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二胡是一门表演艺术,它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各个流派,秦派二胡就是众多流派中的一个分支,经历了演奏家的探索与艺术实践,艺术形式逐步走向成熟,其风格具有典型的陕西地方色彩,在表演方面具有朴实、粗矿、豪放,极富夸张性。秦派二胡的艺术氛围已经蔓延至全国,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美学理论运用到秦派二胡中,才能为秦派二胡的发展注入坚实的力量。繁荣秦派二胡的创作,不仅需要理论的加强,更要重视教育与传承。  相似文献   

2.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地理及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此背景下,各地流传的传统音乐,如戏曲、说唱及器乐音乐等,在其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与独特的地方语言音韵相融合,形成了各地独特的地域性音乐风格。河南作为"戏曲之乡",形式多样的豫剧、河南坠子等民间艺术体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域内二胡器乐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使得地域内的二胡作品有着典型的河南风味。本文旨在以河南地域风格浓郁的二胡传统作品《河南小曲》为例,通过对乐曲演奏中左、右手演奏技法的深入剖析,探究这些特定的演奏技法是如何体现河南地域二胡作品的音乐风格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秦腔主题随想曲》的风格成因及演奏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是八百里秦川陕秦大地独具一格的戏曲乐剧之一,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形成板式丰富多样,唱腔新颖多变,风格粗犷、豪放、一气呵成等艺术特色。《秦腔主题随想曲》是"秦派二胡"的代表作,乐曲采用了秦腔的音乐元素,极富戏剧性和艺术性。就《秦腔主题随想曲》的风格成因、演奏技巧及技法展开分析,力图展现"秦派"二胡独具风格的艺术魅力和陕秦大地本土音乐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代二胡音乐领域,在音乐创作上出现了许多现代风格意识的二胡新作品,在这些音乐作品的引领下二胡的在演奏技法上有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从而二胡演奏艺术获得了新的活力,向更为宽阔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使二胡艺术呈现出新的音乐视野。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通过意境的营造与特色的表现来传达特有的含蓄之美,二胡演奏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代表形式,在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了二胡演奏中意境营造的内涵与条件,并探讨了二胡演奏的地域特色与多元性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6.
音乐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让器乐学习、音乐欣赏、歌曲创作等逐步渗透到课堂中来。民族乐器二胡其音色优美醇厚,表现力丰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我们把二胡引入音乐课堂,帮助学生学习、感受与表现音乐,让孩子在学二胡中提升音乐素养,为学生搭建拥抱音乐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二胡艺术家,独特的灵感气息和演奏手法使其作品中蕴含深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对二胡乐器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我国二胡艺术发展演变历程及刘天华先生与二胡艺术深厚渊源为主线,从音乐美学和哲学理论方面对刘天华二胡作品中的艺术涵养和人文精神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作者的艺术理念、艺术作品和人文精神内在的紧密联系,揭示其在二胡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地位和意义及给现代二胡事业发展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地域特色与地方风味是二胡艺术表现的重要方面,准确地把握好不同地域的演奏风格才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乐曲的真实内涵和意境。本文从二胡地域特色的形成以及列举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河南、蒙古草原、三秦以及新疆等地方特色音乐风味和演奏技法,来阐述演奏者如何真实把握乐曲的地域特色,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乐曲浓郁的地方风味,真正做到拉什么地方的音乐,像什么地方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民族器乐改革家。他的二胡艺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同时吸收西洋音乐的优长,他的艺术贡献在于汇通中西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有力地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二胡艺术发展的百余年时间里,受到了来自多种艺术门类的影响,也因而形成自身兼收并蓄、表现能力强、音乐形象塑造范围广的特点。其借鉴的音乐种类复杂多样,既包括了琵琶艺术、古琴艺术等中国传统的艺术门类,又包括了小提琴、钢琴等西洋音乐,而其中对二胡影响最大的,则要属同为贡献乐器的小提琴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二胡演奏中对小提琴艺术的借鉴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探究二胡艺术的发展方向,为二胡音乐在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一位天才型的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即人们所熟知的阿炳,一曲《二泉映月》更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而有着相同经历的另一位盲人音乐家孙文明也在二胡表演、乐曲创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伴随着人们对民间传统音乐的深入挖掘,他的音乐魅力和学术价值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两位大师都在不同的艺术道路上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将他们进行比较、研究,对我们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刘天华是我国民族器乐的一代宗师,他在二胡曲的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良宵>与<月夜>是其创作的具有"东方式的小夜曲"称号的两首二胡独奏曲.本文对这两首乐曲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13.
扬琴是一种民族弹拨乐器,其演奏技法可谓纷繁复杂、多种多样,而轮音技法是众多演奏技法当中的一种常用且非常具有表现力的高难度技法。在音乐演奏中,扬琴的轮音技法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即线性美、张力美、情韵美。  相似文献   

14.
刘天华是近代中国器乐建树卓著的国乐大师,他的一生为改革国乐而奋斗不息,开拓了二胡演奏音乐之新天地,并使之成为极富表现力的音乐。还在二胡、琵琶音乐创作、教学、演奏以及乐器改革、传统音乐记录等方面,建立了重要的业绩,对民族器乐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刘天华关于国乐改进的思想与实践,对近代及其后的中国器乐,有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借鉴了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音乐素材,第一次采用多乐章、大乐队协奏的形式,首开用二胡来拓宽了二胡的表现力,提高了二胡演奏家驾驭大乐队的协调能力。具有高亢激昂的京风,细腻隽永的书韵以及古朴典雅的琴味,富有中华民族音乐特有的民族气质,是具有博大精神境界中的民族神韵。  相似文献   

16.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way and manner in which a musician and music educator approaches his or her work. It is suggested that anthropomorphic conceptions of music have endured in music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West. It is proposed that our view of the ‘processes’ of music making, music reception and music learning can be challenged and reconsidered. Heidegger's theory of art is used as a way of rethinking these processes, and of reconsidering our relational dimension with music. The unfolding of music in music‐events occurs as people ‘work‐with’ music and interact with its dimensions in a way that is culturally and dialogically vibrant. Music education can thus become more responsive to changing ‘modes of beings’ in the moment.  相似文献   

17.
冀中及京畿地区的音乐会保存了大量传统音乐。其中,河北涞水县高洛音乐会以自己独特的演出形式及传承方式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实地调查基础上,从高洛音乐会各乐社乐师艺龄及性别、乐师学艺心理等几个方面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乐社的传承发展问题,并通过其发展映射出中国传统民间乐社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一生致力于钢琴音乐的创作,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在其创作的众多体裁中,前奏曲这一重要体裁形式在其毕生音乐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其代表作《a小调前奏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阐释与音乐本体的分析采展现其个性化的音乐风格,为探究其音乐作品中戏剧性因素的最初表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二胡亦称南胡,深含乐器的变迁与历史文化的积淀。二胡艺术的"苏南现象"的形成受到了江南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有着它形成的时代契机,再加上苏南二胡艺术家的推广传播和大量江南风格的二胡作品的出现,让二胡艺术有了它的地域性特征。二胡艺术中的江南音乐风格及其技法表现特点,充分显现了苍凉的胡琴和柔婉厚重的江南文化的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苏南现象"。  相似文献   

20.
河南板头曲作为河南弦索音乐的代表,曾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其的研究却相当匮乏,特别是对其的变迁研究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文章从史料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其发展分为滥觞——形成——鼎盛——衰落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