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言小说的创作基础是历史观。历史观不仅决定了莫言的英雄崇拜情结,而且使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传奇化、人物塑造英雄化。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强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英雄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三体》塑造了一群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冷酷的英雄。不同的时代,英雄主义在文学中必然呈现独异的色彩。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英雄主义大致经历了文化启蒙的个性英雄主义、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高度理想化的"扁平"英雄主义、充满反思性和悲怆感的英雄主义以及"反英雄化"、"祛英雄化"的演进过程。只有将《三体》置于近百年中国文学英雄叙事的衍变中,才能对其英雄主义的特质以及艺术价值做出更切实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这一主题经历了解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在重构“英雄”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同时,“重构”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对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拔。  相似文献   

4.
在总结军旅文学的特点时,几乎所有的批评者都让视线沿着“英雄主义”的流变路线前进。实际上,如果仔细追究历史上与军旅有关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没有经历苦境的“英雄”是不存在的,而没有生产“英雄”的苦境却很多。本文选择“苦难”为线索,换个角度解读新时期的军旅人生小说。  相似文献   

5.
电视连续剧《亮剑》,具有英雄主义励志传奇的特点。该剧与中国传统作品相比,表现出的时代性;与现代流行的影视作品相比,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在当前这个缺乏英雄的时代,面对“新写实”文学对英雄和崇高的消解,《亮剑》迎来了英雄的回归。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的激励。励志类电视剧可以对观众传递积极思想和激励精神。中国励志剧未来的发展有机会也有挑战。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和新时期军事文学的谱系中 ,对莫言的军事小说进行了审美观照、深度剖析和文化解码。认为莫言的军事小说在消解崇高的“非英雄化”的美学表述中出现了严重的认识论上的滑坡。因为军事文学最大的审美魅力永远在于它动人魂魄的庄严感、神圣感、使命感和崇高感 ,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是它永恒的主旋律 ,牺牲和奉献精神是它永远的坚定支点 ,任何突破与超越都必须以上述基本特征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英雄叙事一般采用英雄诞生、英雄建功、英雄崇拜的叙事模式。然而,斯皮尔伯格的战争题材影片往往在遵循这一模式的表象下,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完全淹没在个体的生活体验中,借助于个体的生活经验性表达来颠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范式。通过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书写,将个体生命伦理关照建立在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叙事之上,斯皮尔伯格实现了英雄主义叙事的个人化立场建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英雄悲剧小说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英雄悲剧小说的美学追求刘新生新时期的英雄悲剧小说是悲剧小说领域里的一朵奇葩。它对生活的表现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在文学领域的积极探索追求,它透视出一个民族真实、坚强的心灵,体现出生命意识冷静与镇定的理性自审。从美学角度鸟瞰新时期英雄悲剧小...  相似文献   

9.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伟大作家之一,同时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由于海明威本人身经两次世界大战,且一生充满了冒险和传奇色彩,他特别推崇那些使人视死如归的品德:勇气、尊严和忍受能力,所以他作品中的主角大都是表现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英勇地面对死亡和失败的英雄们。海明威的写作风格追求简短的文句、凝炼的词语、大众口语化的成语。这种简洁的文学风格使海明威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10.
朱苏进的<醉太平>虽然抒写的是军营生活,但没有表现出军队特色,也没有对毫无英雄潜质的人物做出批判.在和平时期,军旅文学仍应极力弘扬理想和英雄主义,塑造真实感人的英雄,力戒世纪化,突出军旅特色.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 ,丘逢甲是一位壮烈的民族英雄。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英雄主义特质一直未被人们认识和承认。本文从丘逢甲的英雄观、英雄壮举、影响其英雄评价的原因等 ,对其英雄主义精神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文革”前十七年的一些长篇小说代表作,歌颂了建国前后各条战线上的人民英雄,洋溢着一种催人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历史上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精神的可贵因素,然而又产生了质的飞跃。新时代所讴歌的英雄是无产阶级的英雄,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境界。这种新作品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与作家的经历及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引密切相关。“文革”中这些作品虽遭围剿,但在新时期又重放光彩;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今天的长篇作品中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西部小说,科马克·麦卡锡的《老无所依》未向读者展示英雄主义主题,小说中的主人公不是英雄,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也未出现,因而形成了对传统西部小说的巨大颠覆。英雄在该西部小说中的缺失揭示了越战后的美国传统价值体系崩坍及金钱至上的恶劣社会风气的盛行。通过英雄缺失的写作,麦卡锡表达了希望民众回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英雄始终受到人们的敬拜,独享佳誉。他们睿智机警、骁勇善战、化险为夷,拯救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让人叹服的英雄,他们或是征服者,或是救世主。对英雄形象的描述大概经历了古希腊文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骑士文学时期和个人英雄主义精神四个时期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解读四个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分析时代特征下的英雄形象,并浅析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经历了先锋文学,新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冲击波,民间化等历程,在这一历程中,英雄主义被有力地消解了,但正是这种消解,才有文学精神和激和呐咕,重塑英雄主义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面对时代变迁,我们要明晰在英雄教育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在承继的基础上更新英雄教育理念,搭建起英雄教育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英雄主义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7.
关于英雄主义,各种光怪陆离的论调充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英雄,这个熟悉的名称,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一现状呼吁我们从思想层面和行动层面对英雄主义进行重建,去寻找英雄的踪迹、体会英雄的崇高、践行英雄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新英雄主义是萧军对英雄主义解构后的重构,以毛泽东思想和鲁迅精神为核心。虽然与英雄主义有着血缘的联系,但在表现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追求正义是新英雄主义的鲜明旗帜;不断斗争的“殉道者”精神是对鲁迅韧性战斗精神的忠实继承;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对英雄的阐释更是超出了英雄的本意,直接把这种“新英雄”推及到新中国建设的各行各业。新英雄主义形成于个体和群体、新思想和旧思想等多重矛盾冲突之中,是萧军自身为抵御外来侵袭,进行自我约束而自觉进发的道德律令。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少年阅读浅显化的问题日益凸显,青少年普遍缺乏对仁爱、勇敢等普世精神的感悟,很难对伟大精神品质产生敬畏之心。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以《伟大的悲剧》中探险队员在南极大陆不断克服悲惨遭遇,逆境求生,顽强毅力和尊重事实等的英雄壮举,调动学生对“英雄主义”的思考和对中华民族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探索,达成文学启迪、语文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叶小凤是一个具有英雄气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讲究运用寄托和移情来实现文学的教化功能,反对一般的黑幕小说。其《古戍寒笳记》和《前辈先生》代表了通俗小说的两条正路。即侠骨柔情的英雄主义和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后来为优秀通俗小说继承。因此,叶小凤的创作还应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