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3.
贾力增 《中国档案》2016,(12):82-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予支持,并联名电请中共中央急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大计”。为使中共代表尽快到达西安,双方商定,红军在保安赶修简易机场,张学良、杨虎城派飞机来接。于是,中共中央连夜开会决定,派周恩来等前去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谈,并在保安红军大学前面的平地上赶修机场。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5.
司久岳 《档案天地》2004,(5):27-28,2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张学良和杨虎城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6.
于涛  张敏 《兰台世界》2007,(2S):58-59
1936年12月12日爆发的西安事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扣留蒋介石.到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返回南京.这一事件引起当时中外空前的关注。1946年12月12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八点多钟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南京国民政府是在当日下午六七点钟才收到。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中共方面拍发过一次密电,向中共中央通告了自己的扣蒋行  相似文献   

8.
成秀娟 《兰台世界》2007,(13):65-67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国民党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由于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在西安临潼华清池软禁蒋介石,并扣押蒋系军政要员10余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9.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中外震惊。共产国际闻讯立即指示中共,要“坚决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西安事变”能和平解决,蒋介石能安全地回到南京、主持全国抗日大局,与中共中央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撇开其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局势不谈,仅从其时国内的民意来看,中共中央最终确立了积极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也无疑是绝对正确的。换句话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其时国内的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后,人们都知道蒋介石是1936年12月25日由张学良送走的,但不知道蒋在惊惶失措中丢下了大量密件,也不知道这批密件的情况,更不知道这批密件是何时、何地、由谁、怎样取走的。  相似文献   

12.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解除陆海空军副司令职,改任北平绥靖主任.1933年日军攻占热河后引咎辞职.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逼蒋与中共合作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档案资料选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选辑收有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和蒋介石、孔祥熙、张静江、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的密电49件、电2件、函2件。均选自我馆所藏的档案。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记载了张学良、杨虎城所提出的救国主张和杨虎城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严正立场。 记载了孔祥熙向张学良提出在释蒋后对其人身安全的保证,复对张杨进行分化,劝杨背张释蒋;冯玉祥愿意作为释蒋的人质而亲身赴陕,并派人劝说宋哲元、韩复榘拥蒋,和宋哲元在西安事变中的拥蒋立场、韩复榘在蒋被释回后的拥蒋表态;南京方面处理西安事变所谓“正面处置严正,营救则多方运用”的原则,和阎锡山的救蒋活动。 记载了蒋介石被释回后对张学良的迫害,坚持所谓不得“牵人容共及陕甘特殊化”的反动立场,并以政治分化、军事压迫为手段,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进行破坏;孔祥熙先则诱骗杨虎城、于学忠接受南京方面所谓“撤职留任”的命令,继则加以分化,争取于学忠以孤立杨虎城。 本选辑所收入的函电,一般不作删节,其对革命和人民所加的诬蔑辞句,亦不作改动,以保持历史档案的原貌。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当时又称“双十二事变”,由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采用了多少是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了南京政府最高负责人蒋介石及主要将领,对其实行兵谏,就使得南京与西安之间处于对立地位,这样,西安事变的发生就有可能使时局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使国内战争爆发.从而削弱全国抗日的力量,给日寇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其二是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剿共”,从而结束内战,使全国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尽早实现。在这种危急而又微妙的形势下.及时报道西安事变的真相,进行广泛的舆论宣传就显得十分重要。创刊于…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送蒋回南京后不久即被幽禁,那么在事件中作为受害方的蒋介石及宋氏兄妹,在将张扣留后又将与张如何相处,他们的关系到底又怎样呢?美国斯坦福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收藏的宋子文档案与张学良与赵一荻文件为我们揭示了这些疑惑。  相似文献   

16.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17.
马木 《档案时空》2007,(7):9-10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一方面谋划调集37个师,分兵五路向西安进逼.另一方面又让宋子文通过潘汉年,责备中共不该宣布西安协议,邀请周恩来去奉化继续谈判.毛泽东认为"无人能证明恩来去后,不为张学良第二,不去."为了给蒋介石一个交待,周恩来给蒋复一信,称:"大兵未撤,汉卿先生未返,难以轴身.  相似文献   

18.
贾作璋 《兰台世界》2012,(19):40-41
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西安事变的爆发及最终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的主角张学良和于学忠是两位关键性人物。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为营救蒋介石,立即派赖琏等十余人到洛阳组织临时办事处,专门负责联络军、政、党各界,并将刺探到的情报及时报告国民党中央。 赖琏等于1936年12月15日到达洛阳,至25日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获释。期间,赖琏等人使用派遣特务、飞机等手段,将侦获的各种情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及有关方面发出了密电八十三道。这些电报,较详细地描述了蒋介石在事变发生时的窘状和宋美龄、宋子文等在洛阳为营救蒋介石时的惊恐心情,以及国民党调动军队企图用武力进攻西安的情况。电报也从反面提到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的爱国主张,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派出周恩来等同志去西安的情况。电文内容反动,但它作为原始记录,无疑是研究这次事件的宝贵史料。 为保持历史原貌,凡电文中对张、杨及中国共产党人所使用的诬蔑之词,一律未作变动,谨请读者鉴识。  相似文献   

20.
有关西安事变中捉蒋的军事部署,今天大多数著作和论文提到的是:张学良负责临潼捉蒋,杨虎城负责扣押在西安所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而对这一计划的制定及修改过程缺乏详细了解。更对事变前张杨还有一次冒险活动(西安南郊捉蒋)缺乏了解。一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张杨在西安事变前还有一次捉蒋行动,即西安南郊捉蒋。12月6日上午,蒋介石在邵力子陪同下,由临潼去西安南郊,沿途担任警戒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张杨决定趁蒋由南郊回临潼途中秘密扣蒋,送往西安新城大楼,逼蒋抗日。担任捉蒋任务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营长孙铭久。西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