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化伟人,在他的一生中,改造国民性是他的主要奋斗目标,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精神上的消极因素,一句话,是中国民族的精神弱点和劣根性。他弃医从文,立志改变愚昧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这些作品像惊雷闪电一般,划破了黑暗中国的长空,对唤起民众去认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起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药》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优秀范本。《药》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画面,简单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暴露群众的愚昧麻木,并以夏瑜的巨大悲剧激发…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鲁迅的学生,深得鲁迅的教诲,继承鲁迅的遗志,在批判国民性上独具特色,好说过:“现在或过去,作家的创作永远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不仅表现在《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中,其实早在他俐《生死场》时也遵循这一原则,虽然人们把它看成是“抗战文学”的奠基作之一,但它的主体仍然是“对着人类的愚昧”,表现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死场”。从《生死场》的人物,情节看,它与《呼兰河传》在反映封建制度统治下造成的农民的苦难与愚昧,在揭露,鞭鞑和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上是相当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萨天师语录》是独具特色的文章,包含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是其“打狗的急先锋”品格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他对国民性、东方文明、奴性、笑等方面的分析中来看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们纪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考察这篇有关国民性话语的早期文本,是为了显现国民性赖以呈现的特殊语境,以暴露它的混杂性、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从表面上看,王国维所提出的国人之精神是“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是缺乏悲剧精神的,恰与西方文化构成对立的二元,而实际上他又通过对《红楼梦》及《窦娥冤》、《赵氏孤儿》这些可与世界悲剧相媲美的作品的充分肯定,在不经意中打破了这一中西二元对立的绝对论模式。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一个充满历史忧伤的话题,虽然人们不愿去记忆,但在中国的现代征程上却不能忽视它的障碍性存在.古华、张玮、韩少功虽没有刻意暴露国民性创伤,但作家们却分明警醒着人们关注现代国民性.本文立足于这一话题,通过《芙蓉镇》、《古船》、《爸爸爸》的文本阐释,指出国民性改造是现代化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针对2000年《收获》杂志第2期“走近鲁迅”专栏引起的文坛风波进行了全面述评,强调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其中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思想家的影响和日本思想界的影响,同时也有其植根的现实土壤,《阿Q正传》等剖析国民性弱点的作品,是一种文学审丑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民族的自我反省,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决非受西方人东方观的蒙蔽,遮盖了殖民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根据个人政治理念改变鲁迅历史原貌的“重塑”行为,提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选择的趋利避害原则。  相似文献   

7.
国民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社会”的原因,但在国民性的传递过程中,教育参与其中,并起重要作用.以《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篇章,即存在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教科书中的篇章为研究对象,寻绎教科书中对国民性的塑造、改造的过程,可以发现:自壬寅-癸卯学制来,110年的过程中,我国教科书中的国民性塑造有四种状态:即以批判图改造;继传统以明明德的传统导向;关注科学以新民的他人导向;关注民族文化以提升自信的自我导向.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也即他弃医从文,开始用文艺“转移性情,改造社会”后不久。他在文中提出“立人”是“立国”的前提。说到“立人”,他提供的方案是:“若其道术,及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人”立起来后,“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达到国富民强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民族的目的。换句话说,就是实现“现代化”。这一结论可以说是鲁迅在总结前人对国民性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新的认识也是他比较中西文化是非优劣的结果同时还是他此后二十多年继续探索中国国民性改革探索为什么在中国难以立人的理论纲领联想起近代以来国人纷纷探索国家民族出路挖掘国民性病根屈指一算已百年有余在这百年的探索中有前进有停滞甚至倒退但无论如何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探索都是近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巨大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为鲁迅提供一个思想与情感的喷发口,使他得以从失望、低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发出自己的启蒙声音,同时《新青年》热烈的氛围使鲁迅看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希望,自愿加入写作的队伍,而他对文体的选择有着自觉的意识,不仅渗透着他的启蒙意愿而且包含着他对文体的自觉认识。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有小说、诗歌与随感录三种文体,对小说的选择源于他想通过这一文体来表达启蒙的主题。随感录体式灵活,可以涵盖许多内容,它可以使鲁迅的思想主张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随感录”也正是在鲁迅笔下承载着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任务,显示出深度与力度,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一个充满历史忧伤的话题,虽然人们不愿去记忆,但在中国的现代征程上却不能忽视它的障碍性存在。古华、张玮、韩少功虽没有刻意暴露国民性创伤,但作家们却分明警醒着人们关注现代国民性。本立足于这一话题,通过《芙蓉镇》、《古船》、《爸爸爸》的本阐释,指出国民性改造是现代化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顾勤 《文教资料》2006,(34):50-51
《阿Q正传》的主题历来受到关注。本文试图从作者写作的初衷和过程以及他对中国革命的思考等方面来看鲁迅是如何通过对国民性思考来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而了解国民性改造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洪昱珩 《文教资料》2012,(33):51-54
老舍是当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家。他的作品植根北京市民生活,语言风趣幽默、充满京腔京韵,这与他的满族身份、下层旗人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猫城记》作为老舍批判国民性,抒发对历史、文化、革命的看法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老舍的满族身份是分不开的。本文将从老舍的满族身份出发,考察《猫城记》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文化历史观念、国民性批判以及对政治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国民性改造是一个沉重而又深远意义的话题。《清议报》从批判奴隶根性、灌输国家思想等几方面进行了国民性改造宣传。它为中国国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四世同堂》表现了老舍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必须改造这种国民性弱点的痛苦而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期间(1904--1910),是((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编辑和后期的主编。《竞业旬报》以“普及教育”、“开发民智”为己任,着眼点是通过改造国民性,进而改良社会,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局。通过对胡适及同仁这一时期关于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思想诸方面的梳理,我们发现五四新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和清末以白话报刊为媒介的启蒙运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改造国民性”一直是现代进步作家所关注、探索主要母题。 鲁迅早在日本留学时期就开始研究中国国民性问题。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为扫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在一系列农村题材的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为我们展示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从中揭示出改造国民性的历史要求。在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首推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鲁迅在为阿Q作传时,概括了国民的劣根性。阿Q的麻木健忘、欺软怕硬、妄自尊大与狭  相似文献   

17.
鲁迅支持和关心《太白》的创刊,并且在《太白》上发表了24篇杂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对林语堂等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进行了批评,还继续了他的国民性反思,创新了其精湛的杂文艺术。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与科举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王实甫在《莺莺传》的“婚”与“仕”的基本文化背景上,改造了西厢故事的基本情节,揭橥了历史的真实,从而突出地展示了科举文化与世族文化的矛盾冲突。科举新人张生最终战胜了顽固的世族势力,充分体现了作者特定的“风月情”与“功名念”相统一的人生理想与团圆之梦。王实甫以他杰出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西厢故事以戏剧的形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历史深度。仅从其崭新的思想内涵而言,《西厢记》就不愧是一部杰出的喜剧  相似文献   

19.
从1840年中国近代化开始,外国传教士逐渐感兴趣和专注于探讨和研究中国国民性格问题。美国传教士A.H.史密斯(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除了对中国人性格做了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外,也充分挖掘了中国人性格中的积极的价值。他以西方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偏见主张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这引起了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的强烈愤慨,但同时也受到了鲁迅等关注民族反省的有识之士的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中的常时节是一个“以柔退走”而又“恃强凌弱”的典型。他上承战国寓言的齐人,下启现代小说中的阿Q。这三个形象,虽然在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遭遇等方面有所差别,但在人格心理、精神境界等层面上,却具有本质的相同。齐人-常时节-阿Q,生成了小说表现中国国民性问题的一条射线;从齐人到常时节再到阿Q,是文学的进步,更是小说意识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