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娟(化名),是父母在她出生40天后抱养的孩子,父母后来又有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但是对小娟的爱从来都没有减少。上小学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觉察到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便对父母一直抱有抵触情绪,特别叛逆。从三年级开始,她每天回到家,就要将母亲激怒,才心安理得地回自己的房间。据她母亲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学。  相似文献   

2.
走出乌托邦     
【案例】心若冷了,何以暖之?在从教的八年里,我所接触的学生可谓多矣!但从没有人的家庭背景像她一样复杂,绝不逊于一部情节离奇的电视剧。小冯家在农村,母亲生了三个孩子,她是长女,她的父亲在其母亲怀上第三个孩子时有了外遇,第三者在小冯母亲生完孩子后四个月,也生下了她父亲的孩子。于  相似文献   

3.
一位家长告诉一家媒体记者,她的孩子在一所小学上三年级,早就听说老师要在学校礼堂给全区的老师上公开课,同学们都盼望着这个日子的到来,可以在课上好好表现一下。但是,在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孩子回到家后,一声不吭,没有一点儿即将上课的兴奋。作为母亲她还提醒孩子,赶紧再看看书,明天老师可能要提问到她,到时别答不出来。没想到,孩子  相似文献   

4.
—盆麦冬     
要到每个周末我才能回家,逢上大雪,就要挨上两周甚至三周才能回一趟家。在那个又深又狭的长长山冲里教着从更偏远的山旮旯里走来的孩子,我也被孩子们同化了,找早已成了大山的孩子,只是我的母亲还在50里开外的家里忙活着,我多么想能在每个周末回去陪陪她。山里的孩子真纯朴,就像多年生  相似文献   

5.
母亲在麦地里守望她的面颊浸透了黝黑的阳光无数次秋风拂过她的脊背留下了岁月的形状母亲在麦地里守望麦地里成熟了她朴素的思想祖祖辈辈以最亲近的姿势耕耘在荒凉的山岗母亲在麦地里守望她的目光比夕阳更凄茫在那遥远的城市里红土地的孩子迷失了回家的方向母亲呵,她在故土深处守望我看见她疲惫地弯下腰去轻轻吹散了白头的蒲绒放飞属于远方的希望(请作者告知姓名)母亲在麦地里守望!630000$四川省大英中学高04届(10)班  相似文献   

6.
彼得·塞曼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岛上。刚上大学不久,他就被城市里各种新鲜玩意儿吸引住了,把学习完全抛到了脑后。期末考试结束了,他的课程有一半没有及格。放假后,塞曼回到家中。母亲热情地拥抱了一年未见的塞曼,还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但当她接过塞曼的成绩单时,神情顿时变得十分沉重起来,她摇着头轻声说道:“孩子,看来你在大学里没有什么长进,你的行为背弃了我们的先辈。”“背弃了先辈?”塞曼有些吃惊。“是的,你不要忘记,我们是泽兰人的后代。”母亲向塞曼讲述了先辈的历史。原来,荷兰的泽兰是一个由小岛组成的地区,经常遭遇海水的侵袭。在…  相似文献   

7.
两件小事     
一个朋友在开发区软件园里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卖些糖果和小玩具之类。软件园里住着许多外国人,一天一个外国小孩在杂货店里偷了个小玩具,回到家里玩时被母亲发现了。母亲问他从哪弄来的这个玩具,孩子答不出,只好坦白。母亲没有打骂孩子,甚至连批评的话都没说一句,她只是要孩子带他到那个小卖店去。到得店里,母亲要孩子把玩具拿出来,老老实...  相似文献   

8.
创造杰作     
有一位母亲带着她年幼的孩子去听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伊格纳茨·简·帕岱莱夫斯基的演奏,她想激发孩子对钢琴课的兴趣。他们就坐后,母亲认出观众席上有她的一位朋友,她走到走廊上向她打招呼。趁着这个当儿,孩子想对音乐会场的宏伟景象来一番观赏,小男孩儿窜来窜去,最后跑到立着“观众免入”牌子的一扇门前,站住了。大厅的灯光暗下来,演出即将开始。母亲回到座位上发现孩子不见了。突然帷幕拉开了,聚光灯醒目地打在舞台的中央。一阵恐惧,母亲发现孩子就站在钢琴键盘的面前,什么都不知道似地乱敲着“一闪,一闪,小星星”。这时,著名的钢琴家出场了…  相似文献   

9.
凭着对山区孩子母亲般的爱,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钟情,革命老区平山县西柏坡学区下寺教学点的李爱书老师,在太行深处的教育教学岗位上已整整坚守了25年,大批山里孩子在她的关爱培育下走出了大山。她,被当地百姓誉为照亮山里娃圆梦路的秉烛人。她她是是留留守守儿儿童童的的"慈母"—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西柏坡向西北,一直在山间公路上颠簸七八十里才到达孟家庄镇下寺教学点。  相似文献   

10.
三个孩子在树林里玩耍,玩得尽兴时不小心被树枝刮破了裤子。看着孩子裤腿上的破洞和他们惶恐不安的模样,三位母亲的态度及应对方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母亲一看孩子这副狼狈不堪的模样,气就不打一处来,她抬手就给了孩子一个响亮的耳光,并大声训斥,随后用一根绳子像系麻袋一样把破洞扎紧,整条裤腿因此显得皱巴巴的。孩子还因此受到严厉地警告:"今后再也不准到树林里去玩!"第二位母亲见此状况则不打也不骂,她默默地把那个破洞一针一线缝补好,裤子上留下了针线的痕  相似文献   

11.
爱情证据     
母亲是农民,父亲是军人。父亲在遥远的边疆孤独地仰望蓝天白云,他想起温柔的妻子和乖巧的儿子,沧桑的脸上写满笑意。他的妻子,孩子的母亲这时正坐在院子里的芭蕉树下,摇着摇篮,轻轻抚摩婴儿柔嫩的小手,仿佛从孩子身上看到了他父亲的影子,给孩子讲她爱情的故事,但孩子不懂。风中婆娑的芭蕉叶逗着孩子,孩子以为芭蕉叶是父亲宽厚的大手,就咯咯地笑了。母亲见孩子咯咯地笑,以为孩子听懂了爱情,说的就更多了。可等孩子长大后,母亲却什么也不肯说了,她只是笑。孩子读小学时,父亲转业回家乡任镇长。他这时候才觉察到妻子与他的差距。他需要美丽、浪…  相似文献   

12.
孩子两岁,她有三次情绪失控。
  头一次发生在刚出院时,回到家,她只见母亲,不见父亲。
  临进产房,她还接到父母的短信:“已出发,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
  她原以为,他们已在家中等候,鸡汤在慢熬,酒酿正发酵,专为下奶的黑鱼在瓦罐里飘香……  相似文献   

13.
刘艳波,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2010年来到隆回县六都寨镇马坪完小任教。她深爱着这大山中的孩子,尤其对班上患有口吃的孩子小林林情有独钟。开学报名那天,一位神情不安的母亲带着一位嘴唇有点厚的瘦弱男孩来到办公室。男孩躲在母亲身后,怯生生地看着老师,眼神里充满了紧张与恐惧。刘艳波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男孩的脑袋,对他说":不用怕,孩子,以后我们就是朋友啦,你叫什么名字?"在母  相似文献   

14.
陈振翠速写     
她,五十出头。1967年,她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带着对理想的憧憬,由大城市武汉志愿来到大山区通山,在这远离都市繁华却又生机无限的校园里躬耕了30年,当了24年班主任,送走了13届高三毕业班。如今,她依然勤耕不辍。她常说:“我是党员教师,大山里的孩子要读书,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山里的孩子,我的心永远和大山的脉搏一起跳动!”她就是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通山一中副校长——陈振翠。  相似文献   

15.
一个母亲和十来岁的孩子走在大街上,突然间从旁边的街道上跑出一个孩子,他冲着母亲和孩子深鞠一躬,嘴里面说道:"不好意思,是我错了,请求你们的谅解。"莫名其妙地接受了一个陌生孩子的道歉,母亲有些糊涂,但很快地,她认为这个道歉的孩子可能是自己儿子的校友,可能他们在班里出现了误会。本能地,她对这个鞠躬的孩子说道:"没事的,下次注意就好。"然后那个孩子一溜烟消失在人群里。  相似文献   

16.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  相似文献   

17.
这首诗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已经走出大山的诗人.开着小轿车回到大山深处。映入诗人眼帘的依旧是童年的景物,渗入诗人心田的还是童年的感觉。诗中描写看到汽车后好奇、胆怯的一群孩童,穿着哥哥的旧表裳,坐在低矮门槛上,手里捧着缺口的饭碗。有的在半山坡上挥舞着父辈递给的羊鞭。这分明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再现!紧接着诗人使用了一组极其特殊、极富内质和张力、极其诗化感觉的意象组合:母亲趴在大山背上,压垮了大山;孩子趴在母亲背上,压弯了母亲。而这一切,多像悬崖上的树根,千瘪,裸露,艰难地攀爬,痛苦地延伸。这多像西部世世代代依旧被贫困落后所缠绕(近年又苦于缺水)的人们啊。而山的那边,代表都市明的万家灯火和歌声鼓乐.离他们又是多么遥远,多么陌生。这就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万里北疆——大西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学会放手     
一次某个朋友请客,同来的两个朋友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一个是刚上一年级的男孩,一个是幼儿园大班的小姑娘。吃饭前两个孩子在一起玩,都非常活泼可爱。吃饭了,他们各自回到母亲的身边。看着饭桌上的菜,小男孩的母亲忙坏了,每上一样菜,她就忙不迭地给孩子夹上一些,并不断地对孩子说:"这个菜营养价值高,多吃一点;这个你也要多吃一些,吃了就会长高;这个吃了会更聪明……"一顿饭下来,这位母亲一直在为孩子夹菜、  相似文献   

19.
成全一棵树     
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苗栽在门前。 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20.
近期,看到一个国外的故事:一个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她的一个孩子顽皮地在窗台上跳来跳去。忽然她发现这个孩子不动了,趴在那儿发呆。母亲好奇地问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说:妈妈,我想到月亮上去。母亲笑了:去吧,我的孩子,只是亲爱的,你别忘了回来。若干年后,这个代表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的孩子,双脚踏回大地,蜂拥而上的记者问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