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瑞典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打骂孩子。除此之外,在其他儿童安全保障方面,瑞典也是世界上一流的。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进行比较多的户外活动,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婴儿从出生就基本上不抱在怀里,在家放在小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许多公共场所都有供婴儿、幼儿坐的小座椅。公共汽车的中部,有专供停放婴儿车的空间和供父母照看小孩子时坐的座位。小孩子从不与父母同床共枕。一般4~5岁  相似文献   

2.
我们中国做父母的有个习惯,总爱把小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出生后,还不会坐、不会走的时候,有时抱一抱总是躺在床上的孩子,让孩子换换姿势,开阔开阔视野,是有必要的。小孩子需要和大人亲昵,可以排除孩子心里上的孤独,满足亲昵需要,有安全感,还可以加深母子、父子亲情,这也是有益的。问题是,在孩子已经学会走路以后,中国的父母还是常常把孩子抱在怀里。特别是农村,你会发现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几乎每个母亲怀里,都毫无例外地抱着一个孩子,母亲和孩子就像是不可分隔的“连体人”一样,让人觉得似乎她们怀里若不抱着个孩子,身体就失去了平衡,双手也不知道往哪里搁。  相似文献   

3.
肖瑞 《教育导刊》2007,(3):63-63
瑞典父母不替孩子做主在瑞典,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问:育儿书上说孩子要多抱才会有安全感、亲子关系才亲密,所以儿子虽已会走了,出门时我还时常抱着。可现在他3岁多了还经常吵着要抱,18公斤的重量实在令我吃不消,怎样做他才肯自己走路呢?答:小婴儿的确需要通过“抱”来获得安全、舒适与满足。但你忽略了不同年龄孩子对抱有不同的需求。1岁前“抱”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帮助孩子移动身体、扩展生活的空间。父母抱着孩子到处走动,在点点滴滴的生活步调中,让孩子展开探索与学习。可一旦孩子身体发育到一定程度,能爬能走,对行动开始有主控权时,父母就不该忽略孩子的需要,如:为了怕孩子到处乱动…  相似文献   

5.
幼儿期在人的—生中是一个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游戏是这个阶段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活动。由此,幼儿的游戏不仅是—种娱乐,也是使他们成长、发展和学习的一种有价值的活动。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亲子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神奇的作用,蕴涵了参与者(父母)对孩子无尽的爱和期待,是支持孩子成长的重要力量。父母参与孩子游戏的三大价值第一,游戏时间是对婴儿成长意义非凡的时间婴儿从出生起就需要父母和他一起游戏。事实上,以触摸、哄逗、注视为主的亲子游戏从出生后数分钟后就开始了,这将帮助婴儿开始辨别环境中出现的刺激。亲子游戏给予婴儿…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小儿子夫妇俩为我们添了个小孙女。儿子给她取了个中文名字叫成农,一个英文名字叫 Shannon。还是在小孙女出生前,我就建议儿媳按东方育儿方法抚养,让婴儿跟随母亲睡。因为婴儿听惯母亲的心音,接触母亲的肌肤有安全感,能使婴儿身心愉快,睡得也安稳。可是儿媳还是入乡随俗,让初生婴儿单独睡一间卧室。孩子的床边安放一监听器,深夜孩子哭起来,父母就会被唤醒。这样,从小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使孩子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去年7月,我们应邀去美国探亲,小孙女正是牙牙  相似文献   

7.
文摘     
“零岁教育”影响一生美国《国际月刊》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零岁教育”十分重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研究报告认为,婴儿在出生两周内,就已经有智慧,而且越接近零岁,头脑的活动越是灵敏。出生后一年间的新生儿,若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容易导致孩子将来没有爱心,不关心别人的不正常心理。父母应常对婴儿讲话,对婴儿发出的声音也要有反应,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抱婴儿到室外看东西,把所看到的都讲给婴儿听,如此不仅能促进母子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中国做父母的有个习惯,总爱把小孩子抱在怀里,甚至当孩子学会走路以后还是这样.要是从保护孩子安全的角度说,"抱"在怀里的确是更保险一点,可是父母拢起的双臂恰似一条"绳索",把孩子的手脚牢牢地束缚住了,使孩子手脚和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总在父母"怀抱里"生活的孩子,活动机会少,活动范围小,社交面狭窄,往往孤僻、怯懦、自卑,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勇敢、坚强和蓬蓬勃勃的朝气.  相似文献   

9.
在瑞典,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由于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瑞典人非常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年轻的家长们也常常觉得束手无策。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一、什么是幼儿分离焦虑小班幼儿入园第一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幼儿当他被父母抱进幼儿园时还笑容满面,可一看到快要进教室了,他们一下子就变了脸,拉着父母往外走,怎么也不肯进教室。如果老师从家长手中抱过孩子,这些孩子就会大哭大  相似文献   

11.
年轻的父母,当你注视襁褓中的婴儿时,你一定会发现,尽管小家伙还不会说话,但他会笑。有专家说幼儿每天笑的次数是成年人的几十倍,不知是否可信,但我相信,即使再爱哭的孩子也是笑的时候多,因为需要和喜欢快乐是人的天性。据说一位中国人在美国做家庭保姆时,当她看到小孩子将手指放到嘴里,便强行将他的手指从嘴里拿出来,并说这样做不卫生,不料却引起主人的不高兴,因为在主人看来,这样就剥夺了孩子的享受,使孩子失去快乐。我们不讨论小孩子把手指放在嘴里的做法是否卫生,但就这件小事而论,我们至少可以看到美国家长在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孩子的天赋得以表现和发展的最初环境。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往往是超常孩子天赋最初的发现者。在北京陶然幼儿园(全国第一所招收超常儿童的幼儿园),发现孩子超常能力的往往都是父母自己。下面是根据国外超常婴幼儿研究,结合我国婴幼儿阶段超常儿童的表现特点编制成的行为核查表,供家长识别超常幼儿时参考。当然不可能要求孩子各条都具备,只要其中一部分特别突出,就有可能是超常幼儿。父母可对孩子进一步观察,并在适当时间通过正规的机构来鉴别,以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超常。婴儿时期(1岁前)1郾坐立、翻身和走路…  相似文献   

13.
正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我们就可以在一点一滴的养育中,给予他安全感了!Step1:我哭,是因为我有需要!时间标签:0~4个月安全标签:生存需要宝妈:我家宝宝哭的时候,我就会抱抱他,看看他是饿了、困了还是其他原因。可总有人告诉我,不要经常抱他,孩子哭哭就好了。解读:很多父母在养育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刚出生的婴儿不能多抱,一旦养成了抱的习惯,孩子就时刻不能离开父母了。实际上,温柔的拥抱和抚摸给了宝宝很强的安全感,让他对父母、对  相似文献   

14.
在瑞典,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 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师长  相似文献   

15.
周海萍 《家庭教育》2000,(12):28-28
大部分的人都记不起自己幼年的那段日子,偶有记忆,我们也会怀疑,那或许是潜意识的东西。那么幼儿的记忆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他们的记忆能持续多久?沉淀的记忆在学习上的效益如何?又该怎样唤醒幼儿的记忆呢? 我们和父母谈婴幼儿记忆的发展,是因为有效的记忆能帮助儿童建立知识,而婴儿6个月时,就可以记得看不见的物体依然存在,父母只要藉着适当的刺激,便能让幼儿的记忆嫩芽枝繁叶茂。本期我们继续和父母谈幼儿的记忆问题。孩子记些什么父母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婴儿越来越“认生”了,对陌生人会大哭或表现出焦虑不安,这表示他们能更清楚地知道谁是自己所熟悉的人。仔细想来,其实这是相当复杂的思绪,但孩子已有能力把陌生人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每个做父母的也都希望有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自然,孩子也就成为家中的太阳。那么,现在的孩子一个普遍弱点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比如在晨检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小、中、大班都有这种情况)到了衣帽间,伸开胳膊等着老师或家长给他脱外套;在楼梯上,经常会碰到抱孩子上、下楼的家长;甚至大班幼儿午睡起床后穿反了鞋子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  相似文献   

17.
一、案例案例一:微微(化名),女,23岁,家住东北农村,父母离异。自幼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出生9个月时父母离异,母亲回到娘家以后音信全无,再没有见过母亲。父亲整日不务正业,欺骗亲里,靠酒精来麻痹自己,离婚后又再婚3次,居无定所,在家没有对其尽过抚养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微微的第一任教师却是爷爷奶奶。学说话、走路都是爷爷、奶奶教的。由于是隔代人,爷爷、奶奶在思想观念上、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出入。教孩子的时候没有耐心,方法也很老套,所以她在幼儿时期就缺少父母无微不至、亲近的关怀。两三岁的小孩子哭…  相似文献   

18.
在德国生活好几年,据我观察,德国人好像没有带孩子串门的习惯,更没有让孩子同客人同桌吃饭的规距。德国人在培育后代方面和我们中国人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从孩子出生那天起,他们就为孩子创造属于孩子的天地。我见到年轻的父母把幼儿放进水中,让孩子从小接触水、不怕水;把婴儿用小车推向户外,让孩子接受空气和阳光;当孩子渐渐长大学走路时,摔倒了,父母  相似文献   

19.
申雨鑫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是残疾人。家里有4个孩子: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父母经常为吃饭的问题而发愁。为了养活一家人,父亲决定将小申雨鑫送给远房的舅舅收养。就在她被抱走的那一瞬间,父亲老泪纵横,不敢多看一眼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要爸爸的小申雨鑫,转头就进了房。  相似文献   

20.
最好的礼物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可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从小就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幼儿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世起,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