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老山前线守备某部被《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新华社、《文山报》、文山电台等军内外近百家新闻单位采用的2357篇稿件,无一失实。该部驻守在中越边境的千里边防战线上,点多线长、交通不便,给稿件的采写、审核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为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去年初部队制订了对报道失实责任者的《处罚措施》。报道人员无论条件多少艰苦,战斗多少激烈,始终深入一线采访、写作,有时为了一篇稿件的审核,不惜跑上几十公里的路程,牢牢把好“采、写、审”三关,稿件做到三见  相似文献   

2.
69338部队新闻报道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两年来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军事记者》等45家军地报刊上刊稿380余篇。这与该部队的"党委报道日"分不开。 69338部队驻地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边防一线连队地处深山荒野,条件艰苦。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连队官兵却年年高标准完成执勤巡逻等任务,创下  相似文献   

3.
说来真“荒唐”,我的第一篇“萝卜条”是管闲事得来的,且登在《解放军报》上!那篇“萝卜条”的题目是《为经商军嫂补习法律课》。说来也巧,当时我们部队正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开展法制宣传月教育活动,这件事我觉得是个新闻,可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报道,正在这时,一件事情启发了我。一次我上街,看到有些经商军嫂在营销活动中,出售腐烂变质商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本想上前制止,又~想,何必管闲事呢?再说,这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么办?何不给领导提个建议,让军嫂们也结合自己的经商活动学学法,懂得遵守职业道德呢…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二十一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件事。1983年上半年,全国掀起了向新时期的活雷锋朱伯儒同志学习的热潮。当时我是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参与了朱伯儒同志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由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  相似文献   

5.
孙兴维 《青年记者》2012,(10):27-29
“走进边防,就是走进崇高”.作为一名边防记者,我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与使命,自从当了解放军报驻新疆站记者以来,我走遍了新疆6700公里的过防线,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到边防一线采访,先后到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高原、昆仑山神仙湾等地采访,先后参与了甘肃陇南5·12大地震、西北四省奥运火炬传递、建国60周年边疆口岸行、乌鲁木齐“7·5”事件、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6.
谭军 《军事记者》2003,(8):69-69
作为一名长期战斗、工作、学习在喀喇昆仑边防的戍边军人,解放军报伴随我在边防度过了数年的军旅岁月。我能从士兵改选为原来的专业军士,又从专业军士提拔为现役军官,每一点进步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都寄缘于解放军报。11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一个碧空万里的日子里,我不断探索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那时当过兵的舅舅对我说:“你喜欢文学写作,外面的世界很大,艰苦的地方能造就人成才,你还是到部队去吧,在军营你会得到锻炼和成长。”这年底,我就踊跃报名参了军,从家乡陕西汉中入伍来到喀喇昆仑边防的南疆军区某部军营当了兵。我所在的喀喇昆仑边关是…  相似文献   

7.
往事如烟,能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寥若晨星,然而有一件事至今让我感动不已。那是5年前的一桩往事。我当时所在部队驻在乌鲁木齐郊区的一条山沟里,正月初五那天上午,市蔬菜公司拉来两车新鲜菜到部队。刚调进团报道组的我得知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采访,随后以《“菜老大”情系解放军》为题,写好一篇现场短新闻。为抢发这条新闻,下午我马不停蹄地赶往乌鲁木齐送稿,辗转来到《新疆日报》社已是临近下班时间了。部队距市区足有50公里,离最近的公共汽车站尚有9公里,这段路白天有个体户的摩托车营运,晚上是名副其实的“交通死角”。等我返回…  相似文献   

8.
我的第一篇见报新闻稿是在投了几十篇稿件后,被《解放军报》刊登在三版一个不起眼位置上的。虽然这篇稿子不足500字,但由于它说的是一位服役满5年的战士为了改转志愿兵向群众拉选票的事。此事在当时还非常少见,被官兵看做是一件"新鲜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贝骁 《军事记者》2007,(6):30-31
刊发于《解放军报》2007年1月3日《现场短新闻》专栏的《元旦,我们在边防踏雪巡逻》一稿,因其选取节假日某边防连官兵踏雪巡逻的真实感人故事,彰显了广大边防一线官兵不畏艰险,保卫国家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博大情怀,受到社领导和部队基层官兵的一致好评。近年来,军报和全军各军兵种报纸,刊登了许多原汁原味反映官兵生活和精神风貌的“原生态新闻”,大大增强了报纸的贴近性和可读性。“原生态新闻”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新闻品种;编辑“原生态新闻”,业已成为编辑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编发“原生态新闻”,从而使我们的报纸宣传更加生动感人?相信这篇编辑体会,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任你东西南北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搞新闻报道工作碰到好的新闻线索,也要咬住不放松,直到采写成功。去年7月中旬,我在值班室看到地方几位同志送来一捆钱。原来,驻地有关部门向部队集资赞助“陶瓷琉璃艺术节”,被驻地区领导知道后,责令他们又原封不动送回部队。联想到当时一些地分摊派风严重,我感到这个线索是一条新鲜的“活鱼”。当天下午,我就采访了区政府领导及民政局负责人,连夜赶写出了《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二十年没向驻军摊派一分钱》的新闻。不几天,《解放军报》在二版头条加花边作了突出处理,首都其他报…  相似文献   

11.
观察,是记者进行采访、获取新闻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观察可不受采访对象的局限,可以冲破采访中的障碍。我的一次难忘的采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那是1980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来我们连云港市指导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当时,我作为《连云港报》记者,被派去采访报道这件事。华罗庚教授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外驰名的数学家。这样一位知名人物来访,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说,是一件大事。华老下榻的宾馆,有严格的保卫措施,不能任意去采  相似文献   

12.
这是8年前的事了。这些年,我不知瞧了多少回镶在相框里现有些发黄的那张在北京前门城楼上与《新闻与成才》编辑的合影。每瞧一回,总有一种激情激励我向着人生制高点不停地攀登。第一次见到《新闻与成才》(当时叫《解放军报通讯》)是1981年。在我刚当兵的新兵连里,见一名叫刘长江的新兵班长手中有一本《解放军报通讯》,是讲如何写稿子的。后来我便经常借阅它并试着写起稿子来。不久,我就在驻地的广播站中了稿。虽是篇广播稿,我却非常珍惜她,因为她是《解放军报通讯》引我后来走上新闻干事岗位所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后来,我当上《人…  相似文献   

13.
1982年1月12日《解放军报》第二版头条刊登了我写的消息《连长申春生春节探家让别人》,这是我业余写稿登报的第一篇稿件,也是我们单位连续几年在军报发表的首篇稿件,领导和同志们看后都很高兴。那是1981年春节前,我们在连队调查采访时,干部们纷纷反映:战士们要求在春节期间探家的太多,由于探家名额有限,不能满足大家需要,思想工作比较难做。恰巧指挥连几个干部对我们讲述了他们连长申春生入伍后,每年都在连队过春节这件事。一边是争,一边是让,两相比较,反差鲜明,我立即意识到这件事具有新闻价值。果然,稿件发出后,很快被《…  相似文献   

14.
我在《大公报》工作了几十年,开始是外勤记者,要说“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我得举出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战初期,我匹马单枪去访问我军最高司令部这件事。当时经过无数折腾,我都出以最大的耐心,终于遇到了好机会,结果在8月17日《大公报》上海版发表了一篇《司令部中》的“独家”特写,虽然曾被新闻检查所检扣了许多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16.
1986年,我是边境作战前线医院的一名卫生员,为了丰富住院伤病员的文化生活,我们几个卫生员自发凑了些钱,到附近县城买了些图书回来,用炮弹箱装着,供各个病房里的伤病员传阅。为此,我写了篇题为《九名卫生员办起图书娱乐箱》的稿子,投给《解放军报》,没想到被刊用了。这件事激发了我写稿的热情,我一鼓作气写了几十篇新闻稿,待作战结束,仅在《解放军报》就发表了15篇,为此荣立三等功。  相似文献   

17.
在首期《军事记者》出版前夕,记者走访了原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邵主席曾在解放军报工作过21年,是军报的老领导,离开军报后,仍对军报的宣传和我们的军事新闻业务刊物十分关心。这次走访,记者当面聆听了他围绕办好《军事记者》和搞好军事新闻宣传问题,所谈的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  问:请问,您对《新闻与成才》改名为《军事记者》有什么看法?  答:《新闻与成才》改为《军事记者》,是件很好的事。《新闻与成才》从1985年由《解放军报通讯》改名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当时,我还在解放军报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战区百日     
去年云南边防老山、者阴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后,我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前线生活了一百三十多天。这里记述的仅仅是与我们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几个生活片断。在紧张的战地追踪采访对象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我在采访一开始就碰到得不到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我坐在电脑前轻轻敲打着键盘,宛如叩开心扉一般,往事在我胸中掀起阵阵难以平静的波澜。参军到部队后,当我第一次见到《解放军报》,便喜欢上了这份离我最近的报纸。看到报上的文章有不少是写我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所以也给了我一种写稿的冲动和勇气。从1987年开始,我便提笔给《解放军报》写稿,怎奈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写作时靠的是照葫芦画瓢,所以,投进邮箱的稿件一篇篇如石沉大海。尽管如此,那时每天一份的《解放军报》我都嫌来得太迟,每到一份我都会迫不及待从头看到尾,希望能找到有我自己名字的文章。然而,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但我没有停笔…  相似文献   

20.
王伦军,四川平昌县人,1976年8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1998年7月毕业于重庆通信学院。历任某分部通信站分队长、司令部通信科参谋,第273医院政治处干事,分部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新疆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他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稿件500多篇,被聘为《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人民军队》特约记者和《新疆日报》驻部队记者,4次荣立三等功,连续3年被兰州军区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人民军队》“优秀特约记者”,连续4年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新闻报道骨干”。2007年11月14日,他奉命陪同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郭天一同志赴帕米尔边防一线执行采访任务时,突遇车祸,以身殉职,光荣牺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