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放送公社(KBS)是韩国公共广播的代表性机构,也是韩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的见证.本文介绍了KBS以"国民的放送"为核心理念,向韩国国民敞开大门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不断强化媒体的公信力的做法以及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和内容产品的海外推广,向国际社会特别是亚洲地区推介韩国文化,在"韩流"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认为,KBS已基本形成以受众为中心、以韩国文化为依托、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空间的经营模式,突出表现为"三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和由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韩国在国际传播方面有很突出的表现.韩国媒体非常发达,共有新闻机构230多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引领报业,KBS、SBS、MBC引领电视业.韩国媒体与政府互动频繁,利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全力推介韩国,树立良好形象.韩国国际传播主要着力于四个方面: 一、政府为舵手 1.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国际化传播 韩国政府在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1999-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伴随着韩国影视剧在亚洲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广受追捧,综合韩国服装、饮食、音乐、明星,甚至语言、历史等文化元素,形成了“韩流”。“韩流”的风靡,给韩国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反映了韩国在国家文化输出和形象塑造上的巨大成功。在韩国政府的积极扶持下,韩国的国家媒体在韩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上,可谓功不可没,本文以KBS World Radio中国语广播为例,略加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4.
孙鑫 《传媒》2019,(1):37-39
韩国KBS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集团于2015年联合创作的系列纪录片《超级中国》在中国和韩国曾风靡一时,编导从韩国视角向世界介绍了韩国人眼中的中国。2016年KBS创作团队又与中国云集将来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超级中国》的姊妹篇《超级亚洲》,创作者放眼亚洲,用镜头向全世界展示了亚洲多国的崛起,塑造出新时代背景下一个崭新的亚洲形象。  相似文献   

5.
全球视野     
《视听界》2008,(6)
动态金融危机导致广告锐减韩国三电视台减播连续剧韩国联合通讯社11月11日报道,韩国KBS、MBC和SBS三大电视台今年10月份的广告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4.6%。MBC和SBS今年第四季度的广告收入预计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500亿韩元和450亿韩元,KBS今年的亏损额可能达到900亿韩  相似文献   

6.
李宇 《传媒观察》2011,(1):61-63
从经营管理和传播规律来说,受众对于媒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媒体的管理风格、发展模式和节目特点。同处东亚的韩国和日本,两国最具实力的公营媒体——日本NHK和韩国KBS,虽然在社会制度和传媒体制等方面与中国存在差异,但其受众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经营理念、服务举措和机构设置对我国电视媒体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拓 《新闻传播》2022,(5):39-40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态,近年来在文化推广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海外传播中有像李子柒这样的自媒体,是我们媒体工作者的骄傲."李子柒"自媒体的海外传播的成功,值得当代媒体人学习借鉴.鉴于此,笔者结合对外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李子柒"自媒体文化内核及其海外传播的发展路径,旨在探究自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对外...  相似文献   

8.
叶造 《东南传播》2014,(12):20-22
遍布世界各地的华语电视台在各国和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和影响,在沟通中外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海峡卫视携手海外境外华语电视台构建福建省对外对台电视节目协作网为例,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学"5W"理论,分析协作网在传播渠道(即电视的视听传播)相对固定的情况下,是如何通过吸纳海外境外华语电视台作为传播者、提供有凝聚力又与时俱进的传播内容来达到扩大受众面、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并探索一种由外宣媒体携手海外境外媒体进行常态化、机构化的合作,共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和提升中国形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如美国学者约翰·帕弗里克就曾指出,网络为新闻记者提供了"采集新闻的新工具"(New toolsfor news gathering).[1]而事实亦是如此,互联网早已成为新闻记者获得信息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商品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被部分阶层所接受并成为一股流行的现象。①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国在东亚地区掀起的这股热力十足的“韩流”,不仅为韩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极大地提升了韩国的知名度和国家形象。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虽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有巨大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视听符号作为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众生活的形象记录与真实展现,给予外国受众一种远程的"体验感",并对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产生正面积极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两类外国受众的调查,发现"体验式传播"能有效获取外国受众注意力与好感度。由此本文提出通过整合体验式信息的内容编码与传播渠道,增强西安城市对外传播影响力,以期让西安在"走出去"(信息传递出去)的同时,更好地"走进去"(走进受众心里,切实产生正面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中国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是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影视的手段宣传中国形象,不仅是让世界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更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的影视海外传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我们的影视产业的海外发展有着不良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影视的传播影响到了海外受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论述了中国一些在海外传播的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和这些问题对中国形象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韩国的"埃皮卢斯"(www.epyrus.com),虽然号称占有韩国国内电子图书市场85%以上的份额,但韩国的"图书托皮阿"(www.booktopia.com),应当是目前韩国最大的电子出版业者,对外宣称占有国内外电子出版市场的最大份额,占有率为80%.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23):42-47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海外华文网站迅速发展,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本文比较了我国境内中文网站、我国对外传播外文网站、传统海外华文媒体,分析海外华文网站在我国对外传播中的比较优势:与我国境中文网站相比,海外华文网站的覆盖范围更贴近我国对外传播的目标对象,其传播身份中立,更易为传播对象所接受,同时,它有机会覆盖国内中文网站不易到达的人群;海外华文网站与我国对外传播外文网站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落地"问题上,即媒体信息能否真正为目标覆盖范围的受众人群接触到;海外华文网站与传统海外华文媒体的比较优势突出体现在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隋欣 《中国广播》2013,(11):12-17
本文从韩国广播的历史轨迹、现实图景、在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三个方面展示韩国广播的发展情况,介绍了韩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广播公司韩国广播公司(KBS)、文化广播公司(MBC)和首尔广播公司(SBS):认为进入智能时代的韩国广播体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包括全面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发展DMB数字多媒体广播,以及积极探索手机广播APP应用应用。  相似文献   

16.
对外电视传播的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宣传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分阶段阐述了我国对外电视传播发展演变过程,以说明现阶段我国对外电视传播事业正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电视传媒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路径,并以2015-2016年国侨办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青少年夏令营"中国寻根之旅"福建集结营为契点,实证探究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系列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具体实践成效,探析电视传媒融入传统文化传播的理念、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15年1月15日至24日,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七集系列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映,在该系列纪录片中KBS营造了一个相当正面的现代中国形象,展现了境外媒体审视中国的新视野和新角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汉语热预示着中文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放眼世界,分布在各地的海外华语媒体已逐渐走出华人社区,承担起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将海外华语媒体纳入我国对外传播战略,也意味着华语传媒体系在全球的构建。本文主要分析海外华语媒体给我国对外传播所带来的价值,并从双赢的立场出发,探讨海内外华语媒体之间可行的合作方式及其对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进一步发展完善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世界对外电视传播资源配置 ,宏观表现为 :为配合本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工作的媒体对外传播的需要 ,不断调整对外广播电视机构和管理体系 ;扩大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 ,或者与其他电视媒体合纵联横 ,增强实力 ;跨地域信息的供应和地区性制作的优化组合。通过频道或项目交换 ,借助对象国的传播资源 ,达到“借船出海”、节省资金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