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崔显军 《世界文化》2007,(12):48-49
关于比萨饼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比萨饼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中国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次,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波里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可忙乎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近下午两点,大家饥肠辘辘。于是马可·波罗提议:索性把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后,都齐声叫好。这位厨师回到那波里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了那波里的奶酪和作料,没想到大受食客们的欢迎,从此“比萨”就流传开了。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没有确切证据。  相似文献   

2.
掀起一场音乐欣赏革命的神童杨燕编译莱斯·波尔福斯小时候住在威斯康星州的沃基肖。每当生病时,妈妈总是把他抱到客厅的长沙发上。在那里,莱斯能够听到芝加哥至圣保罗的火车在附近一条支线上来来往往的隆隆声。五岁那年,一天清晨莱斯又听到了火车的响声。他注意到当声...  相似文献   

3.
梅湖纪事     
正1得胜老汉一直觉得,孙子落下的怪病就是他自私的结果。他至今清楚地记得,接气出生在十一年前的一个黎明时分。那时天还没有亮,儿媳妇的肚子就疼起来了,紧接着得胜老汉也感觉自己的肚子疼了起来。儿媳妇肚子一疼就杀猪似的没命地叫,叫得儿子天送一时间全没有了主意,叫得让得胜老汉在茅房里蹲麻了脚底,就差一脚瘫坐在茅坑上面,却依旧拉不出一丁点儿屎,索性直起  相似文献   

4.
治学述略     
治学述略袁珂我今年虚岁七十九。春节后的某天下午,一个老朋友前来看望我,两人并坐在客厅的沙发上,隔了一张茶几,看着从园子外面浸进来的淡淡的春天的阳光,漫话往事,不禁感慨系之。我大声向他说,我们的交往有半个世纪了吧?他掉转脸说,不止啊,你想想看,都快60...  相似文献   

5.
我无论如何不能把这几幅老老苍苍的竹根画与眼前瘦骨焕峋、用他自己的话说“象一个生产队长”的中年汉子联系起来,所谓“人不可貌相”说得大概就是这种情形吧。一聊起他的画,乍看显得木油的他立刻神彩飞扬,口若悬河,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叫方增威,号:黄山一支竹。他有满身的头衔: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徽州区文化局局长、区文联和文化交流协会主席;他还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省艺术人才协会会员、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新安画派研究会理事。原来,他是个当文化局长的画家,或者说,是个会画画的文化局长。徽州人…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疯子     
一 现在仔细想想,教委主任黄志红一开始就对我不怀好意. 毕业去县教委报到那天,一个40多岁的男人对我格外热情,问这问那,知道我叫胥晓燕,他说我这个姓很特别,名字也很朴实,他在毕业分配的名单上注意到了,还特意看了我的档案,各方面都特别优秀.最后,还把我叫到他办公室闲聊,问我毕业分配的想法.见我低着头不吭气,他又奉承说我年轻漂亮,不管分到什么地方,只要好好工作,今后一定会前途无量的.我被吓得胆战心惊,又感到莫名其妙,赶忙站起来揣着一颗蹦蹦跳的心跑出了他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为比萨饼做广告,出场费:100万美元1997年12月上旬的一天,一辆豪华小轿车来到开张不久的莫斯科“必胜客”比萨饼店门前,车门一开人们便叫了起来:“戈尔巴乔夫!”不少人站了起来,为这位高高举起一份比萨饼的前领导人让座,还有人鼓起了掌。戈尔巴乔夫微笑着。不过他并没有吃比萨饼,而是看着  相似文献   

8.
访问叶舒宪先生是在他北京的新居。这是位于西坝河北里的一座高层建筑的最顶端,处于‘手可摘星辰’的位置。由于安置未稳,除了客厅稍事修葺以外,其他的屋子都显得有些凌乱,书房里到处都堆满了书,猛一看像个仓库。叶先生是江苏宿迁人,一九五四年生。八十年代初,叶先...  相似文献   

9.
有一回,英国作家王尔德举行宴会。来宾济济一堂,在客厅里等了很长时间,王尔德才匆匆忙忙地走进来。客人问他到哪里去了,王尔德答道:“在校阅我  相似文献   

10.
正俄罗斯历史上的历代统治者在自己执政时期至少都做过两件事:首先宣布要与行贿受贿的恶习做斗争,然后又不得不承认此斗争最终以失败告终。1556年,莫斯科贸易广场。伊凡雷帝问站在一旁的刽子手们:"你们谁会分鹅?这个家伙太贪了,收了一只烤鹅,鹅肚子里塞满了金币。"此时他脚下正跪着一个即将被处决的贪官。刽子手们鸦雀无声,伊凡雷帝见状冷笑着继续说:"我来教你们。先砍下他的两条小腿,然后再  相似文献   

11.
刘瑞明 《寻根》2001,(1):9-12
“喜鹊叫,客人到”,这是通行全国的俗谚。其中所说的“客人”可以是平时请也请不来的贵客,也可以是久盼不归的亲人。听见喜鹊在门前欢叫,人们自然会希望贵客、亲人来临,甚至有所准备。“客人”果然来临,人们自然就会对喜鹊喜爱有加,称它是报喜的鹊,又叫“灵鹊”。人们甚至把它的呜叫与其他向往的事情也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玻璃是透明的,废话!可这部影片就叫《玻璃是透明的》。小四川高中毕业后来到上海滩找饭碗,被王小姐带到“风满楼”,提起了长嘴儿大铜壶。陕西来的服务员小丫子跟他最好,带他逛街,工作上也给他不少指点。餐厅里的玻璃门让他吃了不少苦头,稍不注意不是撞歪了壶嘴儿,就是碰个酸鼻儿,气得王小姐直揪他耳朵,还扇了逗他的小丫子一嘴巴。王小姐是东北来的,没几就年当上了老板。可真正主事儿的是宁波来的苏老板。苏老板跟王小姐不错,后来又跟小丫子偷偷好起来了。夹在他们中间的小四川既为王小姐难过,又替苏老板和小丫子遮掩。王小姐终…  相似文献   

13.
谷子 《世界文化》2008,(9):23-25
黑修彦站在咖啡店门口,横纹T恤,浅色便裤,板寸头,墨镜推到头顶,黑黝黝一员虎将,像乒坛名将王涛。 如此随意,称呼先生,似有拒人千里之嫌,该怎么称呼呢?黑修彦妻子说,我们都叫他黑子。那么不妨也叫他黑子吧。  相似文献   

14.
渗水     
王夔 《大理文化》2021,(5):56-59
家中的进水管渗水由来已久. 一天深夜,妻子将熟睡中的我推醒,说,你快到客厅看看.我问,怎么了?妻子说,我刚做了个梦,梦到客厅里到处都是水,都漫到膝盖了.我摸着手机,看了看躺在妻子身旁的稚子,他才32个月.你不知道,他有多可爱.我轻轻地离开了卧室,打开客厅洗漱台下方的柜门,进水管竖在那里,靠地面的部分锈迹斑斑,摸上去湿漉漉的.在柜门边,放着块红色棉布,是用来挡水的,现在它被洇湿了.我将棉布的水拧到水池里,再放归原处.回到卧室,告诉妻子一切如常.  相似文献   

15.
魏红 《世界文化》2014,(9):52-53
拼写萨缪尔·兰亨·克莱门上学的时候,非常擅长拼写。每周五班里举行拼写比赛,他总是获胜。可在一次比赛中,他有意拼错了一个词,让他喜欢的那个小女孩赢得了比赛。长大成为作家后,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用了个笔名,叫“马克吐温”。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达官显贵的客厅里,举办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经常处在贵族及带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粗线条的硕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他高度的自尊心,使他的一举一动比贵族还要高贵。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这几位不是别人,而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贝多芬的时候,便纷纷表现出五体投地、景仰之极的样子。公爵为了取…  相似文献   

17.
丰家骅 《寻根》2008,(6):59-63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洗澡是个人卫生的日常小事,或是工作之余的一种休闲活动。但是在古代则不然。洗澡不仅具有礼仪上的功用,而且还包含道德层面上的意义。古人洗澡叫沐浴。沐,是洗发,浴,是洗身。那时无论上朝或祭祀,都必须先洗澡,所谓“沐浴而朝”(《论语·宪问》),“斋戒沐浴则祭上帝”(《孟子,离娄》),十分庄重严肃;个人平日洗澡,也要求不只洗去身垢,而且要除去心垢——澡身而浴德,这就是《汤盘铭文》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所以直到清代,故宫的浴室仍叫“浴德堂”。  相似文献   

18.
金鉴 《寻根》2009,(3):92-97
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赤飞先生所写《结缘红楼梦》一文,在文中谈到他与《红楼梦》有缘,这缘来自他的故乡白家疃。自家疃与大名鼎鼎的香山仅一峰之隔,村西河滩上有座小石桥,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未,小石桥一下出了名,不断有城里人来给它照相、画画,说200多年前,有个叫曹雪芹的大作家,曾经在这附近住过,他还在这里写过一本书叫《红楼梦》,很有名。赤飞因此与《红楼梦》结缘。  相似文献   

19.
古埃及人笃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能够复活,直至永生。这种观念深刻地反映在埃及一则古老动人的传说之中。相传古代埃及有一位英雄叫奥西里斯,他是天神与地神的儿子,也是埃及人的国王,在他的统治下,埃及人民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奥西里斯有个弟弟叫塞特,他嫉恨哥哥的威望与地位,想害死哥哥以夺取王位。塞特想出了这样一个诡计:他请奥西里斯和许多人来赴宴,席间,他搬出一只华丽无比的箱子,说谁能够躺进这个箱子,就把它送给谁。很多客人都试过了,但都不合适。轮到奥西里斯时,他刚躺进去,塞特就盖上箱盖,加以重锁,把…  相似文献   

20.
刘伟 《世界文化》2007,(10):12-13
威廉·布莱克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本经营的袜商。从童年开始,布莱克就声称见到过幻象。4岁时,他看见上帝“把头放在窗户上”。大约在9岁的时候,一次在乡村散步,他看见一棵树上栖满了天使。尽管他的父母努力阻止他“说谎”,但他们还是注意到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没有强迫他进入正规的学校而在家里自学。10岁时,布莱克表达了希望成为一个画家的愿望,于是父母把他送进绘画学校。两年以后,他开始写诗。14岁时,父亲打算送他去一位著名艺术家门下当学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