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二十五课《师说》中有这么几句话: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是羞,官盛则近谀。”我们认为把“位卑则是羞,官盛则近谀”放在引号内是错误的。因为年相若、道相似两句是引述不愿从师人的借口,而位卑、官盛两句则是作者对上述错误认识的概括,不是直接引用,所以后半个引号应移至“道相似也”后面。“也”后的逗号也应相应地改为句号。  相似文献   

2.
新订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第104页倒数第1行、第105页第1行,有下面这样一句话: ……(如胡乔木的《痛惜之余的愿望》、马南邨的“杂文四则”) 第114页第13行,有下面这样一句话: ……(它与《杂文四则》中“不求甚解”的意思有何区别?) 以上两句话,同样都引用到《杂文四则》,为何前者用引号,后者用书名号? 前一句中的引号,无非是为了表明“杂文四则”,本不是《燕山夜话》中原有的篇  相似文献   

3.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初中教材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49页)对商鞅之死的描述是:“……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第78页)亦持同样说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第三册课本第54页“语法·句子的主干”中指出:划分句子主干“碰到中心语前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以免主干和原句的意思相反”。当然,这一说法在通常情况下是正确的,如:  相似文献   

6.
关于线段公理的表述 ,在各册数学教材中 ,说法不够一致 ,给教和学带来了许多困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一册 (人教版 2 0 0 1年 5月第 1版 )第 2 1页的表述中说 :“所有联接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在几何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也作了说明 :“注意 ,这里的‘联接’不是‘连结’ ,‘连结’是专在连成线段 (不是其它线 )的时候用的。”可见 ,联接两点的线 ,可直可曲。“联接”不同于“连结”。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几何》第二册(人教版 2 0 0 1年 6月第 1版 )第 9页引用公理时说 :“联结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其中引用了一首歌谣:“沦浪(láng)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教材注为:“出自屈原《渔父》,原文‘我’作‘吾’。濯,洗。缨,古代帽子上系的带子。”课本对“沦浪”一词没有作注,前人注释有以“沦浪”为水名,地名。我认为“沦浪”是水色.屈原《渔父》结尾写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山带阁注楚辞》(清·蒋冀撰)注为:“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他还认为是屈原涉江入溆浦之后,返  相似文献   

8.
言过其实     
课本第216页:《本草纲目》“被译成各国文字”。“各国文字”言过其实。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89页:“现已陆续译成多种文字。”“多种”比“各国”严谨。言过其实$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花市》一课后面介绍的一则“小知识”《重叠》中说:“形容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以后表示强调或程度的加深,含有‘很’或‘非常’的意思。”(见课本232页)我以为此说不够全面确切。  相似文献   

10.
先轸曰:“……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以上文字摘引自中学课文《殽之战》。我们知道,引号和引文点号连用时,点号放在引号之内,还是放在引号之外,要看引文是完整地照录别人的话,还是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前者,引文末了的点号放在引号内,后者放在引号外。例如:①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六册《“你们想错了”》这篇课题目加了引号。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16页的教学建议中也提出布置“课的题目为什么加上引号”的预习题。联系课内容可以知道,题目加上引号,是因为这是中方志敏同志说过的原话。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前后解说不一的现象,笔者曾写了《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9期。)现在再就“解说不一”举隅于次: 一、关于“说”这种文体的内涵。“说”这种文体,1991年版初高中课本就选有7篇课文,对于它,课本前后有过4次解释。 初三册280页注⑩:“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初五册158页①:“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高二册273页“预习提示”:“‘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基础训练5”中有个要求改正的病句:“出席联欢会的人数超过一千二百人。”这个句子的毛病在哪里?翻看该册课本的《教学参考书》:“‘人数’不能论‘人’。应改为‘出席联欢会的有一千二百多人’或‘出席联欢会的人有一千二百多个。”不否认,这两种表述都是通顺的,也简洁些。但是,原句是否真有毛病,凡这类  相似文献   

14.
课本第 117页 :“元朝的……建康、杭州、成都的丝织业很发达。”此处的“建康”应为“应天即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1页《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朱元璋势力的发展》图右侧 :“应天 :今江苏南京。”课本第 15 2页 :“13 68年初 ,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课本这两处都对 ,并没有出现“建康”字样。人教社 1990年版《中国历史》第二册第 3 6页 :“13 5 6年 ,朱元璋攻占集庆(注 :集庆 :今江苏南京 ) ,改名为应天府。”《辞海》1979年缩印本第 499页 :建康 :①晋建兴元年 (公元 3 13年 )因避愍帝司马邺讳 ,改建邺为建康。即今南京市。……隋灭陈 ,…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12页在“夏商历法”一目,曾多年沿用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的说法,这是极不准确的。尽管1999年的课本改为“甲骨文中有日食、月食记录”,但这一表述似仍欲说明商朝的甲骨文最早记录了日食、月食,终难脱旧说窠臼。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故《夏书》曰:‘表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说《夏书》记录了当时发生在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不懂得自然规律的人们鸣鼓夺走的景象。这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属夏朝天文学成就。(参见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第145~146页)“最早”之属$陕西省商州…  相似文献   

16.
小数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69页上已经对小数意义作了这样的表述:“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儿,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六年制第九册27页和28页上对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又作了如下的表  相似文献   

17.
南宁市读者刘显源先生 ,指出 2 0 0 1年新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有一处重大差错。刘先生在信中说 :该册《语文》课本有一篇课文是史思雷写的《欧阳修追字》。文中写道 :“韩琦是欧阳修的朋友。他在相州任职时 ,曾建造了一座别墅 ,取名‘画锦堂’。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应朋友之邀为‘画锦堂’写下了《画锦堂记》。”刘先生说 :“我初读而疑惑 ,继读而惊骇。”刘先生指出 ,据史料记载 ,宋朝宰相韩琦建的是“昼锦堂”而绝不是“画锦堂”。欧阳修应朋友之邀写的也是《昼锦堂记》而绝不是《画锦堂记》。并指出 ,所谓…  相似文献   

18.
义教初中语文第五册《岳阳楼记》的练习(理解、积累)第三题中第1题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第343页中的答案是:“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笔者认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是以此来展现他的政治才干,对其“谪守巴陵郡”而愤愤不平,从而说明他仍是“以物喜,以己悲”的一般“迁客”。依据有两点。一、从《岳阳楼记》中所写的人物来看。可以肯定滕子京是一般的“迁客”。文章开篇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刚接触苏教版小语教材,对教材中有关标点符号使用的情况想提两个问题: 1.人物想的内容加不加引号。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小骆驼默默地想:我……”“想”字后未加引号,而《水上飞机》中“小海鸥想:‘客轮……’”“想”字  相似文献   

20.
编者同志: 你们好! 我在学习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时遇到了一个问题:教材第46页有这么一句话:“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这句话中的“左”为什么加引号,而“右”没有加引号呢?请来信告诉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