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幢一七五二年建造的旧式木质小农舍掩映在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麦迪逊小镇的绿树丛中,那里濒临大西洋海岸,草木繁茂,气候宜人。三十八年来,一位“希腊女神般”美丽的妇女独居在此,埋头写作,笔不辍耕。她,就是陪伴埃德加·斯诺度过在中国的难忘岁月,在一九三七年只身奔赴延安采访的杰出女性,《续西行漫记》的作者海伦·福斯特·斯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国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毕生热爱中国,热心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受到中国人民的衷心喜爱。斯诺夫人露易斯·惠勒·斯诺利用斯诺生前有关中国的记述,连同斯诺拍摄的照片,编成《埃德加·斯诺的中国》一书,于1981年在纽约出版。本文是斯诺夫人为该书所写前言的一部分。今年是斯诺所著《西行漫记》出版50周年,本刊为此发表本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3.
美国友好人士、名记者斯诺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曾于1935—36年在北京亲身经历“一二·九学生运动”,她在1984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年月》一书中,对这次历史性的事件作了详细的回顾,如实地描述了运动当时和前后的情景和有关的人物,明确地反映了运动的深刻意义,特别关于当时斯诺夫妇对我国革命的亲切支持,以及有关新闻界的动态记述得仔细和生动,是一个难得的历史记录。值此“一二·九运动”五十一周年纪念,特译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古代有一格言说:“伟人背后,必有默默无闻、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用这句话来描述埃德加·斯诺的前妻、美国记者和作家海伦·福斯特·斯诺,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即使在他们离异多年之后,埃德加·斯诺依然坦率地写道:“在亚洲生活的八年间,她是我忠诚的合作者、伴侣和评论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是他在1936年夏天访问陕北苏区后所写的震动世界的名著,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作者拥有包括一批珍贵照片在内的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西行的极力鼓动者  相似文献   

5.
1936年6月至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写出了《西行漫记》一书,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封锁采访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外国记者。斯诺当时是怎样去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多年来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文的译者曾写信向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了解。1983年6月,她寄来《斯诺是怎样去陕北的》一文,记叙了当时我地下党协助斯诺访问的一些情况。现将这篇译文刊登于后,文中所述史实,没有核对,个别地方作了删节,仅供参考。——编者  相似文献   

6.
人们推崇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往往忽略了他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由于埃德加·斯诺这颗新闻之星太耀眼了,使得同是名记者的斯诺夫人相形减色,不大为人注意。海伦·福斯特·斯诺(1907—).美国作家,新闻记者,笔名尼姆·威尔士(Nym Wales),著有《中国共产党人:老兵传略》、《七十年代西行漫记》等,1991年9月获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首次“理解与友谊国际文  相似文献   

7.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8.
永远闪烁的红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发表《西行漫记》的第50个年头。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中国三S研究会及各新闻单位组织了各种纪念活动,李先念、陈云、聂荣臻等老同志担任了纪念委员会荣誉委员。本刊特请中国三S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安危同志与海伦·斯诺联系,这位80高龄的老人在美国到安危的电话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只有她才能写出来的纪念文章。安危曾于1986年在海伦·斯诺身边工作一年,对斯诺和海伦颇有研究,所写《未被颂扬的伟大女性》一文披露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情况。本刊将这两篇文章一并发表,纪念名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首届“海伦·斯诺新闻奖”评选近日在西安揭晓,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副总编辑马珂撰写的长篇报道“走在克林顿前面的人”等三件作品获一等奖。美国海伦·斯诺家族一行五人专程赶到西安出席颁奖典礼。该奖由陕西建功集团赞助,每两年评一次,奖励那些为弘扬斯诺精神.传播中美友谊以及对外宣传工作中做出成绩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美国女记者海伦·斯诺在事变前两个多月即通过采访张学良向外界最早报道西安事变的成因,从而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海伦·福斯特·斯诺(Helen Foster Snow),笔名尼姆·威尔斯(Nym Wales),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6年夏,斯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访问,促成了海伦的第一次陕西之行。这年9月初的一天,留在北平的海伦收到红军信使转来的斯诺的密信,斯诺让她速到陕北共同考察这块红色“新大陆”。海…  相似文献   

11.
今年2月15日是埃德加·斯诺逝世22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中美友好事业的伟大的国际友人、世界著名的作家和记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斯诺与中国》一书。 这部书以斯诺6次来访中国,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建立起非比寻常的友谊,写出《西行漫记》、《大河彼岸》、《毛泽东传》等8种闻名世界的中国学著作为基本线索,生动而详细地叙写了斯诺为寻“东方魅力”而来到中国,身历“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经历“一二九”运动,与宋庆龄和鲁迅相识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中国社会,只身访问陕北苏区看到中国的希望之光,作为尼克松访华前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美国记 者埃德加·斯诺赴延安采 访、写作《西行漫记》60周 年,特发此文,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13.
二、晤见埃您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其时《西行漫记》的英文版还没有出版(该书1937年10月山伦敦戈蓝茨公司初版发行),这本书是收集斯诺在英美报刊上零星发表的一些报道陕北见闻的文章,和若干篇毛泽东和斯诺的谈话纪录汇集而成的。——1937年初,斯诺自己把这些为报纸写的文章寄给北平的几位中国学生(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  相似文献   

14.
在海伦·斯诺八十寿辰、访问延安五十周年纪念之际,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展览馆举办的《海伦·斯诺在中国》展览与观众见面了。 7月10日开展一个多月来,参观者已逾两万五千余人次。173件实物和数百幅照片图  相似文献   

15.
《军事记者》2001,(12):35-35
为纪念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海伦·斯诺,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陕西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从2001年开始设立“海伦·斯诺新闻奖”,奖励那些在弘扬斯诺精神、促进中美友谊和在对外宣传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工作者。该奖每两年评一次,奖励在陕西境内的报纸、电视、广播、新闻出版、教育等部门(含中央驻陕新闻单位)供职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工作者。首届“海伦·斯诺新闻奖”颁奖仪式拟于2002年1月11日(海伦·斯诺逝世纪念日)举行,届时美国海伦·斯诺文学托管会两主席将专程来陕为获奖者颁奖。陕…  相似文献   

16.
张威 《新闻记者》2005,(10):46-4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是近代报道中国的最著名的西方记者之一。他的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巨大、长盛不衰,被认为是西方认识中国的基本读物。红军由此书为世界所知,斯诺由此书而成就功名。斯诺1936年7月的延安之行是此书的基石。当时,在中国的西方记者至少有二三十人,比如《京津泰晤士报》的爱泼斯坦(Israel Epstern,1915 ̄2005),合众国际社的厄尔·利夫(Earl Leaf,1905 ̄1980)、美国《亚洲》杂志的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 ̄1989)以及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Bertram,1…  相似文献   

17.
二、晤见埃德加·斯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西京招待所看到中国人民的朋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在当时已经是中外知名的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我比较详细地晓得中国红军和我党中央许多领导人的革命事迹,就是从读斯诺的著作开始的。那是1937年的早春,我们刚到太原不久。有一天,我们得到一本西北人民出版社翻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  相似文献   

18.
海伦·斯诺接近90高龄时,在美国东海岸康涅狄格州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在世界上许多人为追逐金钱而生存的时候,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辞世之时,在国外没有一分钱存款;作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拒绝一切金钱馈赠和任何荣誉勋章,坦然地回归自然;作为一位写了42本著作的作家,海伦·斯诺则更是身无分文,静静地躺在养老院里去世。 海伦·斯诺是世界上最清贫的作家。1940年,她丈夫斯诺因报道皖南事变被蒋介石驱逐出境,她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的“第一次浪潮”(1966—1969年)几乎全部关闭了中外交流的窗口,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浊流,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又变得神秘起来。人们在猜度着,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在这片迷雾之中,有一个人顽强地摸索着,努力向世界揭示“庐山真面目”。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我们了解斯诺,更多地是从他的《西行漫记》、《大河彼岸》等著作中,却很少触及他  相似文献   

20.
以报道中国革命风云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不但在现代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构筑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之桥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972年斯诺逝世之际,毛泽东同志曾对此作过崇高的评价:“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