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每期例行的教案检查后,总有一部分“优秀教案”供全体教师参观学习。所展示的优秀教案,几乎清一色是人教版教案或素质教育新教案的翻版,只能说抄得很详细也很工整,符合标准教案的要求:从教学目标到课时安排,从教学重点到教学难点,从导入新课到教学过程,从课后小结到作业布置,  相似文献   

2.
要想不断提高备课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养成一个认真写好“教后记”的习惯。上完一节课后,把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及时如实地记录下来,或一句话或一个片断,或颇有“分量”的文章,不拘形式,不拘长短,这就是“教后记”。但如何撰写呢?下面谈几点做法。一、课前寻求“空白”写教后记,不一定是教后才写,在教案编写好后,要备有一定空白,及时调整、修正教案。有时备课写教案与上课时间相隔较长,或在上课前发现有好的方法,需要进行浓缩。如,我在上“通分”前已将板书设计好,可在某杂志上看到一个独具匠心的板书颇有新意,就把…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快乐的“傻子”我曾经被一些同行誉为“傻子”,那是因为写教案时,他们大都从书店买来现成的名师教案或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教案,照搬照抄就算完成任务,如果字迹工整点,期末或许还能评上“优秀教案”。而我呢?虽然名师教案在手,却从未想到要照搬照抄,我总是先将课文读得滚瓜烂熟,弄清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心中想像着学生会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感兴趣、会在哪里遇到障碍,在此基础上,再详细阅读名师教案,看看哪些地方有价值,并根据课文教学的整体思路,将名师好的方法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案。这是一个辛苦而艰难的过程,有时,为设计一个教案,我冥思苦想,得花上一整天时间。我做这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同事和领导也许根本不知道我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上花了那么多心思和时间。因为设计和思考的时间过长,我的教案有时跟不上学校检查的进程,很多时候,期末评选“优秀教案”,我都与之无缘。也许在别人看来,我是得不偿失。但是,我内心深处从未这样想过。能不能评上优秀教案”,那是次要的,也不是我在乎的,我在乎的是我的学生能否从我这儿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乎他们是不是觉得我的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趣味盎然。知晓我这种做法的同事,对我也颇有微词。有人对我说,你这样做,确实...  相似文献   

4.
马展 《宁夏教育》2004,(7):118-118
时至今日,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存在着“本本主义”的现象。一些教师写教案抄“本本”,抄学校发的或自己摘到的优秀教案。现在多媒体教学提倡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在他那里,是下载人家现成的东西。学生好像受了老师的传染,回答问题、演讲、作文,也习惯于搬“本本”抄“本本”,甚至抄也懒得抄,回答问题拿出教辅读物念,演讲拿  相似文献   

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设计的物化再现过程,又是一个教学创造性活动过程。教学后记作为完整教学过程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授课后教学总结与反思的最好形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一节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回顾、整理、总结,对于教师诊断教学、迅速接收反馈信息、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6.
关于写好教学后记的重要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说:“为了尽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要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备课时造成的,还是在上课时直接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这些都说明教学之后进行归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年轻的小学英语教师坚持每天写教学后记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现在它不仅有利于纠正教学弊端,提升教学能力,也有利于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7.
制作电子教案是救师日常教学工作之一。典型教案大都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过程等固定标题和相关样式。“模板”和“样式”可实现教案的规范化,从而使同一学校、教研组或教师的同类文档具有相同风格,提高工作效率,而“格式”等功能可使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实现教案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8.
所谓“本”,就是指课本,也包括教参、教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曾把课本视为“法律”。不按课本进行教学是不行的。教者完全充当了教材或教案的“搬运工”,教学完全拘泥于课本,不讲学生实际,不管社会发展潮流,以本为尊,把教材(教案)奉为“经典”。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科学。同样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如果教师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必要的教学和训练.不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些课本知识.那么素质教育也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把“本”提到绝对高度。  相似文献   

9.
一位做过教师的朋友回忆自己从教的经历时,曾经“心有余悸”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害怕写教案了!朋友当初属于那种“教而优”型的教师,他说的害怕写教案,绝不意味着不愿意备课。还是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写教案的吧!现在我们许多教研部门和领导都很强调备课,一些市、县搞的“教学五认真”、“质量在课堂”等主题活动无不把备课置于首要位置。但强调的往往是刻板的备课模式,写出详尽的“规范”的教案。比如语文每一课教完都要求写课后小结,每一课时要有板书设计,大小测试都要做卷面分析,要写讲评教案,每一次教案都要写满两页纸…  相似文献   

10.
一份优秀的地理教案应该有质量上乘的“教后记”。“教后记”有什么作用?该写什么?怎样写?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不写“教后记”或为了应付检查才粗略地写上几句,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回顾和总结,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后记”,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写好“教后记”呢?  相似文献   

11.
能否取消教案本?这个问题提得新鲜。君不见多少年来,领导检查考核教师的教学,主要依据就是教案。如何抓教案的“经验”屡见不鲜,“优秀教案展览”也常有所闻,甚至评职称也得上缴一本完整的书面教案呢! 但是,我曾对16名教师进行过调查与对比,“懒”得用教案的有6名教师,其中4人是教学骨干。他们备课的方法,是在教科书上点点画画,这里一段,那里一节,什么解释、点评、分析、板书设计,应有尽有。由于书籍版面狭窄,还运用了仅供教师自己掌握的各种符号。平时,他们对教材细嚼慢咽,熟悉了教材内容,讲课滔滔不绝,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学生  相似文献   

12.
红烛之光     
周爱萍 《云南教育》2007,(12X):17-17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特岗教师的身份进校报到的第一天,指导老师把这句话写在了我的教案上。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乐滋滋的,但我也很清楚,千万不能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应再接再厉。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不能以一节好课来代表整个教学实绩,也不能以一节课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一、千篇一律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学情,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但是,眼下许多优秀的教师却不管情况熟不熟,一下飞机、火车,直奔课堂。同一个教案,不同的学生,上起来几乎一模一样,教案成了“剧本”,学生成了剧本中的配角,换了谁都无所谓。有的课名日发挥学生主体,实则教师是最大的赢家。比如让学生质疑,这时候往往有意外发生吧,没关系,这些教师很会“调控”,“引”着学生往自己的剧本里钻。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作秀演戏而已。  相似文献   

14.
闫让保 《甘肃教育》2007,(5X):37-37
教学后记.也称“教后感”、“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小结后所书写的教学笔记或教学日记。一般是在教案的最后开辟“教学后记”一栏.专门用于教后进行反思的记录。由此可见.教学后记是教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教师备课、写教案本是很自然的事,不知从何时起,写教案被口诛笔伐,似有“不除此举誓不罢休”之势。其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减轻教师的负担,以便教师可以全力以赴搞好教学。当前,教师的负担不能说不重。但是,写教案并不是造成教师负担重和工作应该拿写教案问罪。理由有两个: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按常规,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案。写教案是把备课的内容用文字固定下来,作为上课的依据。同时,教师的教学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前后相关的连续的过程,的基础。所以,教师所写的教案不仅是上好当堂课的前…  相似文献   

16.
彭金明 《成才之路》2013,(14):86-86
如今的各类教案,所有的备课形式如出一辙。大体包括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设想、教学时数、教学过程与步骤和课堂小结等几个环节。其实,教案只是一个纲。由于备课常有的疏漏加上教学对象的不同,上课时出现意外也就不足为怪了。老师虽可通过临场发挥处理好,但其中有些东西还是值得记录的。因此,课后给备课添个“尾巴”很有必要。教学反思就是这个“尾巴”。那么教学反思应该写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王征文 《教师》2008,(3):32-33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送课下乡活动,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旅程,我学会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8.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性教学”已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并很快影响到西方世界以外的各国教育。可以说,“反思性教学”是国际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对该课程的教案和课堂教学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与总结,就是反思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很好体现。因此,反思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要检查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和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时下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三部曲”:听课、查阅学生作业、查看备课笔记。而在查阅教案时,如果稍加留心便可发现不少教师手中的教案已呈“古色古香”之态。问其所以,这些教师的回答往往是:教材未变,教案自然也就用不着新写。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1月,在福州举行了“卡西欧杯”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笔者有幸翻阅了94位青年数学教师的教案集。练观所有教案,在新一累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各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均有很大的变化,而且都匠心独到地设计了一堂堂颇为精彩的数学课。这些教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都对情境教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运用。但通过仔细阅读各份教案,笔者发现部分老师对情境教学这种当今学习理论界研究的新范式在理解上还有所偏颇,在具体的设置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笔者就上述几个问题,具体谈谈对情境及其教学功能的认识和在数学课堂中设计教学情境时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