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群关系历来是党的建设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在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着新挑战。在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中,党组织是主导,党员干部是关键。我们要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社会的党群关系:第一、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必须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树立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这是党群关系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第二,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党风、政风、民风三风一起抓,党员、干部、群众三支队伍一起建设,这是党群关系和谐发展的政治保证。第三,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建立和完善群众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和谐党群关系的科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在统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人民对党领导地位的拥护内在统一;党的执政理念和人民的需求内在统一;党的执政绩效与人民共享执政成果的内在统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反之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基石;协调多元利益,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核心;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生死存亡。世纪之交,党群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保持和发扬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优良传统,避免和杜绝同人民群众关系不协调甚至针锋相对的状况成了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惩治腐败,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切实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在斗争和建设中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立鱼水相依般的密切联系,这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兴衰,关系到我们党的共产主义事业成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群关系,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运用于领导工作,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5.
党群关系是我党历来重视的问题。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在新形势下,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严惩党内腐败;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6.
1948年是解放战争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一年,此后中国革命便一路高歌猛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各种反动势力。在面对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复杂形势,中共在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党在不同革命时期加强党群关系的经验做法,并根据党群关系发展的现实状况,颁行下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指示,通过全党上下认真践行关怀群众生活,尊重群众意见,回应群众诉求以及严肃党的群众纪律等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发扬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使党不断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凝聚了革命力量,有力地推动了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也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和谐党群关系是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处于和睦、协调的良好状态。它要求党和人民群众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根本利益、奋斗目标、社会价值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出现了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贪污腐败,贫富差距过大,分配不公,民主政治建设滞后等问题,使党群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全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强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扎实推进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群关系关乎执政党生死存亡。列宁对党群关系的重视与维护是布尔什维克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而斯大林及其之后的继任者们对党群关系的忽视与践踏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了苏联共产党垮台的重要诱因。以苏联共产党为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将党群关系置于重要高度,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锻造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利益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培育执政优势,巩固党执政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营造党群关系建设的政治环境、夯实党群关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巩固党群关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强化党群关系建设的制度保障等措施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中央苏区时期的党群关系建设不仅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增强了动力,也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群关系,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然而新时期即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已经不能用过去的方法解决党群关系出现的问题,需要开拓新思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恰恰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加强党自身的建设,扩大党组织在基层的覆盖面,是和谐当前党群关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根本位置上,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问题;加强制度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执政为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这是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建设工作的明确方向。创新党的建设,就必须在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基础上,推进党内和谐,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如果党产生了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而不坚决克服,就有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密切党群关系,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对于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和建设,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密切党群关系,消除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掌权和用权,决策和调查,先生和学生,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四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在如何处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观点,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前提。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途径。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使党的决策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加强廉政建设,克服腐败现象,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秀英 《考试周刊》2014,(70):24-25
伟大领袖毛泽东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总结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使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先进性,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走众路线,必须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密切党群关系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我党走过的近90年历程来看,党的先锋队性质没有变,创先争优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和不懈追求,党通过对自身建设的不断探索,提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而加强理论武装,推动科学发展有必要搭建党校平台。  相似文献   

19.
孙著文 《农村教育》2006,(11):13-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教育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系统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基于此,2006年,我们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了和谐校园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20.
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是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党执政的支持系统。群众正常利益的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造成党群关系一定程度上的不和谐。党群关系的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参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