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学的内容是“文”和“言”,先“言”后“文”。先“言”后“文”,由“言”到“文”的教学既符合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规律,又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文言词汇教学可以遵循以下环节:梳理→语感→应用。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即“语言内容”,还要关注“道”,即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披文人情,又能因文悟道。那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人手,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文”“道”和谐相生呢?  相似文献   

5.
副文是指教科书正文之外的课文内容,包括“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栏目。副文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学习正文内容。丰富知识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副文”,需要思考:这个“副文”安排意图是什么?在教学过程的哪个环节使用这个“副文”?怎样运用这个“副文”?运用这个“副文”应该达成哪些教学目标?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正确处理文道关系,发挥教材优势,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统一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原则”。元朝人郝经说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话精辟地阐述了“文”与“道”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形式。课文就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这是从教材本身看。再从教学方面看,语文教学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的内容。学  相似文献   

7.
前言:语文新课标指出:“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语文教材目标和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文”以载“道”。“文”中更有“道”。结合多年的实践,我想谈谈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我们认为语文课引进点数学知识好,主要好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符合生理心理学要求,能提高学生记忆效率。长久以来,语文课堂上,教师句句不离本行,用语不离“文”,板书不离“文”,选读不离“文”,学生们满耳的“文”,满眼的“文”,直“文”得学生们烦腻不堪,麻木不仁,昏昏欲睡。在此情况下,哪里还有教学效果可言?生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只有新颖奇特的内容才能构成有效的刺激信号,也  相似文献   

9.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师范学校的崇高职责就是培养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良好的小学教师。为实现这个目标,在具体的文选教学中必须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那么何谓“文”,何谓“道”呢?我们把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称为“文”,把文章的思想内容称为“道”。文道统一就是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所以文选教学在侧重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时,要从表达形式入手,不能脱离表达形式,抽出几条思想来分析;在侧重分析文章的表达形式时,也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单纯讲语言如何美,结构如何好。事实上一  相似文献   

10.
3、对思想内容积蓄系统的分析。 小学生的语言实现某一种功能,除了要依靠一定的语言文字手段和依托一定的思维活动形式,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附质也”,“质待文也”。“文”就是语言文字知识及其运用于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质”,就是内容,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在这里,刘勰说出了“文”和“质”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思想和感情是字、词、句、篇知识技能的  相似文献   

11.
六朝人对“文”的观念辨析包含对“文”外延的界定和对“文”的内涵探讨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泛文学文体观念和纯文学文体观念被戏剧性定位于六朝 ,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张力性 ,但都表现出重采、重情的对纯审美内核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实践的层面上考察.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言”和“文”的关系:“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主要教“言”还是“文”?从“言”入手带起“文”的教学.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的落实?譬如阅读教学和应试指导的关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一律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旬式判断和简单的内容评析。有时候外加一点标点和默写。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成一篇血肉文章来教呢.还是当成一段应试材料来教?是教成古代汉语呢,还是教成文言写成的文章?再譬如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律观并不是谈文章自身的特殊规律。而是讲文章写作的美学原则,我们之所以称其“文律”,是沿用章学诚自己的说法,他说:“仆持文律,不外清真二字”《文史通文》内篇《与邵二云》,以下凡引自《文史通文》者。只注篇名)。所谓“清真”并不是李白等诗人所标举的“清新自然”的风格,而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文章写作提出的美学要求。分而言之,“清”是从形式上说的,所谓“清则就文而论”(《章氏遗书》外编《信摭》),“真”是从内容上说的,所谓“真则不求于文,求于为文之旨,所谓言之有物,非苟为文是  相似文献   

14.
贵刊1997年第7期发表了陈贤书先生《〈拿来主义〉主旨辨》一文(下称《辨》文),读后获益匪浅。笔者基本赞同陈先生的如下观点:其一,鲁迅《拿来主义》一文旨在反对“送去”、主张“拿来”,“送”与“拿”的内容不仅仅是“学艺”等文化方面的,还有“别的”;其二,与“其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表现为二种形态:一是“文原于道”,即道是文的本原或本体,文是道的流布或表现。这种“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正是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投影。二是“文以载道”,即道是文的主宰,也是文所表达的内容;文是传达、阐释道的载体或工具。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实用主义文学观的突出表现。“文原于道”论主张“文道合一”,在本质上体现着对艺术美的深刻把握,体现着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论要求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在本质上则与文学的规律相背离。  相似文献   

16.
“文”与“质”,在孔子的学说中,不仅是指文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更多的场合,它们分别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修养和这些素养的外显。本文从德与文、德与言、美与善等方面,探讨了“文”与“质”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对立互补关系,并评析了孔子“文”、“质”并重又以“质”为主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教育时期虽然还没有独立的语文学科,但孔子的教育目标、内容却无不通过“语”和“文”的教学来实现。他在“语”教中积极推广标准话——雅言,并要求学生端正说话态度,注意说话的环境和对象,做到言行一致;在“文”教中要求学生在“辞达”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文”、“文质彬彬”。孔子在“语”、“文”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语文素质教育仍有着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与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文道统一则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语文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德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使学生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语言表达“第三层次”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达意”、“传情”和“示文”分别为语言表达的三个层次的观点,并对“示文”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提出了较为系统而新颖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