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华 《现代语文》2014,(4):38-39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至《长亭送别》一折时,高潮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是残阳余晖,就全篇而言,是一个低谷。因为该折写的是张生即将赴京赶考,崔家相送于长亭。此时,作者表现的不再是崔莺莺、张生为争取爱情所进行的勇敢抗争,不再是红娘为玉成良缘而与老夫人的口枪舌战,而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精心刻画。因此,分析《长亭送别》的戏剧冲突重在分析人物之间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的语言艺术,一直为人称赞,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其实,这“花间美人”既有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华丽之美,又不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笔,其语言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元曲词汇。  相似文献   

3.
<正>《西厢记》中,当崔莺莺、张生这两位自由恋爱的"明星"被封建保守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严防死守之时,红娘就是促使这场自由恋爱圆满胜利的重要推手、不可小觑的配角。本文拟以《长亭送别》为例,探析红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微妙作用,并探求其在小说、戏剧教学方面的启示。《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节  相似文献   

4.
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所传诵。其中的《长亭送别》更是各种集子都要选录的精彩片断.由朱东润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先生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等影响很大、使用范围极广的高校教科书,就都选有这一折。《长亭送别》中崔莺莺有一段唱词: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相似文献   

6.
李莉 《阅读与鉴赏》2007,(12):79-79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的精彩一折,历来作为经典篇目选人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教材对《长亭送别》中莺莺、红娘来到长亭拜见老夫人的舞台提示内容“做到见夫人科”做了如下注释:做到做表示达到的动作。  相似文献   

7.
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王实甫作品的语言极为后人所推崇。《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更是情境交融,“情由景生,境由情现”,因而有人称之为“诗剧”。在这一折中,作者的典故运用也很有特色,有的借前人诗句抒发感情,有的用神话故事显情达意,或直引,或化用,使语言灵活多变,含蓄深沉。  相似文献   

8.
张东芳 《考试周刊》2011,(16):29-30
明代的评论家朱权曾经评价《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曹雪芹也曾借《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口评价《西厢记》,说读过之后顿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课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节选,写的是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我们读完此文,也无不为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真挚情意所感动。这份感动,与本文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著名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为我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而享誉中外的翻译家许渊冲则以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对源语及译语的参透把西方读者引进了这座瑰丽的语言艺术殿堂,成就了现代西方人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0.
张广银 《语文天地》2011,(13):37-38
《西厢记》是王实甫写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描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传统的解说为:该文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似文献   

11.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长亭送别》的意象美,美则如斯:1.经典性。当代社会推崇时尚,酷爱流行,但流行时尚的东西易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传统经典的事物才能耐人寻味,永开不败。美丽多情的崔莺莺不得不屈从于顽固的老母亲,于郊外长亭送别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中的一折重头戏。王实甫铺写了崔莺莺和年轻书生张君瑞相识相爱到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由于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应试。剧本情节夸张、渲染、细腻刻划了崔莺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作者以写词写诗的艺术功力来写戏写景,语言质朴、华丽典雅、意境深远、气韵生动。本折或堪称神光所聚、浑成和谐。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 ,主要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对语言艺术来说 ,审美鉴赏首先是“披文以入情” ,激发联想和想象 ,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西厢记·长亭送别》那优美典雅、生动活泼、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 ,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 ,让学生领会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 ,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长亭送别》历代传诵不息,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以情为中心的架构方式;随笔点染的人物塑造;精巧自然的时空设置;华美清丽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呕心沥血之作。清朝评论家梁廷楠在《曲话》中描述道:“世传实甫作《西厢》……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采华美的原因所在。因此,鉴赏《长亭送别》一课曲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法:(一)反复诵读,换位联想,品味人物和作者的感情。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长亭送别》关键是抒写一个“别”字。清朝诗人杨芳灿一语中的:“声声是泪《长亭》曲。”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诵读,没有设身处地去理解品味,我们就不可能感受到主人公浓重的离情别绪,…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是我国戏剧史上文采派剧作家的杰出代表《西厢记》剧情跌宕,人物俊美,曲词婉丽,感情真挚,素有花间美人之誉《。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脍炙人口的一折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崔莺莺主唱。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长亭送别又是该剧的精典一折。其语言除生动活泼口语化外,多具有诗词般的绮丽华美,有十余处融合化用宋词的意象与意境。  相似文献   

19.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20.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