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洁  王宏涛 《大观周刊》2012,(32):18-18
人,是新闻信息的制造者、引领者和享受者。一篇成功的新闻评论能够完美的强化、凸显新闻价值,放大宣传效果,并能对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理性高度和社会意义起到画龙点睛、不可替代的引导、监督、表态、深化作用,帮助读者听众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新闻、认识事物。古今中外的新闻实践充分表明。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就是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所反映的社会意义能够起到引导、监督、表态、深化四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地市党报影响力没有完全发挥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百姓人物新闻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增加百姓人物新闻,拉近与读者距离,加强读者的形象感知,增强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充分发挥地市级党报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地市党报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百姓人物新闻在地市级党报中的地位新闻是要传播的,要实现传播,必须让受众感知。笔者认为,作为纸质媒体的地市级党报,让读者感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信息感知、形象感知、情感感知、理性感知,这几种感知的主体是人(读者),感知的对象是人,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摄影报道不同于文字报道,它靠可视形象传递新闻信息,是形象化的新闻报道。如果形象表现不新不美,不能吸引读者,那势必影响报道效果。因此,摄影记者必须破旧立新,顺应社会发展,满足读者视觉上的享受。那么,怎样提高表现新闻形象的能力,让读者喜闻乐见呢?  相似文献   

4.
以全员策划机制拓宽晚报新闻线索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连 《传媒观察》2011,(11):54-55
新闻策划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现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策划的目标是树立媒体形象、产品形象,改变读者习惯,创造读者需求,营造媒体良好的外部发展环  相似文献   

5.
在转型期的基层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超出我们的想象。要读懂并呈现给读者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基层社会,记者不仅需要理性的头脑,也需要一颗滚烫的心。记者要让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温度,就必须带着感情,带着问题,深入基层,立足百姓,让自己成为一名记录者、感受者以及体验者,方能写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来。做有温度的新闻,才能温暖我们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 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8.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除了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还大量采集、报道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随着阅读时代的到来,读者越来越需要可读性强的新闻,这就要求晚报记者在写稿件时不再是简单的带着"镣铐"写新闻,仅仅满足于"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了,更多的是要运用多种写作方法,使新闻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关注报道内容。新闻界有云:"新闻常新"。新闻写作最忌守旧。那么如何让新闻可看呢?笔者  相似文献   

9.
时下,一些虚假新闻频频在各种媒体上出现,不仅误导了受众,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声誉。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应该难辞其咎。因为,无论是真实的新闻,还是虚假的新闻,都必须通过编辑这一环节,才能见诸于各种媒体。多年的实践使笔者感到,编辑有效发挥“过滤器”作用,是防止虚假新闻传播的重要策略。理性地认知“上情”,用宏观的视角做好主体定位所谓“上情”,就是指党和国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工作指导思想。作为党的喉舌和舆论工具的新闻媒体,必须及时快捷地反映上层的…  相似文献   

10.
杨洪连 《新闻通讯》2011,(11):54-55
新闻策划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和展现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道,以求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最大程度地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闻策划的目标是树立媒体形象、产品形象,改变读者习惯,创造读者需求,营造媒体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而媒体从业者的全员策划,应当吃透新闻传播的特点和操作规律,结合媒体的需要。通过新闻事件向受众传递信息,引领舆论,打造影响,树立形象,使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相似文献   

11.
要走出党报办报中的误区,增强党报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际宣传效果,根本途径在于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读者定位。在办报理念上,必须正确处理好政治要求、宣传纪律和新闻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党报回归新闻本位;在报道内容上,大力改革现行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模式,让人民群众永远成为新闻主角;在报道艺术上,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党报新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李正社 《今传媒》2011,19(3):119-120
新闻摄影人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图文并重"的方针使文字不再枯燥乏味,好的新闻摄影能够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具现场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如何做好新闻摄影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人,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以下几点,首先摄影基本功要扎实,其次要掌握新闻摄影的特性,再次要掌握技巧,本文就详细阐述以上几点,从多角度提高新闻摄影人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新闻摄影作品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的今天,人们都希望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要想写好现场短新闻,记者必须要有过硬的文字写作能力,并且能用生动、形象,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把能突出和反映事物本质的新闻讲清楚,说明白。  相似文献   

14.
马烈 《记者摇篮》2006,(8):34-34
在短新闻中有一类作品叫做现场短新闻,由于其短小精粹,现场感强,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呢?现场短新闻的界定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短小的篇幅再现于形象描摹中的纪实性现场报道。现场短新闻是作者发自现场的目击式的新闻,不是事后现场追补的新闻。记者是事件的目击者,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场短新闻是再现式的报道,不是反映式的报道。它不仅用事实说话,更要用形象说话,用形象化的事实说话,不用概括性事实说话。它是纪实性报道,不是预测性、评论性的报道。它是来自发生事件的现场的…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蓬勃发展,党刊由于自身出版周期的局限和采编特点,是无法和新媒体抢占新闻传播的"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的。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党刊报道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困局,必须挖掘新闻报道的价值、做"厚"新闻,做"活"党刊报道,提高党刊品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党报要有效引导和影响舆论,营造和谐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必须把做强民生新闻作为党报改进创新的突破口,转变理念,拓展视野,改进报道方式,积极探索党报做强民生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途径和规律。本文探讨了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民政新闻怎么写读者才喜欢看,容易接受,这是我们跑民政部门的记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板着面孔,灌输式地讲政策、讲法规的写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欣赏标准和要求。把新闻像讲故事一样叙述出来,这样会使读者感到更加亲切,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接受信息。会议报道要学会"找故事"当记者的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故事性强,而写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会议报道、出台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体现"新"字,这并不单纯是指时间上的新,更多意义上是指"新鲜"的意思。时事新闻,具有同源性、普遍性,怎么才能吊起读者的"胃口"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报刊呢?笔者认为,时事新闻也能和地方新闻一样打造出精品新闻,成为读者每日必须阅览的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19.
灾害图片要注意在精神人格层次上引导受众思考、奋起、超越,在心意层次上要诉诸情感共鸣.灾难新闻的报道不能只停留在情感的诉求上,更重要的是把悲伤、怜悯、愤懑等情绪转化为对灾难的理性反思,正视自身乃至人类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不能因此悲观失望,要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大.充满勇气地去追求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20.
舆论引导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与“三贴近”紧密相关。要创新舆论引导,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把握舆论特点,强化受众意识,实现有效传播。必须在“三贴近”中通过捕捉新闻亮点,追求本质真实,树立舆论形象;通过反映新闻热点,注重理性分析,正确引导舆论;通过透视新闻焦点,重视言论作用,开展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