏服饰与明代“礼”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戏是安顺屯堡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地戏服饰是地戏中独特的部分,地戏服饰所表现的"礼",具有地方性的礼俗特点。由于屯堡地戏产生于明代,必然会受到国家"礼"的影响,明代在国家礼制中制定了服饰制度,服饰的形制要符合"礼"的规则。地戏服饰作为"礼"的一种特殊载体,所表现的地方性的"礼"与明代的"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温州自唐代作为浙东重要的海洋贸易口岸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前期,政府并未沿袭宋、元在温州设置市舶司,但温州在明前期的朝贡贸易中依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明中后期,尤其是嘉靖以后,随着朝贡贸易的衰落和私商势力的崛起,温州海上走私贸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4.
偶语厅是朝鲜肃宗时期设立的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明朝末年避居朝鲜的山东移民郑先甲在汉学偶语厅中担任汉语训长,为朝鲜王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翻译人才。郑氏后裔在朝鲜繁衍生息,其中有多人在朝鲜政府为官,同时,他们在朝鲜王朝崇祀明朝皇帝的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燕行录>是朝鲜时代遣华使臣的工作、生活记录,内容涉及中国地理、风物、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明清历史和韩中交往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多种多样的中国小说被引入朝鲜,很多人利用燕行的机会带回了中国小说,因此,<燕行录>中偶尔也会涉及有关小说的内容.透过这些纪录,可以窥见当时朝鲜知识阶层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小说流播情况,并钩沉明清时代<三国志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
礼和法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最为重要的两环,对国家施政方针和国家走向影响巨大,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明初礼制创设之时,刘基广泛参与。他对于明初礼制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创设实践。在明初诸礼制中,籍田礼、百官朝会之礼等国家礼制由刘基负责或参与厘定。这些礼仪制度是明初国家礼制的重要部分,也对明代乃至后世礼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中国明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服饰的特征和审美要求,并提出将两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合璧观点作为现代服饰的设计重点。  相似文献   

18.
1627年后金与朝鲜的和谈是明清转型期至关重要的历史事件,对17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谈判的结果导致了明、后金、朝鲜三方关系的转变。在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通过同朝鲜的谈判过程,体现了历史个人——刘兴祚对历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