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农村土地家族化与市场化"有限整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农村土地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动进而达到土地规模经营是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分析当前农村中的土地家族化与市场化的“有限整合”的趋势,土地在有限整合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适当的引导,形成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一种趋势,可为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农村借鉴。民族乡镇野三关农村土地流转特点鲜明,有多样经营模式。该镇农村土地流转也存在其自身独特的问题,应从多方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障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历史变革与逻辑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革。从历史来看,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运行,带来过农业生产的繁荣,也引发过农业生产的波动徘徊,总的来讲,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必须立足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实际;(二)家庭自主经营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基础运行载体;(三)尊重农民利益与自主选择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四)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革与创新的基本宗旨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五)农民与土地产权的有效结合,是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有效运行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4.
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所进行的史无前例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形成的,它促进了当时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符合20世纪末广大农民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它本身的局限性日渐显露出来。大户规模化经营、农地股份合作制、集体合作社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方式,是鲁西北平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加速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伴随资本下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土地呈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的趋势。由于规模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经营,从而推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然而,土地流转及其经营困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民增收。因此,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土地流转,提高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均田承包、两田制、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承包权固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及“四荒”地使用权流转等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实践。为进一步推进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必须对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范围进行科学界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各项权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权物权化,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提。针对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权属不清、市场机制不健全、规模经营风险等因素,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确权颁证登记、加快流转市场建设、强化政策支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突破"股田制"农地经营模式的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村土地细碎分割成为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主要体制障碍的背景下,农业经营体制新一轮变革的难点聚焦在如何使分割小的土地嬗变成大片集中使用的土地,其有效对策是必须建立、培育土地有偿转让机制。在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中,“股田制”是一种新型的农地经营模式和农村经济形式。本文从客观根源及法律、政策层面上对“股田制”作了全面分析和释疑。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应以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为前提,而我国目前农村土地分散、零碎、规模小,其根源在于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因此,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并依靠政府制造外部条件来引导和支持,以消除农地使用权流转过程中外部条件的制约。同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和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来弱化附加在土地上的社会保障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制。政府应在保护土地承包权、发展农村劳务输出、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流转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沙县农业资源丰富,其农村土地流转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成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沙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分析,以期加速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充分发挥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农村经济素质,加快现代化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及空间差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根据2005年和2010年2期coverage 格式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分析了2005-201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及空间差异。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水域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地显著增加,而林地和草地变化不大。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土地利用综合区来看,豫北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最大、耕地减幅最大;豫西南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最小、耕地减幅最小;中原城市群区的林地显著增加,而其余3个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二是从省辖市来看,鹤壁等市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幅较大,而三门峡等市的增幅相对较小;郑州等市的耕地减幅较大,信阳等市减幅较小,洛阳和三门峡稍有增加;开封等5个市的林地显著增加,濮阳等13个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研究结果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对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特尔斐法求得权重构建模型,计算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根据定量化结果和实际情况,同时根据评价标准认为该园区属于集约利用等级。在此基础上,测算了评价时点的土地集约利用扩展潜力、结构潜力、强度潜力和管理潜力,推算开发区的用地潜力规模和尚可供地年数。分析评价成果为研究确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方向、挖潜计划和相关政策建议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机物与氧化反应的化学平衡,建立了计算不同类型有机物理论化学耗氧量的通用模型,共有三种表示:有机物摩尔理论COD;单位质量有机物理论COD;体积为V升,理论COD浓度为Cmg/L的有机化合物溶液所含该有机化合物的量X(g)。  相似文献   

14.
县级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 进行县级尺度的LUCC研究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资料,分析了梅江区土地利用现状、数量变化、区域差异 针对定量分析结果给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县级是中国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进行县级尺度的LUCC研究对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根据1990~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遥感判度数据,分析了兴宁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区域差异以及空间格局变化。根据定量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模预测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在分析传统小城镇规模预测中常出现的问题,基于土地集约利用视角,提出在小城镇用地标准预测中要加强小城镇人口规模论证、小城镇工业园用地单独核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理灰边界内涵及其研究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空间尺度大可达数万千米,小到仅几千米距离。不同尺度地理空间的边界,在人类所处的米尺度空间上观察,其精度是不同的。地理空间分区边界因划界因子构成复杂而形成过渡带,从而使地理空间在边界地区成为具有多向变数的灰色地带一灰边界,灰边界的国土开发因而具有多项选择。研究灰边界在理论上可将复杂的地理边界纳入统一的空间范围,在应用上可解决国土空间在边界地区的开发导向问题,为国土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对深刻理解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由于历史环境的变迁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外开放思想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鲜明的特点。如果从哲学角度思索,在其特殊性之中又蕴含着普遍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土地违法案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土地违法案件现状分析表明:违法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违法用地规模呈上升趋势;非法占用土地案件居各类违法之首;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率离。原因是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农民及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土地执法监察保障条件差,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短期行为严重等。针对这种现状,应采取加强土地管理全过程执法,注重发挥其整体功能;规范土地执法程序,从严查处内部违法行为等对策和措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