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12月6-7日,由河北省儒教研究会发起,与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社科院哲学所、河北省儒家文化发展中心、河北献王集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首届河北儒学论坛"在石家庄河北会堂举行。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曹素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武鸿儒、省儒教研究会会长陈秀芳等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儒学社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依然是儒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总的来说,2001—2010年大陆学界的儒教研究呈多向度、多侧面展开之势。文章选择性地对儒教的概念内涵,儒教是否宗教问题与国外的儒教研究三个论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论,并对当前儒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3.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7,(5):65-70
吴澄的学统与师承对其"和会朱陆"学术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和会朱陆"旨在解决朱熹、陆九渊末学之流弊。同时,在民族、国家遭受巨大历史变故之时,吴澄等儒者通过"和会朱陆",阐发儒学之精蕴,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儒学道统尽心竭力,表现了士人所应该具有的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和担当意识。吴澄"和会朱陆"学术特征体现出元代儒学家们综合宋代诸儒的思想,也为后学理解宋明理学发展的理路、内在张力及历史嬗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17,(4):29-33
汉初儒者叔孙通与时变化,制礼作乐,卒为"汉家儒宗"。他制礼作乐的政治实践活动,贯彻了其"礼法结合"的儒学变革思想,实现了汉初儒学与政权的合作,成为儒生走上朝堂的代表。而这种"礼法结合"的儒学变革思想,也对后世王朝的礼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成为一种立法原则,影响了中国后世法典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陈焕章的儒教观,既受康有为思想和留美教育的影响,也是特定时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产物。他以西学方法,系统阐释儒家经济学说与宗教思想,将儒学改造为"孔教";其思想内涵包括孔教的性质、地位、作用、传播方式与改良等问题。他"昌明孔教",并非复古守旧,而是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改良孔教。其儒教研究著作及办学活动,促进了国学人才培养和儒学文化的现代转型,对于中国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栻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8.
韩国学者赵骏河教授所著<东方伦理道德>一书的特点,不仅在于以天与人性为核心价值探讨了韩国儒学伦理道德的诸多问题,而且在于它以韩国儒林及儒道会同韩国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论争为背景,揭示了韩国儒学从原先参与"儒教资本主义"模式转向致力于儒学伦理道德教育等走势.韩国儒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并没有沦为"衰落命运",而是担当起解读和考量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对于2004年"浮出水面"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而言,蒋庆是其主要代表人物,"重建儒教"是其核心思想纲领.截至目前,对此进行学术评论的两篇重要文献,一是方克立2005年写作的<关于当前文化问题的三封信>,一是张祥龙2007年发表的<重建儒教的危险、必要及其中行路线>.前者认为中国现代新儒学运动已经进入到作为第四代的大陆新生代新儒家唱主角的第四阶段,并强调要在肯认其历史定位的前提下,预测其文化影响,展开其学术研讨,强化其科学评判.后者承认蒋庆的"重建儒教"与"政治儒学"是现代中国思潮中第一次跳出西方中心论窠臼的儒家之声,但认为其进入政治主流的"上行路线"和进入民间社会的"下行路线"是困难的或不够的,从而提出了以建立"儒家文化特区"为枢纽的"中行路线".以上述两个经典文本作为学术史描述的主线,目的在于促使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当代大陆新儒家的历史发展、进一步判析"重建儒教"思潮的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也称作儒学,在日本有些学者称其为儒教。本文中不用“儒教”一词,因为我认为,儒学与儒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在诸多问题上与宗教有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儒学与宗教在对待神仙与祖先的看法上不同,儒学祭祖而宗教皆拜神;第二,儒学讲现世社会,而宗教则教化人们去追求来世世界的幸福;第三,儒学不搞神秘色彩,不语鬼神。《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中庸》曰:“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学,发端于中华,首倡于孔孟,继承于程朱,弘扬于日韩。尤其是韩国,中国儒学对其影响之深且广令人乍舌。在韩国,孔子的名字家喻户晓,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咱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水是生命之源,碳是生命支柱,无一例外然而,茫茫宇宙中,生命构成是否有别的样式?在与地球不同的环境中,是否可能存在与地球生命形态不同的外星生命?我们苦苦寻找的"外星人"真的会像"人"吗?  相似文献   

13.
在儒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一条相对比较固定的“道统”脉络,即“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以上人物共同构成历代儒者的信仰对象,统称为圣人。但在这一传道谱系中,根据生前地位及事功的不同,这些圣人又可分为“圣王”和“圣师”两大类。事实上,圣王、圣师在后世儒者心目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圣王具有彼岸性,本质为供人崇拜的“偶像”,是“期待再现”的圣人,寄托着儒者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圣师具有此岸性,本质为供人学习的“榜样”,是“希望变成”或“始终追随”的圣人,承载着儒者的人生追求和个人梦想。厘清儒家信仰体系中的偶像与榜样,有助于今人更加确切地把握儒学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郭守敬治水思想之缘起,系统梳理了郭守敬疏浚邢州河道、修复西夏水系和升级京杭运河等治水功绩;归纳了郭守敬躬行实践、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的治水理念;总结出郭守敬具有跨越民族界限之超越性,重视实学之实用性的“经世致用”入世思想。“儒者”这一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指专攻儒学、儒术的学者和士大夫;广义则指受儒学教育并具有经世致用思想之实干者,郭守敬正属于后者。这不仅对儒者的定义有新的拓展,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拙文《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中,笔者指出,对于孔门弟子,无论修仁、复礼、培德,还是从政,言语之道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核心正在于一个“慎”字。对此,《论语》中有丰富的相关记载,可以说,构建了一个与其说展示、毋宁说告戒儒者“如何慎言”的言语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释的"儒"包含两个义项:其一,"柔"义,致使人们误将儒者等同于懦者;其二,"术士之称",儒者在人类社会早期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职能和地位不断衰落流俗,直到孔子提出"君子儒"才一改儒者败坏的风气,并把"君子儒"的思想贯穿到《周易.需》卦之中,借以引导后生人生观的构建和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8.
郑家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头顶着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亚欧比较哲学学会主席的名誉,一位当代儒学大家,却涉嫌利用访问美国的机会,几乎每次都同时申请一个“妻子”同往,然后“妻子”滞留美国不归,先后有6个“妻子”之多。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尤其是郑家栋的“儒学家”的身份更引起了人们的争辩。首先是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中心秘书长陈明(诚明)、儒学联合论坛版主王达三等人相继发表短评,称此事件与儒学无关,与儒教也没有关系,并表示反对将“一人之行为与一文化事业相勾连而恶意炒作”。不久“,儒学联合论坛版务委员…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儒者们为了复兴儒学、排斥佛老的需要,十分推崇由韩愈所倡立的儒家道统论,并对之作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北宋前期与中期受到推崇,从而形成一股“尊荀”思潮。然而,随着理学的兴起与学术研究的深入,“尊荀”思潮很快结束,苟学受到贬抑与排斥。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孟道德人格修养和提升的方式中,"自得"是一种以个体生命的自觉和体验而"悟道"和"体道"的独特方式,也是"悟道"和"体道"的最高收获和最佳境界。这种方式不是以言说的形式表达,而是以"心得"的方式所表达的亲身体验。其旨归在于它的获致可使得个体生命摆脱世俗的羁绊而达到自由乐适、宏阔畅达、充实无累之超越性的心灵境界;其内在意蕴在于它充分高扬了个体生命之主体精神的自觉;其根本指向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性与天道";"自得"于"道"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的贯通方式;"自得"所达至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