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文本解读个性化”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2.
孙建锋 《辽宁教育》2010,(10):39-40
日日馒头稀饭的家常课,未免单调寡味、营养不全;天天鲍鱼熊掌的公开课,难免营养过剩、消化不良。 家常课、公开课,何不各往中间走一步——形成一种风味独特的“小吃课”。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是华丽的时装,家常课如朴素的布衣;公开课是经过雕琢的美玉,家常课是原生态的玉石;公开课如频频出镜的美女,家常课如默默无名的农妇;公开课是改善待遇的小灶,家常课是养壮身体的粗粮。  相似文献   

4.
时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公开课颇多微词,认为公开课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假不可信。公开课似乎成了“假课”的代名词。然而.举目四眺,公开课“涛声依旧”.它依然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依然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必不可少又精心制作的一道“大餐”。其实,公开课本身并没有过错。上公开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好家常课,错在人们在实践中为了功利将其“异化”。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解读的目标是什么?一些教师将其“一分为二”,即公开课上的个性化解读是为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张扬学生的个性潜能;家常课上的个性化解读则是为了考试。公开课与平时的家常课风格迥异,公开课是为了展示,家常课是为了应试——“文本解读个性化”教学成了逢场作戏的“即兴表演”。由于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许多教师非常茫然,不知语文课该怎么上了。有人听课就体现“个性化解读”,没人听课则恢复“标准化解读”。阅读教学依然承袭传统,因为这一套对考试非常“管用”,这也许正印证了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吧!例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高三英语教师,笔者发现在众多的公开课中,很少看到试卷讲评课。家常课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家常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笔者一节试卷评讲课的设计过程得出结论:将公开课的精心与家常课的平实相结合,让家常课虽然家常却并不寻常。  相似文献   

7.
“家常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说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与重视“家常课”的教学分不开的。 但在课改进程中,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公开课演戏型、家常课应试型的“二面人”现象。老师们常说,我还是蛮喜欢听别人的课,听一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有引领课堂教学优化发展的作用,能够展示教师个人的才气和魅力;家常课重在积累和养成,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有平日"家常"的滋养,才会有"公开"时的底气和才气。教师既要重视家常课的积累,又要珍视公开课的机会,以公开课的心态来上家常课,与教师集体抓好备课和反思两个环节,就会把家常课也上得活色生香,焕发事业风采。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与家常课是目前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存在,就有合理性。公开课是目前开展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它能反映教师集体的智慧,从面上提高磨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家常课作为教师日常教学活动,则是落实教师点的积累。因此,作为客观存在,公开课与家常课之间存在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管叶青 《现代语文》2006,(11):79-79,65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是个“软肋”。公开课上,教师常常竭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这个环节,原因是很难出“彩”。即便在家常课中,词语教学也几乎“千课一律”——认读、理解、巩固,老三样。教学目的仅仅为了“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1.
曾几何时,公开课受到了众人的抨击和指责,认为公开课是在作秀、作假,缺失真诚;是教师的自我展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大家、名家的课,好看而不好学,离家常课甚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呼声:让公开课回归家常课。  相似文献   

12.
细致的预设、巧妙的引导、精彩的生成、欢乐的课堂……,在名师名家、一线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公开课上有我们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而作为承载师生双方教学互动的核心阵地——“家常课”,我们是否在落实和表达课改的前卫理念?是否在张扬和历练教师自身的个性才华?是否又在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曾有幸参与了青年名师叶柱老师的一节家常课(家常课,即学校在学期初组织的一项“随堂听课”活动,指提前一天通知教师、紧跟教学进度的一节“开门课”),让我切实感受到叶老师“在寻常中追求超常”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大单元教学有意破除“课”的圈束,但现实教学难以逃离“课”时安排。于是,践行者尽管对“大单元设计”尚有未厘清的困惑,但马上面临一个更为急切而又棘手的难题:“一节课如何上出大单元的味道来?”家常课好说,“大单元设计”已完备,设置的“大任务”这节课没完成下一节课继续上即可。公开课则难操作,毕竟面向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未必理解的同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公开课”的微词听了不少,主要集中为“作秀”二字。在“作秀”的公开课上,老师往往没有真心实意地将学生放在眼里,也没有将对学生的关注真正落实在教学行为中,而是挂在嘴上,停留在形式上,教师真正最关注的似乎不是学生。但若是因此就将“公开课”全盘否定,那也似乎走极端了。然而,我们至少可以从老师们的微词中看出,公开课与家常课有着较远的距离。如何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心中的一个期待。近日,笔者有幸参加由江苏省天一中学举办、主题为“聚焦课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大型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引言:这篇文章,记录了我从2008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实践与思考的经历。我尝试通过一节内容平实的“家常课”,而不是公开课,和自己的过去对比,和他人的现在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一度时期,公开课受到很多人的抨击和指责,认为公开课是在作秀、作假,缺失真诚;认为公开课只是教师的自我展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公开课是大家、名家的课,好看不好学,离家常课甚远……因而,有专家呼唤:让公开课向家常课回归。  相似文献   

17.
所谓家常课,是与公开课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指在常态下,我们每天按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堂。请别小看了这家常课的意义,它是课堂教学原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而原生的东西,往往会有天然合理的健康基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家常课,是与公开课相对应的概念,也就是指在常态下,我们每天按课程表进行的日常课堂。请别小看了这家常课的意义,它是课堂教学原生态的一种自然存在,而原生的东西,往往会有天然合理的健康基因。它没有了像公开课那样  相似文献   

19.
“折线统计图”的内容新老教材都有,由于其内容普通、枯燥,教学时不易翻出新花样,所以很少教师把它作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最近,很偶然听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的家常课,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法,使教学清新、自然、扎实、有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不禁拍素叫绝!  相似文献   

20.
课前,张祖庆老师说要“上一堂地道的家常课”。联想到老师们对时下许多公开课的评价“只可赏不可学”,我非常赞同。果然,这节课没有深挖博引的牵强附会,没有炫目的技巧,没有只可观赏不可效仿的华丽演绎,正如听课老师的评价:“朴实,扎实,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