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中行先生是语文界的一位老前辈,今年已届90高龄。他1935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曾教过中学、大学,解放后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工作。80年代以来,出版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顺生论》《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说梦楼谈屑》《横...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一直很喜欢张中行的散文,甚至他的普及教育性作品如《谈作文》之类,也总是读得津津有味,《负暄琐话》更是反复读而不厌的妙品。也难怪,这本存录"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可念之情"的《琐话》,原是古稀之后仍存于中行先生记忆中的影像精华。老人家虽然谦称其中所记"是名副其实的琐屑",但也直率地表明自己"就主观愿望说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为写的是现实的人和事,而又意在"可传",所以说是"史";因为内蕴深沉的情感和一点淡  相似文献   

3.
行公走了!孤陋寡闻的我才从《中国青年报》的网页上读到消息:“2月24日凌晨2 时左右,国学大师张中行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辞世,享年98 岁。”时下京城各界正沉浸在追忆之中,新浪网、人民网等网站也有众多网友发帖悼念, 虽然“他的去世,是又一座‘图书馆’和‘知识库’的坍塌”,但我想,街市终究会“依旧太平”的。其实,行公的成就生前都白字黑字写在纸上,似乎无须聒噪:《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月旦集》、《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文言与  相似文献   

4.
谨以此文纪念著名语文教育家张中行先生!与季羡林等人并尊为“未名四老”的张中行先生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学者,作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张中行先生,1909年生于河北香河一普通农家。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任教中学、大学,做编辑,主编佛学杂志。1951年就职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研究工作。他早年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哲学典籍,思考人生问题。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治学遍及诸多领域,是一位文化底蕴丰厚的“杂家”。张中行专著于语文,中国古典,人生哲学,著作颇丰。其文风平实自然,如行云流水,含蓄蕴藉,有独到的语言魅力。他参加了《语文》《、汉语》、《文学》《、古代散文选》等多套中学语文教材及图书的编写、审读工作;主编了《文言常识》《、文言文选读》;著有《文言和白话》、《谈文论语集》《、紧缩句》、《非主谓句》、《作文杂谈》等多部语文著作。他著有哲学著作《顺生论》;佛学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散文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回忆录有《流年碎影》;另有诗词集《说梦草》及杂文集《说梦楼谈屑》《、散简集存》。他的大部分著作结集为《张中行作品集》六卷,达数百万言。  相似文献   

5.
从媒体上看到国学大师张中行老先生仙逝的消息,不禁心中怅然。原以为老先生会创造学问和生命的双重奇迹,谁料仅两年之差,未能为北大校史再添一位期颐寿星,令人遗憾。我与张老并不相识,也未有通信之雅,仅是他的一个读者而已,之所以要写一点文字以寄托哀思,一是出于对他学识人品的敬仰;二是受教益良多,借此表示真诚的谢意。回想我与张老著作的结缘,是从《负暄琐话》开始的。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正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且苦于参考资料不多。陆续看到《琐话》和《续话》,读后惊喜万分,因为老先生在书中记北大旧人旧事,尤其是“五四”前后的…  相似文献   

6.
陈高峰 《江苏教育》2012,(Z1):17-18
作品简介: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写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集为《负暄琐话》,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后,国内外报刊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张中行,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任编辑。学业方面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人推  相似文献   

7.
肖艳丽 《考试周刊》2010,(10):60-60
读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负暄琐话》,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章的语言简洁、典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真是字字珠玑,读之,如橄榄噙口,余味无穷。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的语言。现在多数学生文章的语言平淡乏味,缺乏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味,经不起咀嚼、推敲,由此也就带来了文章表现力的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典雅的语言呢?重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正>民国时的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有国内一流的学者,也有相对开放的教学资源,这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张中行在《负暄琐话》中提到,那时北大红楼附近的沙滩银闸胡同,住着许多旁听的外地学子。沈从文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1923年,爱好文学的沈从文从湘西凤凰来北京求学,准备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但当时只有小学学历的沈从文只考了零分,主考官心肠软  相似文献   

9.
诗学传薪 文章津逮——读《香菱学诗》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以“香菱学诗”为题,入选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六册。教材编者认为,这段学诗故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具启发意义,可谓深中肯綮。因为诗境与文道本同源异流,又殊途同归,故鲁迅先生赞美《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书可谓“诗史”。老学者张中行先生著《负暄琐话》,自序“就主观愿望说是当做诗和史写的”,也确实当之无愧。所谓“史”,指“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所谓“诗”,当是有文外之味、味外之旨。正如周汝昌先生读后感言所云,“文境…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的写话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说话写话练习,关键是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呵护他们习作之路的"美丽起点"。图画是最直观形象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画最能吸引他  相似文献   

11.
王同明 《衡水学院学报》2009,11(3):F0002-F0002
龙协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原理事长,编审、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学报主编十年,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出版《文学阅读学》、《艺苑趣谈录》、《文学读解与美的再创造》、《读者反应理论》等著作6本;选编的书有《鉴赏文存》、金克木散文精选《华梵灵妙》、汪曾祺散文精选《京华心影》、张中行散文精选《桑榆琐话》等7本。  相似文献   

12.
舒容 《八小时以外》2013,(7):116-117
小浣向来学习成绩好,大凡学习成绩好的人,观念都"主流"。参加工作后,我希望他多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所以建议他读张中行。张中行读书做学问都喜欢"存疑",他曾引用培根的话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20世纪80年代,耄耋之年的张中行应《读书》杂志之约,写散文,没想到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3.
俞平伯在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早得学界的肯定,但说起他的红学研究却有相当的戏剧性。他的研究开始于胡适的考证论文发表之后,但与胡适的文献考证不同,他是文学考证派。他在写《红楼梦辨》时,接受了胡适的观点: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托。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宝玉变成了名教中人;第二,后四十回"文拙思俗",单调得像帐单;第三,写得过火,人物分寸掌握得不好。为了落实这个结论,俞平伯决意从文本出发发现破绽,指出这是一个"没有价  相似文献   

14.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5.
<正>张中行先生被称为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季羡林、金克木)之一。数十年来他一直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自命寓所为"都市柴门"。晚年时来运转,突然大红大紫起来,摩踵而至的不少是编辑、记者。我退休以后,有缘为95岁的中行先生选编了一本《负暄絮语》,故曾叩"柴门",与先生有一面之雅。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可能既是一个最对外公开、同时又最严守个人隐私的人。他所蔸集、保存下来的大量的日记、回忆、以及来往信件,就仿佛是他替未来要帮他立传的人先打好了一个模本,在他们要为他立传之先,他已经把那些他不要让人窥密——不管窥淫与否——的隐私,都一一地从他的模本里剔除了。本文有三个主要的论点。第一、胡适的“知识男性的唱和圈”,是了解胡适如何拿捏他的公私之间的分际的关键。第二、胡适对自己的躯体,关注到近于偏执的地步虽然他谨守其恋情的秘密,他对公开暴露自己的躯体却不甚介意。第三、胡适在公私领域里的扮相,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最特别的视野去分析胡适如何扮演丈夫、男性、以及思想界领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熟知胡适的人颇多,而对于胡适的父亲胡传,知者却甚少。胡适在《四十自述》和《我的信仰》(均见黄山出版社出版、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等文中,对他的父亲已经有所介绍,但语焉不详。近读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83年再版、唐德刚先生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译稿之二),胡适对他父亲的介绍即较  相似文献   

18.
路也 《新读写》2013,(7):64-65
拿到胡适的书,总是习惯性地先看一下,这本书写完了没有。 胡适写书前总是雄心勃勃,却常常写不到一半就拉倒。《白话文学史》本打算写三卷,结果只写三分之一,写到唐朝就不住下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也是打算写三卷的,却只写到汉以前;就连他倡导大家趁着没死赶紧写自传并以身作则写的《四十自述》,  相似文献   

19.
好歌放送     
给阿杜写过《一个人住》,给王心凌写过《当你》,还给A- MEI写过《记得》,一个默默在幕后工作的年轻创作者,如今却已经在华人音乐幽中成为销售保证的指标性人物,他就是新加坡的JJ——林俊杰。他年纪虽轻,音乐的感动力却不小,他的快歌有着新时代的创意与爆发力,他的情歌带着男孩的纯真和淘气。怎能叫人不喜欢? 《曹操》是JJ创作的第四张专辑,也是他刻意跑到纽约闭关写出来的作品。整张专辑比之前的更加成熟与多元化,这次的JJ看起来格外地奔放与灵活!首波主打《曹操》的快意摇滚之后,我相信《原来》这首歌一定是众女生纷纷K歌的保留曲目。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和收入《朝花夕拾》的《阿长与山海经》《琐记》《范爱农》等篇目一样,似乎可以归入写人的记叙文一类的。写人的记叙文有多种写法:一种是开门见山地把人物点出来,如《阿长与山海经》;还有一种是先写一件事情,把要写的人物带出来,如《范爱农》;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先写一些看似无关的事,在读者等得心急的时候,才把主要人物引出来,藤野先生的出场,用的就是这种写法。本文笔者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