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婷婷 《文教资料》2011,(36):107-109
《励忠节钞》中通借字共有50组。本文从通借字与本字形成通借的原因以及通借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两大方面来对这50组例子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的范围只包括本有其字不用而借同音近音字替代一种;要从源头上去看本字与通假字,现在通行的字不一定是本字;确认通假字要全面考查;语音上具备通假条件,文义上确信无误,就是通假,不应以例证的多寡来判断是否通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四书章句集注》注音材料的研究、分析,认为这些材料与被注字之间的关系复杂.这些注音材料大概有以下几种作用:指出被注字的异文、本字、通假字、同源字,辨析形近字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比较古今字与通假字产生的原因、途径和形体特点,文章得出结论: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一般含有共同构件;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一般不含共同构件.  相似文献   

5.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6.
今本《尚书》与石经本《尚书》之异文可分为五类,这些异文表现为借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的不同;其中亦存在义近通用、异体换用和文字讹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认识早期《尚书》写本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异文也是校读今本《尚书》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卷《春秋经传集解》(残卷)中共有通假字31组,为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判断理解文献古义,辨清学术史上的相关论争,提供了实证材料。其中85%以上的借字除了读音与本字相同相近外,形体上也与本字相近。但在不同的卷子中本字与借字的使用并不一致,表明魏晋时期这些字的使用正处于发展演变时期。  相似文献   

8.
<诗经·周南·樛木>中的"樛"字,历来看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樛"为本字说,"樛""朻"异体说以及"朻"是本字说.本文先对这几种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出土文献加以论述,认为当以"朻"为本字,以"樛"为借字.  相似文献   

9.
对假借字的分类进行梳理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假借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对借字与本字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识,这对汉语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  相似文献   

10.
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是后续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包山楚简》133号简文中的"■"形,学者们最初释读为"诘",以后改释为"诰"。在从字义、句法、词义等角度对这一改释缘由进行深入探讨以后,我们认为该字形应当释读为"诰","诰"字没有"起诉状"一义,简文中它只是个借字,本字当为"告"。  相似文献   

11.
一、通假字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借字)替代另一个字(本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汉字通假”。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纯属语音上的联系。绝无意义上的牵连。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同“遍”,意为“普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相似文献   

12.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3.
汉字职能的实现有本用、兼用、借用三种情况。本用为本字记本词,兼用为源本字记派生词,借用为借字记他词。本字可以有几个本义,本词可以有几个本字。无本字的借用属于用字现象而不是造字法,有本字的借用则出于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4.
《楚辞书·九章》异文是研究汉语史、楚辞训诂史的重要依据,对中古时期语言文字的诸方面多有涉及。本文主要将《九章》异文分为五类进行研究:古今字形成的异文、不解而改形成的异文、脱衍形成的异文、引用书意形成的异文、但记词音造成的异文。  相似文献   

15.
通以声音,明以训释——读黄侃《经传释词》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岳麓书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经传释词》,在其天头上刊布了黄侃先生的批语。黄先生精通音韵训诂,著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说文略说》等重要著作。《经传释词》上的批语,是黄先生音韵训诂理论的具体运用,也是对《经传释词》所作的研究。这些批语,除了补证王引之原著之外,也对王说持有异议,表明了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就黄先生批语中所揭示出来的问题,归纳为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以声为纲,辨明本字与借字 古书中颇多假借字,虚字尤多假借。黄先生在《说文略说·论六书起原及次第》中说,上古之时,“文不足用”,“故知假借之法行于太初,依其理以造形声之字,而假借之用益大。是故形声之字,其偏之声,有义可言者,近于会意,即无义可言者,亦莫不由于假借。”一般说来,既有借字,便应有本字,因此黄先生极重本字与借字的区分,他在《与人论治小学书》中谈到这一点,又专门撰有《求本字捷术》一文,阐明了寻求本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本和教学参考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字被乱定为通假字。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先谈谈什么叫通假字。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时借用当时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这种现象就叫做通假。其中借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例如:借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课文中有大量的通假字。通假字是用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本字和借字在意思上没有联系。中学生对于古音几乎没有了解,因此通假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通假字语文课本并没有明确指出。对课文中的通假字进行梳理,可以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礼记音》补校许建平斯2053背唐写本《礼记者》,是南北朝时的一种音义著作。①残卷之音切,有以本字之音切破读经注原文者;有因经本不同,收异音而不列异文,致音与字不相合者;有兼收一字之异音者;有因传抄而致讹者;有为方言音者;等等。若不精加枝勘,难免成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六种通行的《诗经》注释版本中整理出四类误释通假字的情况:误将借字当作本字;误将异体字当作通假字;误将古今字当作通假字;误将词义引申当作假借。另外还须将通假字与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甚至词义引申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今本《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句当在"化居"之前断开;《益稷》"在治忽"历来异文众多,当依《汉书.律历志》作"七始咏";《益稷》"朋淫于家"本或作"风淫于家";《高宗肜日》"天既孚命",汉石经作"天既付命",汉石经"付"为本字,今本作"孚"者为借字;今本《康诰》"殪戎殷",汉石经作"壹戎殷",当以后者为宜;《尚书.武成》"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释为"一着戎衣而天下大定"为牵强附会之词,应理解为"一次用兵伐殷而天下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