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认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有利于科学地把握文学理论的学科形态。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一般说它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文学。但文学既指作为文本的文学,又指作为现象的文学,找出各种文学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才是文学理论所要研究的更为重要的内容。同时,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的确定,还要取决于文学理论自身的品质或内在规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文学理论研究对象,可以形成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产生于不同时空里的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文学理论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的“四要素”批评实践进行比较,透视出了艾氏的文学理论与李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孕育了其内在的困境,即文学理论远离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而与哲学结为同盟,文论哲理化的倾向严重。而从诗学的演变规律来看,诗学的原初形态是从文学本文出发建构的本文诗学,因而返回本文自身就成为诗学走出困境的合法性道路,在这方面中西方的理论家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维柯、巴赫金、都从具体的文本中提炼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诗学思想,因而重建本文诗学在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泛滥的今天提出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让诗学真正的回到文本自身,让诗学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又与理性诗学形成一种互补,构成当前诗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体”、“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裁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性的内在“自反性”特征的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必将最终直面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道路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入把握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文学理论深入文学现实的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它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掉”、“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嵌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理论走过了30年的路程。经历了一个以主体性话语和审美主义话语为底蕴的理想主义言说,到文学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建构,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如何可能的追问,再到元理论与反思性成为普遍的文化症候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文学理论合法性的诉求。而文学理论也在回应时代的"急难"中发出了应有的声音。透过纷繁的现象表层,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理论30年从文学观念的拓展、思维方式的变革,到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资源的丰富,特别是知识讲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文学活着,理论依然精彩。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文学理论把自己的研究对象认定为“文学”或“文学现象”,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文学活动论”,认为文学理论 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文学活动”,但是人们对“文学活动”的认识却又是偏狭的。该文从文学活动观的历史嬗变入手,经过系统的分析和考察,提出了一种全面而科学的文学活动观念。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F0002-F0002
迄今为止“龙学”研究业已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然而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庄释和校勘等方面,对文学理论作专题研究,以及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描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不足。王少良教授所著《文心管窥》对《文心雕龙》解篇以及揭示文学理论体系构成方面多所创获,书中认为把《文心雕龙》当典籍学问来做,这是研究问题的一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回到文艺学原理的基点上来看待它,从理论文字的篇旨确立及逻辑论层关系上来理解相关的文艺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认识下,作者对《文心雕龙》的文学本原理论、“文之枢纽”五篇的构成、“言意”与“…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把自然科学原理或旧唯物主义哲学等用于解释分析文艺现象和本质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文艺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泛科学主义文论。以摹仿说为核心的古、近代科学主义关于文艺本质论、典型论和文艺真实论启示并催生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文艺观。西方近、现代科学主义文论实际上是古典科学主义文论的延续和变异。随着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对文艺认识的深入。科学主义文论的局限性也应正视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语文科教育论”涵盖教学论,以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为主体;性质论,分析学习对象,说明语文科的内容、结构及其交际工具性和人文性,阐明性质观制约全局的地位;目标论,由总体、亚项目标进而探讨目标科学化的途径;教材、单元、方法、评估4论属实践理论,都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形成评定”--反馈,矫正,补救,实现评估和目标的一体化,并发展为“自学辅导--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整体教改方案,以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克服形式主义,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语文科教育论”涵盖教学论,以基础理论和实践理论为主体;性质论,分析学习对象,说明语文科的内容、结构及其交际工具性和人文性,阐明性质观制约全局的地位;目标论,由总体、亚项目标而探讨目标科学化的途径;教材、单元、方法、评估4论属实践理论,都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形成评定”-反馈,矫正,补救,实现评估和目标的一体化,并发展为“自学辅导-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整体教改方案,以期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克服形式主义,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研究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刚 《教育研究》2005,(9):9-14,87
新世纪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承担一种理论的使命,这就要求梳理教育理论的知识类型和确立其理论形态。这种理论形态,不是单一理论,而是一个理论连续统, 包括由抽象命题构成的具有反思功能的一般理论,呈现方法论要求的中层理论,表现具体经验的微观理论。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互动的。探讨教育理论的问题结构及其独特意义,可以认为教育理论的进步也意味着对教育条件的认识所取得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幼儿文学教育认识论倾向的主要缺陷在于强调主客体二元对立和知识中心主义取向。幼儿文学教育应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存在论把幼儿文学视为促进幼儿精神品质提升的另一主体,强调“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旨在让幼儿在与文学的亲近中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广泛而美好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达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董学文教授是近年来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探讨和争鸣的主要亲历者和参与者。在董学文教授的理论生命与学术追求中,创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派是他始终不渝的努力方向,无论是“艺术生产”、“当代形态”、“文学理论学”的理论开掘,还是一系列的探讨和争鸣,都是围绕着如何构建科学的文学理论学派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对等论与目的论是翻译标准理论中影响最深远的两个理论,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两个理论对翻译界人士和翻译批评界人士都非常重要。对等论与目的论在起源、理论根据、核心内容、分析模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各不相同,分析比较这两个理论既有助于澄清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而且还能加强人们运用理论解决翻译及翻译批评实践问题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9.
Jef Verschueren的"适应论"与王希杰等学者的"得体论"已经成为语用研究的热点理论,其各自的主体性内涵极为丰富,本文力从"主体性"这个参数对二者进行相似相异的比较分析,从而挖掘出这两种理论在这方面具有的丰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theory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clarify terms, explore ap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reflect on various critiques of the theory in the literature, tw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terviews with the theorist Etienne Wenger-Trayner. The interviews have been thematically organised around key concepts from the theory. By relating the concepts to their uses in research and to other social theories, Wenger-Trayner clarifies key ideas of the theory including what constitutes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He explains how he conceptualises ident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develop a social theory of learning in which power and boundaries are inherent. The interviewers draw on these conceptual discussions with Wenger-Trayner to consider how the theory of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resonates with key debates and issues in education. By unpacking some key concepts of the theory fro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we provide researchers with conceptual tools to support the complex decision-making that is involved in selecting the best and most appropriate theory or theories to use in their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