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孙景尧教授(左图)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与人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是国内第一本  相似文献   

2.
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内首批硕士点和较早获批为博士点的专业学科,“比较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均为上海市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列课程”则为国家精品课程。本学科建设已有半个多世纪,前有朱雯、朱乃长等具全国影响的著名外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的开拓,现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景尧教授,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总是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乐黛云教授率先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立起中国大陆第一个比较文学方向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她就像一面大旗,一位领袖,指导着和吸引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她鼓励,参加,介入,推动。在她的带领下,中国比较文学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的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引入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中国本土的学术;三、比较文学的方法给许多的传统学科带来了革命性的意义,促进了传统学科的现代转化工作。目前,中国比较文学已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第三个阶段的集中体现者。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就远远没有现在的辉煌成绩。在推动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发展的同时,乐教授个人也在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诗学、跨文化研究、跨学科研究、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今年是乐黛云先生80华诞,《邯郸学院学报》全体同仁怀着崇敬的心情,特设"学术名家.庆祝乐黛云教授80华诞"专栏,常务副主编康香阁编审专程拜访了乐黛云先生,并围绕什么是北大精神、对北大的忠诚、走上比较文学之路、世界比较文学的三个阶段和人生感悟等广泛话题采访了乐教授。同时,本刊还刊登了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前校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曾繁仁教授撰写的《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一文,与访谈录一并发表,两文交相辉映,共同庆祝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乐黛云先生80华诞,恭祝她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派基于本国情况和时代需求,建立了一个与法、美学派不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具体而言,一是在学理资源上,法、美学派启用科学主义来建立自身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满足了他们宣扬本国文化的心愿,也迎合了西方的学术风向,而中国学派则以解构主义为学理资源,建构了以求异为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弥补了法、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存在的缺憾;二是在学术使命上,法、美学派秉持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他们所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服务于这一点,而中国学派则出于“求新声于异邦”的目的,建构了寻求差异、沟通差异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三是在政治诉求上,法、美学派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他们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为西方的文化霸权保驾护航,而中国学派则承担起了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时代使命,提出了能够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文明和平共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5.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孙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投、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企点学科。孙景尧  相似文献   

6.
比较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近三十年,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者积极关注、参与了比较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研究。正是在文学性、跨越性、自成体系性等方面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有了必然的联姻。而且在这样的学理认识基础上,四川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作出过深入地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和《灵与灵的对话》,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必定会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或许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叉对普渡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就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斯蒂文·托托西·德·让普泰内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生活与学术经历,讨论了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具备的条件,评价了比较文学及其标志性理论框架"比较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探索了中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建立问题,思考了"美国梦"和"中国梦"的理念,就如何提高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2年8月25~27日,由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主办、河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六十多位学者围绕论题展开了全面讨论。一、比较文学教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诸二级学科1997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被归属为中国语言文学类二级学科,取代原"外国文学",这一课  相似文献   

9.
一、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篇 名 比较文学研究将向纵深发展一一中国比较文学 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1989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一瞥 世界文学交流中的跨国。红娘’一一“媒介学。 简介 ‘ 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一一谈比较文学在外国文 学教学中的运甩 比较文学在沏南 关于中国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检阅一一谈《现代中西比 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界定“中国学派”危机与前途 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一一与孟长勇 同志商榷 论比较文学体系中的三栩位 借鉴、深寻,建构一一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理论綦点的思考 中国比较文…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当代社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整合型模式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化教学模式;整合比较文学的学科理念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定位;整合比较文学的学术资源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并积极构建教师、学生与社会文化生活各领的体交流网络.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这期间,台港的比较文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下我们拟先从总体上概述两地情况。然后择其代表性论著分述之。一、台湾研究概况台湾的比较文学研究正式起始于1967年,以台湾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硕士班课程为标志。1968年,台大文学院长朱立民及外文系主任颜元叔共同设想中文系与外文系通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性、多方位的学科,它的历史是不断发生并克服危机达到新阶段的过程,它的现状在新的文化形式下充满复杂矛盾,本文阐述了《比较文学教程》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开辟的众多途径及新的学术存在空间,论述其文本特点,讨论全球化语境给中国比较文学带来的难得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比较文学定义包含各种跨界的文学关系的维度,也包含世界文学的维度。在具体的比较文学实践中,世界文学着眼于世界范围内文学的自主生成和内在统一性,对文学共同规律的探讨建立在像文类、思潮流派、母题等文学内部因素的整合与统一上。世界文学的维度凸显了文学自身的纯粹性和尊严,并担负着弘扬世界主义的使命。中国本土的世界文学资源异常丰富,如世界文学观念意识,世界文学史写作,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学科史等方面,都成就卓著,对其认真加以提炼,将有可能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比较文学跨文化对话中的互证与互识问题、作为文化批评话语的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回归问题、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创新与文学翻译及传播问题、当前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学科建设问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并对在湖南科技学院召开的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作了综述性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期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3—16日在赤峰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及我院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赤峰学院副院长德力格尔教授、郭丽虹教授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以中国考据学、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其他学术研究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到影响研究的实践,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导到立足于东方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从比较文学研究到比较文化研究,在近6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季羡林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泰斗。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研究》是第一部完整论述中国比较文学一百年发展历程的学术史专著,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和学术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必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顺庆教授的《比较文学与文论话语》一书是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合法性、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和中国当下为何没有学术大师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涵盖比较文学变异学、文学理论和大学教育等领域,极具社会现实意义。该书能够迅速带领读者进入当代学术前沿,是一窥作者学术思想堂奥、领略大师风采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0.
针对皮亚杰认知心理学学说被借鉴到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所造成的局限和负面影响,引入西方认知心理学的另一分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加以剖析,强调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世界性因素”,提请研究者特别关注研究界的两个学术弱视区以促进中国比较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