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昕 《文化学刊》2009,(5):55-59
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今构建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都市民俗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文化空间本身并非是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域,而是由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空间内展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场域。在这一类型节日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应注意分析该节日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形态,打造核心象征物,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革新,从而使之有助于改善传统节日和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2,(6):180-180
房泽庆在《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我们发现,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系统地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文化差异显著,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就是传统节日文化。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起源不同,节日庆祝方式不同,节日饮食内涵不同,节日符号不同,节日宴席不同,表现的性格不同等。同时,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也日趋全球化,中西方传统节日相互包容,又有此消彼长的情况。所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既要汲取西方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又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自豪感,保持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力,才能使中国文化融入国际社会、走向世界,进而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2,(6):127-127
陈洁在《人民日报》2011年5月19日撰文指出,过去,我们常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争论,提倡兼容并包者有之,视西方节日为洪水猛兽者有之。其实,过中国节还是洋节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哪一种节日,都有其文化意蕴,并通过节日这种民俗方式将其传递,而现在,这种节日的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抛弃和碾碎。如今,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国传统节日虽有所恢复,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年轻人热衷于洋节,却很少关心其文化背景——节日日趋浮浅化、商业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过什么节,而是怎么过节。端午节不光吃粽子,也说说伍子胥的家世,吟两行屈原的《天问》和《国殇》,这才是真正的过节,这才是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苗族姊妹节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节日中的姊妹饭、游方、跳踩鼓舞等文化事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在理解姊妹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姊妹节的现代意义,使这一优秀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 000多年绵延发展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该文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利用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反映社会动态、舆论民情的特点,以民国时期报纸文献的史实资料为依据。结合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就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功能、传播方式等样态,开展节日文化生态的梳理。以此为基础,与当前节日状貌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当下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围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提出适合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节日理应受到国人的重视与保护。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局势而言,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和国内保护与弘扬力度不够等原因,一部分传统节日被国人遗忘甚至被国外抄袭进行利用,使得传统节日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本文以中原大地孕育的寒食节为例,通过分析其来历、发展等方面揭露面临的困境,探究解决措施,旨在唤醒民众与政府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开拓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规律,坚守传统核心,让民俗节日回归民间。  相似文献   

12.
端午原本是时间,作为节日活动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代表端午节的粽子、艾草、雄黄、龙舟等符号在流传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成为一种符号象征。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传承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选择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6):148-148
赵书在《前线》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我国的节日多,大体上可分为天文和人文两大类,设计农事、社交、纪念、庆贺、游乐等内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时间架构节奏鲜明,文化内涵主题突出,民俗事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情感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充分享受和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为此,我们一要深刻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民俗文化事项,发挥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二要对龙抬头、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进行大力宣传;三要把近年新创造的节日进行梳理,佳节到传统节日的时间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14.
邹博清 《文化学刊》2014,(6):123-131
通过采用实证的方法,以端午节和圣诞节为例,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一定的替代性,部分促进西方节日在我国流行的因素也是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目前,城镇化会导致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存在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但其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具体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节日,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是人类发展在漫长岁月中精神与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传,是反映区域或民族伦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情趣、娱乐爱好的缩影,是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和有代表性的节日,应当对其海外传播的情况给予重视。与春节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伴随着西方资本在全世界范围扩张,在中国的影响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得益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因此,研究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可以基于春节海外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2,(6):164-164
丁露芬在《学理论》2011年第19期撰文指出,传统中国的节日文化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休闲理念,没有延续正确的休闲方式,没有创造公共的休闲环境,没有形成系统的休闲产业,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文化。要构建大众休闲文化,必须发扬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重新挖掘它们的内涵,要结合社会转型建立具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休闲文化生成机制,不断产生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方式。在国家的层面上建立一种休闲文化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政策体系与保护机制,是关键中的关键。挖掘传统休闲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精神。重视现代休闲文化建设,必须发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并结合时代特征建立具有生命力和原创性的休闲文化生成机制,建成现代的、有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  相似文献   

18.
"洋节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自身特点以及经济影响力、商业、教育、宣传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洋节热"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舆论上大力宣传,形式上大胆创新,内容上不断丰富,法律上有力保障,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9.
公共节日作为人类仪式行为的一种,其活动方式带有极强的表演性质。戏剧的视角可以作为技术的、政治的、结构的、文化的视角之外的一种补充,成为第五种视角,戏剧的视角甚至可以用作分析的端点。节日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来都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中不断演进、完善。  相似文献   

20.
在基层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文艺晚会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开展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时,文艺晚会更是必不可少,且深受广泛欢迎。组织策划文艺晚会,是基层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此项活动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因而在实际操作中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制定一套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