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宁吃鲜鱼一口,不食臭鱼一斤,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如果把报纸、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比作鱼的话,我们的受众,即读者、听众、观众,当然是喜欢“活鱼”了。换言之,要想使我们的新闻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3.
张祥 《军事记者》2013,(12):64-64
“抓活鱼”,新闻界的流行语,比喻稿件的时效性、生动性和指导性。“活鱼”难抓,“做鱼”更难。煎、炒、烹、炸,各有滋味。但一种口味食之日久必索然无味。作为新闻从业人员。要写好稿、出精品.不光要有发现“活鱼”的火眼金睛、抓“活鱼”的过硬本领,更要具备把“活鱼”做鲜美的技巧手段。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内,要多出去走走看看,把自己投入到生活、工作的一线去,了解生活、工作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与农民拉家常,与工人交朋友,与乡村干部交心。这样,他们有什么事才愿意向你说,有什么问题或新闻线索才愿意向你反映。我写的人物通讯《向厄运挑战》,就是在一次下乡中,与一位农民闲聊中“逮”着的一条活“鱼”。该人物连校门都没有进过,却苦心钻研科学技术,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一些课程,研制出红外线多功能汽车自动安全装置,获得国家专利,并在世界科技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但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做事,从不张…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时喜爱新闻写作,多次被军内外有关新闻单位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 去年9月中旬,我转业到武汉市市容环卫局工作,虽然工作岗位转换了,但“摇笔杆子”的信心没有变。为了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人一到局里就注意查资料、问情况。去年国庆节放假期间,我利用2天时间来到马路上采写清洁工人,来到公共厕所采访粪便清运工,来到市市容环卫监察大队询问节日执法情况,在电话里还采访了一线清扫队负责人,从采访中抓到了不少新鲜的“活鱼”,将素材写成消息后,先后被《湖  相似文献   

7.
许多新闻同行经常这么说"好新闻可遇不可求"。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当记者天天都要写新闻,但想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抓"活鱼"。  相似文献   

8.
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与文字记者或电视记者相比,“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会议、年终总结会场等场所不宜涉足,不能哪条“河”都趟、什么“鱼”都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独具慧眼,投身到“新闻之河”去抓别人不易抓到的“活鱼”。  相似文献   

9.
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与文字记者或电视记者相比,"活动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一般会议、年终总结会场等场所不宜涉足,不能哪条"河"都趟、什么"鱼"都抓.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独具慧眼,投身到"新闻之河"去抓别人不易抓到的"活鱼".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这话当然是对的。无人提倡读书看报越少越好。可是也有例外。最近我就遇到一件怪事:少读明白、多读糊涂。不信,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11.
储永志 《军事记者》2002,(11):48-48
我是南京军区驻闽某部一名基层摄影干事。屈指算来,我从事军事摄影报道工作已逾6个年头,先后有500多幅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法制日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6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影赛中获奖。这一切得益于我能充分运用自身相对优势,独辟蹊径抓“活鱼”的招数。作为一名基层军事报道员,同全军、战区记者在“武器装备”、活动范围、新闻源等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比拟,但我们也拥有专业记者的相对优势。我们身处基层连队,每天面对一线战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植根在我们脑海,对他们的姓名、爱好、年龄、特长我…  相似文献   

12.
有时在同一句话里,用不用“的”字都可以。如“死的狗”,也可说成“死狗”。但在有的地方,少了一个“的”字,就会产生误解。例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 不要吃死团鱼、螃蟹、鳝鱼(《知识窗》1982年第1期第31页)当时我看了这个题目就纳闷儿:“死团鱼”固然不能吃,“螃蟹、鳝鱼”怎么也不能吃呢!当看了文章内容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是指“不要吃死的团鱼、螃蟹、鳝鱼”。  相似文献   

13.
杨明的成功似乎出自偶然。1982年冬天,新兵连碗橱里一排崭新的饭碗,和一只碰掉了瓷的搪瓷碗,在新兵与班长灵魂深处折射出的亮点,被这位不知深浅的新兵在榆卫报》上变成了铅字。意外的成功改变了杨明的初衷。不仅打消了他那一心一意想当汽车司机的愿望,而且萌发了把平凡的生活与平凡的人们一起变成铅字的念头。杨明开始了他的‘’垂钓”生活。在直线加方块的练兵场上,在平凡的教室里,在寂静的宿舍,甚至在平静的饭桌上,一个个平常日子里发生的一个个平淡的故事,吸弓叮他那敏锐的目光。连队生活宛如平常一首歌。基层报道员难得经历惊…  相似文献   

14.
"在记者生涯里,我有幸在地震、台风、暴雨中冲在第一线,更有幸结识了一批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有着朴素的身形,却异常丰厚的精神世界,时时刻刻敲打着我,洗礼着我。"2008年高温的桑拿天里,我体验过送水工、快递员、非空调车司机等多个职业角色。还记得体验送水工的那天中午,11点刚过,室外的温度就已经达到了36.5度,在市中心的一家矿泉水配送点,负责送水的工人王大姐刚刚送完水、回到她那间没有空调的门店里,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因为又接到了客户的要水电话,便汗流浃背地忙着将新的桶装水捆绑上她那辆略显破旧的电动车上。  相似文献   

15.
有人說,把学问二字拆开来讲,就有这層意思:学会提问题。这话颇有道理。大概凡事多想想,多提几个“为什么”,想通,想透,得出点道理,这道理可能就是学问。当然,这道理倘若真当得起道理的話,絕不是人腦子憑空幻想杜撰出来的。它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仅是经过人们用腦子想通之后,把它反映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16.
杨明成功的契机似乎出自偶然。1982年冬天,新兵连碗橱里一排崭新的饭碗,和一只碰掉了瓷的搪瓷碗,在新兵与班长灵魂深处折射出的亮点,被这位不知深浅的新兵在《前卫报》上变成了铅字。意外的成功改变了杨明的初衷。不仅打消了他那一心一意想当汽车司机的欲望,而且萌发了把平凡的生活与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29):18-19
传说,在云南抚仙湖周围有一眼神鱼泉,泉水里的鱼十分神奇,它们别的不吃,只吃瓜子,而且还会像人那样嗑瓜子,吐瓜子壳,许多年来这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这听似天方夜谭的传说是真实的吗? 鱼嗑瓜子的事情却在鱼类专家那里遭到了否定,但确实曾经有人在云南玉溪抚仙湖附近,亲眼目睹过一种能嗑瓜子的奇鱼,世间真有如此神奇的事情存在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双腿,深人工作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显然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19.
刘峥麟 《新闻前哨》2010,(12):93-93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贬义的话,但也说明了这样一个常理:标题是最先和读者见面的。在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今天,这话已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事实之前,是新闻的“门面”,真有似眼睛之于人。从人的眼睛里,  相似文献   

20.
会议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眼睛。很多记者参加同一个会议,有的只按“规定动作”简单地发个会议消息,有的却善于搞“自选动作”,从中抓出吸人眼球、引起反响的精品佳作。可见,千篇一律、令人生厌的会议报道并不全是会议本身惹的祸。本文以获奖会议新闻作品为例,研究探索从“会海”里抓“活鱼”之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