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以预见,报社转制后,假以时日,现在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变“凤凰“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2.
驻地记者站是报社的派出机构,具有集新闻采访、组稿通联、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功能于一身,在采访工作中担负着主力军的使命,在报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一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力量,同时又是报社加强与各地联系、协作的桥梁,还是报社设在地方、增进对地方了解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要搞好搞活报社的经营管理,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思路。这些年,沧州日报社提出把报业当作产业办,把报社当作企业管,把报纸当特殊商品看,立足于加快发展。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报社的“两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发行和广告连年增长,并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报业的经营管理是个系统工程,谈经营应该先从报纸的经营说起,因为报纸定位是报业经营的“坐标”,报业的经营思路是根据报纸定位确立的。报纸的定位,即这张报纸办给谁看的,也就是让哪些读者来买或订我们的报纸。如:沧州晚报定位是老百姓自己的报纸…  相似文献   

4.
sthouyu 《青年记者》2007,(8):18-18
当我们这些报社记站驻地记经常知道一些黑幕而无法报道(地方媒体更无法公开报道),我们的激情被一点一点的磨灭了。我们的热情也随之而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可以加强报社与通讯员的联系,增进与通讯员的沟通了解,对壮大通讯 员队伍,提高自己的办报水平和稿件质量,是很有益处的。但是,有些报社的所谓培训,却很难受到通讯员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去年12月中旬,第二届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评出,有100家地方报社当选。其中,陕西省有三家报社再次登榜,他们是:陕西日报社、西安日报社、宝鸡日报社。(摘自《新闻出版社》)百家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评出  相似文献   

7.
“制播合一”是电视初始阶段的必然选择,这与报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报社从建社开始就组建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只要有一定文化且有一定写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成为报社的通讯员;只要有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谁都可以向报社投稿。可以这样说,报纸历来都实行以稿酬形式相联结的一定程度的采编分离体制。而电视则不同,电视高科技、重装备、高投入的行业特征,使其他单位和个人难以介入其中。所以在我国,各级电视台在建立之后,只能采用自己制作节目,自己播出节目的“制播合一”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北大方正开发的维思,飞腾等电子排版系统由于功能强大,被广泛应用于专业排版领域,如报社,印刷厂等文字处理复杂、版面装饰较多的地方,在国内电子排版软件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对那些只要进行相对简单的文字处理和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美国是一个“被报纸覆盖”的国家。在大城市,自动售报箱随处可见,投几枚硬币,就可以取到自己想要的报纸。人们阅读得最多的报纸是今日美国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华尔街日报等,都是在美国影响巨大的报纸。但是,人们更关注的是地方新闻。因此,以反映本地新闻为主的地方报纸也非常抢手。 在美国子午线国际中心的安排下,我专程访问了圣迭戈日报社、圣安东尼奥快报社、芝加哥日报社和纽约时报社。这些报社的采编部门的负责人向我详尽地介绍了他们报纸的运作流程,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状况。他们的规模在美国均属中等以上,具体状况虽各有不同,但能典型地反映美国的报业。  相似文献   

10.
走上军报办公楼三楼楼梯口,迎面就可以看到楼道墙壁上的“评报栏”。在编辑部实习两个月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个“评报栏”了。因为这里看似平静,却时时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每天,无论是报社领导、编辑记者,还是到报社帮助工作、送稿的通讯员,都会有意无意地在这里停住脚步,细细品味,“评头论足”,这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评报作为提高办报质量和采编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家报纸都相当重视。以前,我曾去过几家报社,也看过他们的评报栏,然而,真正像军报“评报栏”这样严肃认真,这样规模宏大,这样持之…  相似文献   

11.
某师地处大别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在一般人看来,这里不是出新闻的地方,更不是产新闻人才的地方。然而,近几年该师不仅新闻报道工作搞得红红火火,而且人才辈出,两名新闻干事被调到军队报社当了编辑,5名新闻干事被调到集团军机关工作,10多名报道员回到地方当了报社编辑、记者以及党和政府部门的专职新闻干事。在这些人才的背后,有一个默默支持他们,甘为他们做人梯的人,他就是该师政治部副主任韩强毛。韩强毛当了3年多政治部副主任和2年多宣传科长,在此以前,他一直在基层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从战士写到干部,从正排职干事写…  相似文献   

12.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4.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习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有了它,很多事情在习惯之外,就不容易做好,譬如建立“学习型报社”,就属于此类很多报社的领导都知道建立“学习型报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但是“知道重要却做不好”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根“软肋”。有的单位有时候也临时组织一下开会式的学习,只是走个形式而已。编辑记者是报社中最需要学习的人员,但有些人却常年不参加报社的会议,更不用说集体学习了。一方面是领导知道重要,但却不做或  相似文献   

16.
自从厚报时代出现后,办报的成本日益加大,许多报社出现了亏损情况,有的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报业竞争如此激烈,迫使报社的社长老总们不得不把精力更多地放到经营上去。而作为报社来讲,所谓经营,说到底主要还是广告经营,广告是报社的主财源。现在说要做大做强报纸,首先是必须做大,因此,报社纷纷扩版,版面越来越厚。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危机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由于报业、印刷行业的不景气,国外的印刷机大幅度降价,我国有的报社抓住这一机会进口机器。据了解,有一家报社近期进口的印刷机组,与以往的价格对比,节省了近亿元的开支。  相似文献   

18.
长春和沈阳解放后,东北全境已经完全控制在我们手里。1948年11月底,《东北日报》由哈尔滨搬到沈阳,报社的主要工作也逐渐转到调研地方情况和战后建设上来。为此,过完春节后,大概在1949年2月上旬,我和报社的几个同志冒着严寒,深入到本溪、鞍山、辽阳、瓦房店等几个南满著名的  相似文献   

19.
重视和发挥报纸“读者来信”的作用,是我们党的报纸的传统。许多报纸为加强“读者来信”工作,设立了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按照传统的做法和要求,对每一件读者来信,都要认真阅读.能见报的见报,不能见报的附上报社意见转给有关部门处理,并同时通知来信人,有关部门要在规定时闻内答复报社,对有参考价值而又不宜见报的,要以“内参”形式上报,求得上级领导的批示。对于已经见报的来信,报社要将这份报纸寄给有关单位,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就是说,不管见报没见报,每件读者来信都要有下落、有答复、有处理,让来信者放心。对于来信中反映出的重大问题,报社便有可能派记者前去采访。对于来信中因批评了领导而遭到打击报复的,报社要维护正义,支持来信者。党报的权威就这样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5,(5)
在版面上“聚焦”文/北京·史占旗在版面上“聚焦”,是说报社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办报工作上来,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办好报纸。之所以提出这个回题,是因为有些报社注意力分散,忽视办报,而是忙于经营创收和日常事务。比如有的报社埋头于扭广告、办公司,经营搞得热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