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为文严谨,就连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姓名也绝不随便乱用,它们往往有着一定的含义。尽管有的人物有姓无名,有的有名无姓,有的连姓名也没  相似文献   

2.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姓名在鲁迅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3.
王开元 《文教资料》2012,(32):60-62
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中人名命定及寓意的解读,是《红楼梦》人物姓名研究的重点。评点派最早对《红楼梦》中人名的命定进行探究;索隐派大多依据《红楼梦》中的人名,推测小说中的人物是影射历史人物的;改革开放之后,对小说中人名的研究开发出新的领域。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红楼梦》中人物的字号、改名等问题。目前来看,对《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文化的研究已较深入,但也具有尚可开拓的境地。  相似文献   

4.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6.
雷同,是唐代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同样一篇小说,往往出现在不同作者的专集中。有的虽然人物姓名不同,但故事和情节却一致;有的人物姓名、故事内容相同,但文采和主题又有差异和悬殊。然而不论哪种情况,都和当今的抄袭、剽窃不同。而且从中还可以探索唐代小说的发展、影响、以及艺术风貌等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万事万物存在信息,汉字是严整的信息系统,汉字文化是独特的信息文化。汉字的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陆,使汉语姓名隐寓着特殊的信息。汉语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常常外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者社会生活经历以及其它种种关系,与其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志趣密切相关,饱含着作者创作的心血,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内在隐秘的钥匙,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把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取名作一下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取名也是鲁迅先生别具匠心创作的。他们有的有名有姓,有的借用丈夫的名字或姓来表明自己的身份,有的利用人物的外部特征代号,有的用人物个性特征取名。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花了大量笔墨对姓名进行描写,姓名的主题贯穿了始终。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命名方式来体现其人物姓名的特殊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不仅在取材、构思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彰显魅力,人物取名方面也显示出作家的独到之处。寻常姓名的迁移,民间习俗的再现,借代修辞手法的运用,真实姓名的折射,生活原型的化用等等,使小说人物根植于社会生活,又凸现出个性的灵光。  相似文献   

11.
name是英文姓名的总称。姓叫做Family name(或Surname),名叫做Christian name(或Given name),如Kate Green(凯特·格林),Kate(凯特)是名,Green(格林)是姓。美国黑人有以原来的主人的名为姓的,也有将原来的主人的姓为名的。如Lincoln是黑人非常崇拜的人物,所以黑人中姓林肯或叫林肯的人为数不少。此外,丹尼斯Denis,史密斯Smith,富兰克林Franklin也是名,姓也通用。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称谓中,有些传统的姓名被引申出其它意义。这些引申义有的出自俚语和小说,有的表示某一事物,有的不定指具体人物。现特将常见的英语姓名的引申义及其它内容列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11):42-44
有读朋友问我:你写小说是先有故事呢,还是先有人物?我一时间难以回答。对我来说这是说不准的事,有的篇目是先有人物,有的篇目是先有故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狄更斯笔下性格静止、单纯的人物居多数的原因,是与其作品人物的基调化倾向相关连。他长于以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艺术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这种基调化倾向既是狄更斯小说人物的特点,又是狄更斯小说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狄更斯笔下性格静止、单纯的人物居多数的原因,是与其作品人物的基调化倾向相关连。他长于以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艺术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这种基调化倾向既是狄更斯小说人物的特点,又是狄更斯小说本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菲尔丁的小说创作有着明确的道德目的。但由于他是一位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伦理学家,所以他的作品中尚无明确的道德体系,菲尔丁本人的道德观也存在着不少的矛盾和混乱。然而,从分析其笔下的道德人物入手仍然可以总结归纳出菲尔丁小说道德主题的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8.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9.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一、文本内部功能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