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盛唐诗人王维的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后入乐府配乐演唱.成为古代有名的送别曲,称《渭城曲》《阳关曲》,又称《阳关三叠》。  相似文献   

2.
王素英 《现代语文》2006,(6):118-119
大凡古代诗人都有赠别的诗篇。在诸多赠别之作中不乏优秀作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却颇负盛名,广泛传唱于别席离筵之上,名曰《渭城曲》,或曰《阳关曲》(《阳光三叠》)。诗的原仅四句,抄于此以供欣赏:  相似文献   

3.
惜别之情清真空旷——王维《渭城曲》的表情艺术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友人将西出阳关,远去边陲,从此难以相见,惜别之情,清真空旷,令人伤心落泪。诗人言情是通过描绘送别场景,截取场景中的一个典型细节来表现的。诗的开篇一句点明饯别元二的地点、时间及背景:"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  相似文献   

4.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此诗在唐代即入乐歌唱,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元二:作者的友人。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②渑(yi):湿润。③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必经之地。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相似文献   

5.
鹧鸪天     
唱彻《阳关》泪未干② ,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碧 ,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 ,几千般 ;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注 ]:①此词是作者闲居带湖期间的作品 ,借赠别抒发了自己抗敌之志不能实现的苦闷情怀。②阳关 :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称《渭城曲》 ,是有名的赠别诗。因结句云 :“西出阳关无故人” ,故后人称之为《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唱《阳关》第四声。”【新读】这首赠别诗 ,上片写送别。开首二句写惜别之情 ,并劝行者不要以功名为念 ,保重身体要紧。借《阳关》点…  相似文献   

6.
丁颖 《现代语文》2010,(1):28-29
《阳关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乃王维送别之佳作,唐时即已入于管弦,传唱于唐宋至明清,影响巨大。传唱过程中,其歌词曾有较大变化,其唱法(如何叠唱)亦有每句再叠、每句三叠、末句三叠、后三句再叠等多种说法,其中首句不叠,后三句再叠的说法相对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阳关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乃王维送别之佳作,唐时即已入于管弦,传唱于唐宋至明清,影响巨大。传唱过程中,其歌词曾有较大变化,其唱法(如何叠唱)亦有每句再叠、每句三叠、末句三叠、后三句再叠等多种说法,其中首句不叠,后三句再叠的说法相对是比较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编入了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编者还对其加注为:“又称《阳关三叠》、《渭城曲》。”而配套《教参》对“阳关三叠”又没有作必要的解释。现依据有关资料,对其略加介绍。 先看两种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源》: 曲调名,又名《渭城曲》。唐王维《王右丞集》五《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谓之  相似文献   

9.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送行诗 ,曾经被清人王阮亭誉为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此诗一经传出 ,便不胫而走 ,收入乐府后 ,更是争唱一时。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把它题作《渭城曲》,又称《阳关三迭》。此后 ,“渭城”“阳关”便成了离歌的代称。晚于王维的白居易在《对酒》中写道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取阳关第四声。”刘禹锡的《与歌者》一诗也说 :“旧人唯有何戡在 ,更与殷勤唱渭城”。南宋诗人陆游更在《塞上曲》中借以直抒胸臆 :…  相似文献   

10.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后人又称"阳关三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长安任职时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所作,是著名的送别诗。  相似文献   

11.
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在渭城(今陕西咸阳县东)送别友人元二使安西(今新疆库车附近)时,临行依依,思绪万千,深情地写下了质朴而含蓄的七绝诗——著名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由于王维诗的首句提及渭城,因此被称为《渭城曲》。又因此诗中含意致深的“阳关”一  相似文献   

12.
盆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混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盆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嗓,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它刚问世就被乐工谱曲入乐,千载之后,仍为人们咏唱不绝。安西,即唐  相似文献   

1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送人赴边从军的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送别》。情景交融,诗味醇厚,堪称千古绝唱。沈德潜说:“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前人论唐诗“压卷之作”,也特别推崇《阳关曲》:如李沧溟(攀龙)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世  相似文献   

14.
闫立德 《现代语文》2006,(8):128-128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诗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诗人用杨柳这种意象成功地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作为五经之一的《诗经》,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后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诗经》,用杨柳来渲染离别情绪也就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熬∫槐疲鞒鲅?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相似文献   

16.
高德坤 《新作文》2004,(11):21-22
“三例法”(有人称之为“三叠法”)作为一种作创新技法,起源于古琴曲“阳关三叠”。歌词为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两出阳关无故人。”“三例”是指选取三个媳型材料(事例、言语均可):“三叠”是指三个层面,或三个角度。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使用此法,使得章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蕴丰厚,脉络分明,层次井然。章因厚重而大气,因大气而“抢眼”。  相似文献   

17.
周远喜 《初中生》2005,(21):50-54
从名家名段说起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相似文献   

18.
丝路阳关     
阳关和玉门关同时声名远播。当年,许多文人、学者为它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曾用伤感的笔调,写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的诗句。一曲《阳关三叠》,流传千年,至今还为人们欣赏称道。 阳关在甘肃敦煌城外七十公里处,当地人把这个古关遗址叫做“古董滩”,意思是只要你来到这里往往能拾到古董,象铜箭头、残刀、铜钱等。可见这里埋藏着多么丰富的珍贵文物!兴盛三千余年的阳关,曾经被茫茫黄沙所淹没,现在,考古工作者正在挖掘它。现已挖出来的阳关遗址,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房基排列整齐,断续的城堡墙基宽厚,使人想象得出它当年的雄姿。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你们知道"阳关"吗?提到"阳关",你们是不是一下子就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了呢?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旨在说明语言根植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和生活体验之中。诗歌作品的解读应当从人类普遍的认知和语言机制出发。对王维送别诗《渭城曲》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和美学等角度展开的,而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解读还未出现过。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渭城曲》,为对该诗的解读创造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