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诗>以其理论的思辨性、系统性而著称,后人对其中的正变观、本质论、创作论几乎都做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而对<原诗>中叶燮有关杜甫、韩愈、苏轼的评价及其诗歌的精辟分析却研究得颇少.为何众多诗人中叶燮唯独如此欣赏这三位诗人,他们的诗篇中有哪些东西与叶燮的诗学理论追求有着相似之处;叶燮是如何运用自己的诗学理论去评价、分析他们的诗歌,又是如何从他们诗歌创作理念中升华出自己的诗学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相似文献   

2.
叶燮《原诗》所含诗学思想与明代公安派有诸多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对他们的继承和革新。首先,公安派主张"性灵说",而叶燮则进一步认为诗歌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理、事、情三要素;其次,公安派提出了文学通变观,而叶燮则提出以"正变"为核心的诗歌发展观,突破了其一味主变的思维模式;最后,公安派提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思想,叶燮进一步指出诗人要有"胸襟",以及"才、胆、力、识"四要素。  相似文献   

3.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4.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昊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叶燮诗学思想在《已畦集》一些单篇序文中有所涉及,然而更为集中地呈现在其诗学著作《原诗》一书中。《已畦文集》附刊《原诗》共四卷,由内、外二篇构成,每篇分上、下二卷。《原诗》内、外篇主旨同一,然具体论述各有侧重。清人沈珩于《原诗叙》中称:"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非以诗言诗也。"内篇"宗旨"在于阐述诗歌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沿革因创之理,在具体论述上更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外篇"肆博辨"在于通过具体的艺术鉴赏批评论证其诗论主旨和诗学主张,是对内篇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本文主要论述叶燮以"正变"为核心的诗歌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佛学的影响,叶燮以《原诗》为代表的论诗文字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叶燮对文学创作中主体作用的认识追根溯源是由佛学心性理论和汲取佛学心性理论而在儒门另立新宗的程朱理学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叶燮的诗歌艺术思维方法与佛门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叶燮的《原诗》产生于对清代顺康时期诗学宗尚的反思过程中。《原诗》的理论集中在对四对范畴即“源流”、“正变”、“盛衰”、“因创”的解释上,以“变”为核心,梳理诗史发展源流、评价唐宋诗的价值。《原诗》为宋诗的广泛传播确立了理论基础,是清代诗学摆脱狭隘宗唐宗宋的朝代之争,走向融通唐宋阶段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较严密理论体系的诗学著作,分《内篇》和《外篇》。“批评论”是其《外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历代诗学和历代诗歌的批评。它和“正变论”、“本质论”和“创作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是对宋至明代以来诗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总结,更为后世诗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论家叶燮是康熙九年进士,做过宝应知县,终因秉性耿直,不善趋附,任职不到一年半就被免职。他晚年寓居江苏吴县横山,招收门生,设席讲学,并于教育、教学之余,游览名山巨川,写诗论,从事学创作和研究。叶燮的诗论作《原诗》,强调教育方法与创作方法统一,诗歌教育与人格教育统一,事物普遍规律与诗歌特殊规律统一,系统地阐述了诗歌教育本质、诗歌创造规律,诗歌审美教育等问题,并对中国古代学史上的学现象和代表诗人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从诗歌审美教育学角度看,它是难得的诗歌教育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清代文学批评家叶燮及其诗论专著《原诗》作为考察对象,意欲探求叶燮的人格构成对其批评活动的影响。笔者认为,以儒家人格为主导、道家人格为补充的人格是中国古代批评家的人格结构,而伦理首先的批评形态则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叶燮及《原诗》正体现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11.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江苏吴江横山,世称横山先生。叶燮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学者,也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理论家。他的《原诗》,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他的同时代人林云铭,高度评价了《原诗》的理论价值:“直抉古今来作诗本领,而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娓娓雄辩,靡不高踞绝顶,颠扑不破。”(《原诗叙》)著名文学家孔尚任曾题诗赞扬叶燮在诗歌理论上的求索精神:“未解深心扶古雅,若为刻论吓时贤。”(《叶星期过访示<已畦>诸集》)。当今学者也充分肯定了《原诗》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如郭绍虞先先曾指出:“横山论诗所以能‘创辟  相似文献   

14.
叶燮的《原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少有的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专著.在本文中,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原诗》中诗歌的创作主体论--"才、胆、识、力",并认为文章就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的产物.叶燮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使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它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构建更为完整的艺术创作主体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初期的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对于文学的形象思维问题,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认真研究叶燮的形象思维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讨论形象思维以及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在《原诗》中。叶燮明确肯定,文学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他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盖天地有自然之文章,随我所触而发宣之,必有克肖其自然者,为至文以立极。”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不是说明事物的道理,而是表达事物的情状。  相似文献   

16.
叶燮在其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原诗》中提出了他的诗歌意象特征论——理、事、情,认为三者在诗中构成不可或缺的诗歌意象,揭示了诗歌的内容特征。本文从诗歌艺术本质出发,分析“理、事、情”三者的意义所在,提出对诗歌创作美学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17.
叶燮的《原诗》借鉴程朱的格物理论从主客角度论诗,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的审美性。但由于其思想的局限,《原诗》的格物论出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这是它不可避免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8.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19.
叶燮是继刘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又一位理论大家。他的《原诗》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系统的论诗理论著作。布瓦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言人,《诗的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叶燮与布瓦洛分别作为中国和法国的著名作家和理论家,两人的诗学思想有一致之处,但由于置身于不同的文化历史土壤和生活环境之中,两人的诗学思想又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