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别山地区抗战歌谣是指产生并流传于大别山地区抗战时期的革命歌谣。抗日战争时期,这些抗战歌谣全面反映了大别山地区的社会历史,其内容涉及日军暴行,激励与鼓舞人民抗日斗志,团结群众等方面,是大别山地区人民抗日斗争历史的生动记录,是红色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我党发动、组织群众抗战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彭桂萼不但是一位边疆文化的拓荒者,教育家,还是一位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在抗战期间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抗战诗歌,也有一部分抗战儿歌。诗人满怀抗战的激情与童心创作了洋溢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儿童歌谣,主要以抗战、和平、自由和理想为主题,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在这些儿歌中,彭桂萼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以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视角对孩子们进行了形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宝贵的抗战儿歌在丰富抗战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孩童的抗战意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海 《韶关大学学报》1992,13(1):0009-0011
本文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五十周年而作,就文艺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结合半个世纪中文艺创作的一些现象,谈谈应从创作的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使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艺术可以放飞想像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准则,不但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应该这样,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更应如此,因为历史不容亵渎。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各大出版社出版了不少优秀抗战题材的作品,比如我刚刚读完的中国抗战纪实丛书中的《长沙会战纪实》一书,就是一本尊重历史、还原战争,歌颂爱国军民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北大歌谣运动和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运动,都是以民间歌谣的征集、创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的民间文学活动。但二者虽然都取面向民间之姿态,却各有倚重。发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北大歌谣运动旨在文艺创作思想的革新和中国现代民俗学学科研究领域的开创;而发生于当代共和国历史的大跃进新民歌运动则旨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文化革命诉求。因此二者在对“民间”的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分殊,表征了不同时代语境的文化、政治内涵。  相似文献   

6.
彝族是支系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在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彝族歌谣颇具特色,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民间歌谣是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从歌谣语言的各个层面可以窥见各种文化特质。本文选取了云南禄劝、武定境内广为流传的彝族纳苏支系的民间歌谣为语言文化的研究对象,试从彝族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特质等方面来探析彝族歌谣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7.
文章指出,抗战大后方歌谣在时间分布上存在阶段性的特征,并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将抗战大后方歌谣以1940年为界,分为“井喷阶段”和“跌落阶段”,进一步分析揭示出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文学发展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抗战前期,围绕着文艺的发展方向问题,文艺界展开了四场大规模的论争——有关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抗战文艺创作中“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辩论;进步文艺界对“战国策”派法西斯文艺观的揭露和批判;解放区和国统区有关“民族形武”问题的大规模的讨论。这几次论争的结果,确保了文艺为抗战服务的政治方向,还为文艺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发起了"征集全国近世歌谣"运动,歌谣研究会因此成立。运动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文学目的性,参与者们多是早期新诗的创作者,他们积极征集歌谣,将歌谣作为创作新诗的资源与参考,意图借歌谣的形式来为新诗发展服务。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新诗的歌谣化并未取得足够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月上柳梢》是现代女作家赵清阁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作家通过"抗战加恋爱"的叙事方式将爱情书写和抗战救国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对以往"革命加恋爱"叙事模式的批判性承袭和大胆改造实验,而且与同时期陈铨的"抗战加恋爱"小说《狂飙》相比较,在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某些相通之处。通过对《月上柳梢》的分析,一方面我们发现赵清阁在小说创作上的匠心独运,另一方面则让我们从赵清阁与抗战文艺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处境中,重新审视抗战文艺创作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1.
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形象地比拟为"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持续繁荣发展,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互动。文艺创作的新实践不断刺激着文艺批评,为文艺批评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使批评日益兴旺发达。同时批评也不断鼓舞创作,鞭策创作,启迪创作,对于推动文艺创作良性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从创作学角度提出一个新概念“创作介体”,这是以往文艺创作与文艺研究中所忽略的,却是中国文艺的一大特色,并对文艺创作和研究产生着深刻影响。以近年重庆文艺创作实践与经验为例,来论证“创作介体”对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创作载体、创作受体四个方面的统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学界对抗战歌谣的系统搜集整理还存在不够全面、不够规范、不够系统等问题。研究才刚刚起步,诸多具体问题由于长期无人涉足而认识模糊不清。在笔者视野所及的范围,截至2012年底,共收集到抗战歌谣集仅10本,范围涉及“大后方”“沦陷区”和“解放区”;内容各有侧重,总体而言,“大后方”反映支持前线的抗战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沦陷区”反映军民奋起抗战、揭露日本侵略暴行的叙事性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解放区”歌颂我军我党奋起抗日及其相关政策的歌谣较其他两个地区多。研究方面,公开发表的论文仅十余篇,研究专著未见1部。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于7个方面,却又以抗战歌谣主题思想研究为主,其余涉及艺术特色、资料保护与利用、文化阐释、功能作用等,显得散而不深。因此,重视抗战歌谣的收集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辉 《柳州师专学报》1995,10(3):6-8,24
邓小平文艺思想的核心是它的人民性。具体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和文艺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两方面的思想上。  相似文献   

15.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一心,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告诉我们,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是第一性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的近似正确的复写,是第二性的。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因此,作家、艺术家要进行文艺创作,并通过自己的创作成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人民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直至战争结束,抗战歌曲一直是这个时期的音乐主流,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人民音乐家冼星海采用民间音乐的素材,创作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抗战歌曲,用歌声鼓舞了人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探讨的就是民问音乐对冼星海抗战歌曲创作的影响以及抗战歌曲为鼓舞大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发挥的重要作用,民间音乐永远是歌曲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对当今歌曲创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歌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它音韵和谐,铿锵悦耳,句式整齐,易诵易记.它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成为反映他们生活斗争的有力工具.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采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志,但是,由于作者思想的局限和时代的制约,未能成为一种潮流.鲁迅处在风云突变的革命时代,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创作上竭力提倡“文艺的大众化”,使文艺为现实斗争服务.他明确地指出: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艺术家正确的努力”,为艺术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大量采用民间题材,而且采用、变革歌谣形式,用以表达人民的呼声,鞭挞时政锢弊,在斗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动员,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相似文献   

20.
刘慧娟 《文教资料》2007,(26):71-72
本文主要论述抗战时期,知识女性作为中国妇女中的佼佼者,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战地服务团,创作拍摄大量抗战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办妇女报刊,直接间接地为抗战服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